僅花3月造成中國第一艘蒸汽船,清代「魯班」的傳奇如何成就的?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6T11:46:42+00:00

1866年4月,南京下關碼頭旌旗招展,人頭攢動,中國海軍的第一艘蒸汽動力船——「黃鵠」號首航成功,這標誌著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正式啟航。

1866年4月,南京下關碼頭旌旗招展,人頭攢動,中國海軍的第一艘蒸汽動力船——"黃鵠"號首航成功,這標誌著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正式啟航。中國人終於也能製作出自己的蒸汽船了!


在這之前,清軍水師使用的都是帆槳動力的戰船,不僅航速慢,而且頗受風向、風力、潮流的影響,遠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量擁有的蒸汽動力艦船落後。在江海上與英美德等一眾入侵者相遇,毫無抗衡之力,備受委屈。

讓人驚訝的是,「黃鵠號」這艘完全國產的蒸汽動力船,僅僅是主持建造者通過一張蒸汽機略圖,再加上觀察一天停泊在安慶長江邊的一艘外國小輪船後,用了3個月的時間造出來的,實在是智慧超群!


那麼,主持造船者是誰呢?


他就是徐壽。說起他的名字很多人沒印象,但若是對近代科學比較關注的人,一定很熟悉他。蒸汽造船第一人、翻譯西方科技著作13部、所創鈉、鈣、鋅、錳等中文譯名沿用至今。說到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發展,都繞不開他。

徐壽,生於1818年2月,字生元,號雪村,江蘇無錫人。在中國,系統地介紹近代化學的基礎知識大約始於19世紀60年代。那麼,在沒有系統知識的情況下,徐壽是如何踏入近代科學行業,成為先驅的呢?

首先,得益於徐壽的生活環境。

徐壽的家鄉——無錫位於太湖之濱,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在清代,屬江蘇省常州府所轄縣。這裡手工業很發達,出產的工藝品遠近聞名。這裡有許多能工巧匠,他們心靈手巧,勤勞能幹。這種鄉風也影響了徐壽,他從小就愛好工藝製作,常常琢磨製作一些小玩意兒。

所以成年以後,他便不以詩書經史之類的知識為滿足,而努力搜求有關「究察物理,推考格致」的知識。由此,他的治學從博覽群書,逐漸轉向專門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那時候,科學技術被大多數中國人視為奇技淫巧,讀書人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尤為被人當作不務正業,而被人瞧不起。但徐壽認定科學技術比空談詩書有益於世,以此為終生事業,毫不動搖,這是極為難得的。

其次,在於科舉的失利,生存的壓力,讓他的思想逐漸轉變。

青少年時,徐壽學過經史,研究過諸子百家,常常表達出自己的一些獨到見解,也受到過許多人的稱讚。然而他參加取得秀才資格的童生考試時,卻沒有成功。加之在他17歲時,母親離世,一家重擔落到了他身上,為了養家餬口,他只得一邊務農,一邊做些販賣糧食的生意。

也正是生活的苦難和務農經商的實際經驗,讓他感到學習八股文實在沒有什麼用處,毅然放棄了通過科舉做官的打算。此後,他轉向經世致用,關乎國計民生的「實學」。

天文曆法、地理、數學、醫學、礦學、音律等等,凡是有用之學,他無不喜好。艱辛的生活和勤奮的治學養成了徐壽樸素誠實的性格。當他年方20時,就立下了「不二色,不妄語,接人以誠」和「毋談無稽之言,毋談不經之經,毋談星命風水,毋談巫覡讖緯」的座右銘,從而與流俗淺薄劃清了界線。

更關鍵的是西方列強突起,先進技術帶來巨大衝擊,愛國之心雄起

清代的學術經歷了三次大的轉變。清初知識分子有感於明末心學空談誤國,出現顧炎武等愛國學者。他們提倡崇實黜浮,通經致用的學風,對當時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到了清代中期,國家承平日久,加以清朝統治者加強了思想統治,大興文字之獄,為安全起見,使許多學者轉而從事名物訓秩考據之學,鑽進了故紙堆。及至清末道光(182l—1850)年間,滿清王朝盛極而衰,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清初經世致用的學術思想逐漸復甦。魏源、龔自珍等著名學者開始關心時政,研討漕運、河工、農事等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問題。徐壽的學術轉向,與這些開風氣之先的思想家不約而同時發生。


在研究經世之學的過程中,徐壽結交了眾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那時候,鑽研科技的人還不多,有關科學的書籍也極為難得。徐壽和華蘅芳等人常常往來切磋,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他們到處求學訪友,往往誰弄來一本科學書,就相互傳抄;弄來什麼科學器具,也共同研究使用;遇到疑難問題,就反覆推敲驗證,直至大家明白為止。他們這種朋友之間的切磋交流,開闊了眼界,提高了知識和技藝水平。徐壽就是在這交流中加深了對西方科技的了解和興趣。



從此,他又以研究中國傳統科技為主轉而以研究西洋科技為主。那時候,由於鴉片戰爭失敗,年輕人們受到巨大的震動,見識到西方的輪船非當時國人所有的可比擬,意識到學習西方技術,提升自身的必要性。1855年左右,徐壽和華蘅芳前往上海訪求西學,讀到了《博物新編》,這為他之後造船奠定了基礎。


《博物新編》雖然不過是一部科學常識書,但它介紹的卻是近代科學常識,已經遠遠超越了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穌會士介紹的西洋科學的水平。徐壽他們一讀此書,就好像一下子跨越了200多年,猛然間發現近代科學的新知新理,感到格外新鮮,格外受益。


此後,徐壽等人經常到上海訪書覓器,然後回家研究。八國聯軍侵華後,徐壽加入了曾國蕃幕府,作為技術專家,開始進行試製輪船的工作。1866年4月,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國產蒸汽輪船。既向當時西方列強證明了中國也有這個能力,也堵住了國內保守黨派的悠悠之口。


縱觀徐壽的求學之路,正代表了近代最優秀的中國知識人開眼看世界的曲折歷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