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萬蓋毛胚房?想想安藤忠雄會怎麼做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1T14:50:00+00:00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黎廣綜藝節目《夢想改造家》最近一期節目飽受非議。節目內容是甘肅白銀老杜幾個散居在全國各地的孩子,夢想著湊錢改造二老居住了40年的老房子,經過對原址拆除、重新設計到建造和簡單裝修。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黎廣

綜藝節目《夢想改造家》最近一期節目飽受非議。

節目內容是甘肅白銀老杜幾個散居在全國各地的孩子,夢想著湊錢改造二老居住了40年的老房子,經過對原址拆除、重新設計到建造和簡單裝修。在最近交出的改造成果時,觀眾發現整個改造花費了132萬元,但紅磚結構的的新房卻似毛坯房。

這個結果讓《夢想改造家》節目意外走紅。觀眾未對攝製組進行批評,更多的是對設計師的改造成果提出質疑。

由於反響強烈,這迅速成為一個公共話題。

最為核心的是,在老杜一家作為提出「夢想」的人,與設計師的「改造」初衷並不在同一語境下,因此也讓「家」變成了視覺消費的產物。

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大量農村自建房逐漸接近需要改造的階段,一些村落試圖通過整體改造,將原始的自然村改造成為網紅村。但設計師理念與當地情況不符的情況卻常有發生。

打破其中的壁壘或許不難,基於美學和實用主義的設計,才是改造中雙贏的起點和終極意義。否則,「夢想改造家」將被割裂為「夢想」「改造」和「家」。

由於甘肅當地氣候,這棟毛胚房現在已出現反鹼的白霜 圖源:網絡

夢想

68歲的杜興昌兩口一輩子生活在甘肅白銀水泉鎮,這對以務農為主的夫妻生了5個孩子,為了供他們讀書上學,老杜年輕的時候幹過煤窯、下過井。當孩子們長大成人,便都離開了那片黃土高坡,剩下二老成為擁有20個後輩的空巢老人。

晚輩逢年過節,從城市回到農村,越發感到曾經和父母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已經破舊不堪。住房條件無法和城市,甚至縣城相比。

為了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滿足父母建新房的心願,也為自己退休後可以延續在黃土地上的生活,老杜的5個孩子萌生了要改造老房子的計劃。

關於夢想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於是,攝製組介入,設計師團隊介入,改造開始。

設計師在老杜家的舊宅里看到中國西北農村的典型生活——圈養幾十隻家禽、庫房裡雜亂的農具和存糧,主屋外的旱廁。儘管落後,卻是當地人依賴土地生活的基本表象。

設計師對此十分理解,他說自己也是農村成長出來的孩子。

改造前的杜家,是典型的黃土高原農村建築 圖源:節目截圖

但在談及改造方向時,建築物與農村的關係似乎被淡化。

在節目的中段,設計師談了很多關於結構、光影變化的美學邏輯。他不滿當地燒磚的色彩,不滿當地砌牆師傅不認可他的擺磚理論,設計師不得不另請高人實現自己的「偏執」。

這或許讓一部分人認為,對於圍牆來說,光影和律動固然重要,但對於黃土高坡上的農家小院,將主體建築打造得舒適,並且能與自然風貌相融合,比建造完美的圍牆更重要。

尤其是設計師頻繁更換墨鏡以及時常雙手插兜的姿態,給觀眾造成的感受是,這項改造工程,或許將以實現設計師自己的夢想為終結。而交付的建築,將與房屋的真正主人格格不入。

果然,在最後主體建造完全完工以後,人們看到了一座頗有日式現代風格的混凝土以及紅磚結構的建築,它更像是一座充滿設計感的民宿,而非西北老農夢想的新居。

作為建築的原點——住宅來說,大部分建築設計師都認為,讓生活保持在自然的狀態中才是住宅的本質。

在這一期的節目改造中,設計師關於混凝土的運用,光影的營造以及結構上的布局思路,多少有日本建築設計師安藤忠雄的影子,或許這是當下建築設計的一股潮流。

設計師透露的裝修圖,頗有幾分安藤忠雄的感覺 圖源:設計師微博

因此,作為設計師的設計水平和建築本身來說,它或許不是一件失敗的作品。畢竟在藝術領域,評論家在任何一件藝術品面前,都無法做到意見一致,甚至被馬賽爾·杜尚命名為《泉》的小便池,也在無數人的質疑中,安然地在博物館度過了100多年。

但在黃土高坡上的一個不知名村落,這樣的設計初衷,似乎不接地氣。

改造

老杜的新家迅速成為一個公共話題。

人們對其質疑最多的,是132萬的工程造價以及呈現出毛坯房的建築成果。

實際上,哪怕作為當今最知名的建築設計師之一的安藤忠雄,對於改造的成本考量,也力求做到極簡和儘可能就地取材。

比如,他在操刀1998年的重建尼泊爾兒童醫院項目時,就遇到了預算和建築師傅技術的問題。這與為老杜夫婦設計新居的設計師面臨的問題一模一樣。

不過安藤忠雄在了解了當地建材、工法後,放棄了自己作為混凝土詩人的角色偏執,決定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自然而然地在外牆用起了當地生產的土磚,內部用灰泥抹平,塗上白漆,以此來打造明亮潔淨的感覺。

當然也考慮到採光因素,把窗戶開在柱廊後方,免於強烈的陽光直射,確保柔和安靜的室內環境。安藤忠雄後來說,這個項目技術不高,並且完成面粗糙,幾乎無法做出好的細部呈現。但作為設計師的新意和當地現有的建築水平,醫院與那些使用了高科技的建築相比,毫不遜色。

甚至在他最為知名的光之教堂,在建造過程中,為了降低成本,他甚至直接利用工地現場施工腳架用的杉木板來做教堂的地板。在安藤忠雄看來,緊縮物料很重要,它體現著人們對簡樸生活的憧憬。

即便是在建築史上留下姓名的光之教堂,在建造時依然考慮了當地情況和成本

圖源:《安藤忠雄,建造屬於自己的世界》攝影師:荒木經惟

或許安藤忠雄在建築設計領域並未被全面認可,但建築設計的終極奧義,的確是通過觀照建築和周遭的環境,為使用它的人營造一種或更為便利和舒適的生活體驗。設計的加持,是在這份體驗上加上不由自主的儀式感。

這看似教條式的設計邏輯,源於對自然和人的敬畏之心。

這一點或許是節目裡設計師與安藤忠雄的區別之一。

人們在甘肅項目,大抵能感受到設計師囿於自我語境下的優越感,安藤忠雄多少也是有的,但為了避免這一點給人帶來不適,他在建立自己工作室的最開始,便對20多個成員提出要求:即便是對待前來學習的學生,也要在他們的名字後面加上「先生/小姐」的稱呼,不可因為對方是晚輩,就抱著傲慢無禮的態度。

由此延伸,當建築設計越來越成為炒地皮和投機工具的時候,便可以看到目前設計師在自我實現與金錢遊戲下的兩難選擇。一旦選擇後者,迷失自己的可能性極大。

改革開放以後,內地年輕人開始大量流向沿海地區,他們的工資收入源源不斷地回流到原點,大多變成了故鄉的新房。

當改革開放的進程發展了40多年,當初的不少新房因為建築質量和設計相對落後,並且由於鄉村人口的流失,房屋缺乏維護,不少已經開始老化,面臨改造和甚至重建。

村落改造與舊城改造已成大勢,但什麼才是真正的社區改造?

在現代化城市的浪潮衝擊下,這些鄉村要麼逐漸沒落,要麼以改造的方式重建,但如何重建的意義是什麼,對於中國幅員遼闊的農村地區,日本直島的改造或許具有借鑑意義。

那項改造計劃名為「直島家」。在瀨戶內海邊的一個老社區,散落著自江戶到明治時代建造的民宅,改造計劃是在這直島加入現代藝術元素,最終這個大膽又刺激的嘗試獲得了成功,它一方面給直島帶來了藝術趣味,也同時讓人口不斷流失,高齡化與空無明顯增多的老街上,找回新的活力與希望。

受到計劃的刺激,居民們找回了對自己住家的自信與驕傲,開始主動想把自己周遭環境弄得更美觀,於是有人開始在大門掛上門帘,有人插上鮮花。在當時的一些設計師看來,直島的改造是以文化為基底,以藝術帶動鄉村再造。

所以,如何選擇更符合房屋使用者的生活形態、以房屋的主人為根本,在固有的條件下,為設計的建築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才是房屋改造的奧義。

而至於已經發展了數千年的房屋建造技術,哪怕是極為精巧的卯榫技藝,在誕生之初,也並非追求韻律與光影之美而誕生,恰恰相反,那是因為工匠對建築懷有的奉獻精神,才讓建築本身有了水到渠成的結構之美。

對於《夢想改造家》上期節目引起的公共議論,實際上映射出人們仍舊認同建築首要功能是生活和聚集的場所,而不是一種用於視覺或者輿論消費的工具。這對於設計師來說,如何在人本關懷和商業環境中獲得平衡,便是設計之外的修行了。

否則,原本一座優秀的建築,只因為落在了不合時宜的地方,只能變成「嗯,你很好,但我們不適合」的遺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