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手」王保合:用3個球2個碗征服李嘉誠,為家鄉贏得4億投資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20:38:10+00:00

在河北吳橋縣的雜技大世界景區裡有一所軒敞院落,上頭匾額「鬼手居」,門框兩側貼有紅底黑字「玄妙神奇演繹小城春秋,眼疾手快變換大千世界」的對聯。有位身著唐裝的老人坐在院內,面前是一張鋪上紅布的寬桌,上面兩個青花小碗,三枚黃布球。

在河北吳橋縣的雜技大世界景區裡有一所軒敞院落,上頭匾額「鬼手居」,門框兩側貼有紅底黑字「玄妙神奇演繹小城春秋,眼疾手快變換大千世界」的對聯。

有位身著唐裝的老人坐在院內,面前是一張鋪上紅布的寬桌,上面兩個青花小碗,三枚黃布球。

這是吳橋雜技的傳統表演節目——三仙歸洞。

老人皮膚微黑,笑容慈祥,一頭灰發挽在腦後,端著茶碗看著遊客絡繹不絕地湧進來。

他是表演藝術家王保合,一手玄妙功夫讓人嘖嘖稱奇,被人稱為「鬼手」。

王保合的家鄉吳橋,是個雜技文化源遠流長的小鎮,在這個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人人都會耍雜技的地方,王保合從小練就了深厚的雜耍功底,還繼承了一項名為「三仙歸洞」的神秘功夫。

三仙歸洞只需要三個球兩個碗就能進行表演,工具簡單,技術卻需要苦練多年。

年近七十的王保合憑著一手三仙歸洞的技術,成功吸引到了巨富李嘉誠的青睞,還為家鄉贏得了四億元的投資。

藝不壓身,學無止境,不怕招招會,就怕一招鮮。王保合立志把三仙歸洞等等雜耍技術提高到新的境界,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雜耍世家沿街表演

河北滄州市吳橋縣地處古黃河河道下游,地勢低平,常年秋季洪澇多發,百姓一年辛勞所作盡毀於汪洋大水中,吳橋縣誌有云:「去年辛苦事西疇,水旱紫心望有秋。城南赤地城北澇,多少遷移在外州。」

吳橋百姓大多放棄了對土地的依賴,開始尋求其他生存之計,雜技活動就是當中首選。

人們閒時學習雜技,出門賣藝換取收入,求得生存,吳橋縣的雜技活動越來越風生水起。

王保合在1944年出生於吳橋縣楊家寺鄉,他的爺爺王玉林是著名的「卸索大王」,有一身雜耍好技藝,最聞名遐邇的就是「卸索」功夫,也就是人們通稱的縮骨功。

這種縮骨功需要在孩子六七歲骨骼尚未定型時進行訓練,王保合從小在爺爺的教導下摸索學習,漸漸練就一身卸索功夫。

王保合的父親王福壽也有一門深喉紉針術的絕技,他要求王保合必須也掌握這門技藝。

寒來暑往,冬夏交替,王福壽每天監督著王保合苦練技術,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父子倆的身影在小院內長久鏤刻。

等到王保合技藝小有所成的時候,王福壽又給他傳授了一個絕招,就是雜技表演時必不可少的口才,俗話說「三分技藝,七分口才」,憑一張巧嘴才能在街頭表演時與形形色色的人周旋。

畢竟出門在外,走街串巷地表演,觀眾自然是三教九流魚龍混雜,有時會遇見地痞流氓故意找茬,有時會遇見觀眾看完雜耍一鬨而散不捧場給錢,有時還有同行來挑刺砸場子等等。

一張嘴此刻就顯得尤其重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能把一眾牛鬼蛇神都哄住才叫成功。

王福壽教導王保合,無論是阿諛奉承還是委婉討好,最終還是要真誠待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春東兩季閒時,王保合一家人就帶著行李出門賣藝,京杭大運河貫穿吳橋,他們沿著運河在兩側繁華的城鎮中敲鑼打鼓,施展手藝。

父親擺開台面時,王保合就拎著一塊銅鑼邊邊敲邊唱:「小小銅鑼圓悠悠,學套把戲江湖走!南北二京都不收,運河兩岸度春秋……」

王福壽掏出一疊膏藥讓王保合拿著,他對兒子說,待會兒上台表演,要先憑口才功夫引住眾人注意力和好奇心,這叫「拴馬樁」,然後借著表演把這些膏藥賣出去,才好多掙幾份錢。

「眾位替我傳個名!哎回去你就說王保合的跟斗翻得最好!」小小年紀的王保合站在空地上,毫不怯場,大嗓門一叫就引得路人紛紛回頭,看他下腰活動筋骨的架勢還以為真要翻跟斗,連忙走來圍觀。

眼瞧著觀眾越來越多,王保合興奮地一挑眉,喊道:「我要練好咯,翻跟斗,一百個,氣兒不喘兒,眾位拍拍掌,使大勁兒拍巴掌,給我大點勁叫聲好!」

「叫完好了怎麼辦?眾位或許想我會像你們要幾個錢吧?大家放心,咱們一向是分文不取,豪厘不要!眾位給我傳個名,可別給我傳翻跟斗的名,你給我傳這個名!」

王保合一邊說一邊走到桌案邊,拿起一疊膏藥來向四面展示道:「各位要傳名,您便說王保合的膏藥最好,我們練功夫的人有磕著碰著、跌打損傷的時候,貼上這膏藥,不論腿疼腰痛筋骨麻木,立刻就好……」

看著王保合熟練的口才技藝,王福壽滿意地點點頭,十分欣慰。

結束表演後,一家人收拾好行李,趕在天黑之前又向下一個表演地出發。

時光荏苒,光陰似箭,幾年歲月匆匆而過,少年王保合已經把父親和爺爺的雜耍技術練得爐火純青,靠著幾年沿街賣藝生涯也獲得了不小的名氣,但他並不滿足於這種風餐露宿、四處漂泊的生活。

王保合希望能夠加入雜技團,成為雜技演員跟著隊伍一起走南闖北,而不是拖家帶口地漂泊。

1958年時,王保合憑著嫻熟的技術成功進入了吳橋雜技團,開始天南海北地演出。

出門在外,王保合也不忘練習家中傳下來的技術。

除了中翻水流星,飛叉,魔術這類相對簡單的功夫之外,還要苦練家傳絕學:深喉縫針術和縮骨術,這兩種都需要對身體進行極大的磨折才能練就。

縮骨術需要使勁拉伸骨骼,把肩膀和膝蓋等關節部位進行錯位移動,從而縮小體型,這時人的內臟也會被擠壓。

深喉縫針術更加危險,需要把銀針咽到嗓子眼兒,來回運動腮部把針縫上。

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王保合為了在舞台上呈現出更好的效果刻苦練習,一邊表演,一邊練功夫,把自己的雜耍基本功練得非常紮實。

王保合跟著雜技團走遍了大江南北,在去往西藏拉薩的途中,藏民看見來自雜技之鄉吳橋的演員們,十分激動,經常手拉著手結成人牆不讓他們前行,以求雜技團留下表演一番。

虔誠的藏民們看了雜技團的表演後驚為天人,把演員們視為下凡神明,紛紛敬獻哈達,還希望演員為他們摸頂賜福。

後來雜技團還去了革命聖地延安進行慰問演出,去了雲貴川進行民俗文化聯誼會演等等。王保合見識了更多,他立志把吳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雜耍文化傳播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

鬼手一朝聲名遠揚

等到王保合三十歲的時候,他父親認為兒子已經積攢了深厚的雜耍經驗,於是傳給他另外一手絕活,叫做「三仙歸洞」

這門雜耍並不需要多高超的技術手段,它的竅門只有一個字,那就是快

三仙歸洞不過是一種雅稱,這是方便讓雜耍這門非常接地氣的藝術有機會搬上大雅之堂。

其實它就是運用手法,將三個球在兩個碗之間輪番運轉,讓人猜不出下一步這幾個球會分別在哪個碗中。

能讓三個球在兩碗之間輾轉挪移而不被人發現端倪,靠的就是表演者那雙快到出神入化的手,在觀眾眼睛來得及反應之前,就已經把球飛快的從一個碗挪到另一個碗下。

王保合從30歲開始練起,經過幾年的努力,憑藉他超乎常人的悟性和勤奮,終於練成了一手眼花繚亂的神功,見過他表演的人都忍不住嘖嘖嘖嘖稱奇,把他那雙快手稱為「鬼手」。

王保合還不忘父親當年的教誨,根據曾經的經驗,他自創了三合一式的表演法則。

所謂「三合一」,就是侯寶林的「口」,趙本山的「忽悠」,再加上王保合自己的手法。

在表演中加強與觀眾的互動和交流,掌握住說話的技巧,才能達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1992年時,河北省慰問團來到吳橋進行考察,吳橋馬戲團在慰問團用餐時,輪番表演了當地的雜耍藝術,而王保合憑藉著一手三仙歸洞贏得了省領導的青睞,場上掌聲經久不絕,領導們不住誇讚。

「鬼手」王保合的名聲就此打響,邀請他去全國各地巡演的函帖如雪片般飛向他的桌頭,王保合開始走向更大的舞台。

王保合回想起剛進入雜技團時的情景:頭戴疙瘩帽,腳穿爛布鞋,鋪個地攤就在文化城裡面吆喝表演。

到之後名聲積攢起來,滄州市里有招商活動和引進外資會談時,他都會被叫上為客人獻藝。

他的口才技術讓人感覺談話間春風拂面,為表演增色不少,場中氛圍分外活躍融洽,有他在的場子,招商活動往往很容易談成功。

待到現在一炮打響名聲之後,王保和依舊沉心靜氣,表演時還穿著老伴親手縫製的棉布衣服,不忘記那段艱苦樸素的日子。

1999年時,河北省文化廳計劃前往香港九龍進行文藝演出,此時名聲大噪的王保合受邀一同前去,他欣然應允,他想到自己能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人外出交流表演,頓感非常榮幸。

王保合一行人進行表演時,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長官董建華親臨現場觀看,他被王保合的表演所震撼,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大呼「鬼手」神奇,次日,香港媒體紛紛報導了「鬼影變換球之鬼手王保合」

王保合自此成了家喻戶曉的雜耍藝人,中央電視台也邀請他來三台「歡聚一堂」的節目做客,進行三仙歸洞表演。

在這樣全國矚目的舞台上,王保合憑藉好口才引得主持人連連發笑,場上其樂融融。

主持人順勢向王保合詢問三仙歸洞的奧秘,他婉言拒絕,說這是家傳絕技恕不外傳,但可以讓人多方位多角度地觀看他的表演,以此證明這項技術的神奇。

攝製組迅速安排了三台攝像機擺放在王保合周圍,從不同角度攝製表演過程,然後放大慢放,但慢放幾倍速之後,依舊沒有看出其中玄機,導演忍不住伸出大拇指,讚嘆「絕了」。

登上過中央電視台的王保合被世界人民所關注,不少國外文化藝術團體盛情邀請他出國交流表演,他所到之處讚譽不斷,不少外國人對中國雜耍感到驚嘆,稱之為魔法。

王保合憑藉著十幾年的雜耍表演,獲得了雜技魔術的最高獎項金菊獎,還有「河北省文化振興獎」、「省級勞模」等榮譽稱號,他的表演被上海《金氏世界紀錄大全》光榮收錄。

2007年時,王保合還被國家命名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王保合深有感觸地說:

「以前說起雜耍,都是稱呼為耍把式的,是下九流的活動。現在不一樣了,大家對傳統民間文化重視起來,我們又有了社會地位,全社會對藝術的尊重讓我感到欣慰。」

獻藝三次贏得四億

在雜耍藝術上取得巨大成就的王保合曾經受邀替知名企業家和富商進行表演,其中就有當時的亞洲首富李嘉誠,那時王保合已經七十歲高齡。

李嘉誠打拼數十年,見多識廣,但還從未聽說過三仙歸洞這樣一種神奇的雜耍藝術,他希望親眼見證一下這項全國人民都為之讚嘆的表演。

閱歷豐富的李嘉誠覺得所有魔術都自有其破綻,無法做到天衣無縫,而他一定可以憑藉著自己豐富的人生經驗,看出其中關竅,所以他信心滿滿地邀請了王保合前來表演,並聲稱可以看出其中破綻。

王保合得知後欣然應允,輕裝簡從上了舞台,他端正站在一方黃花梨木寬桌邊,上下不鋪設任何可能造成遮擋的絨布,光滑的桌面上只擺放兩口青花瓷碗。

王保合又掏出三個鵝黃色的小布球擺在兩碗中間,然後拿起一個碗將三個球通通蓋住,再揭開這個碗時,下面已然空空蕩蕩,所有球已經轉移到了另外一口碗下。

就這樣,王保合雙手一摸,兩碗扣下,再齊齊揭開,一個碗下只剩下了一顆黃球,另外兩個黃球已然挪到了另外一口碗中。

如此反覆,小球在兩碗之間輾轉挪移,看得人眼花繚亂,卻不知那球是到底是如何在一個碗下消失不見,又憑空出現在另一個碗中。

李嘉誠瞪大了雙眼,自然沒看明白其中竅門,那方木桌也是他提前檢查過的,實心布料非常堅硬,絕無藏匿其他替換小球的可能。

兩碗三球的配置如此簡陋,卻無法發現任何端倪,李嘉誠疑惑萬分,讓王保合再細細表演一回。

王保合把剛才的三仙歸洞再次演示一番,甚至還添加了新的花樣和手法。

李嘉誠看得嘖嘖稱奇,依舊沒能發現任何破綻,不住伸長脖子探看,王保合心中明白他的想法,還自覺地把衣袖挽起到胳膊,露出一雙乾瘦的手腕,自然沒有任何輔助作弊的工具。

兩隻手拿著球在兩碗之間飛快掀動,空氣中甚至連手指挪球的殘影都尋不著。

李嘉誠看直了雙眼,等到王保合結束表演後,半天都還沒回過神來,思索著哪裡能夠找到破綻。

王保合表演完,輕輕一笑,詢問是否還要再來一遍。

李嘉誠點頭,還信誓旦旦地與王保合打了一個賭:第三次表演中如果還是不能讓他發現任何破綻,那他李嘉誠就為王保合的家鄉吳橋投資四個億。

王保和瞬間鬥志滿滿,他對自己的技藝充滿信心,再表演十次也未必能讓人發現其中的奧秘。

他雙手飛舞,兩個碗和三個球在他手中似乎有了魔力,任意隔空輾轉移動。

果然第三次三仙歸洞表演完畢,李嘉誠還是沒能發現任何破綻。

他讚嘆著鼓起掌來,隨後真的為吳橋爽快投資4億資金。

一時間王保合再次轟動全國,憑藉著三個球、兩個碗硬生生為家鄉贏得4億投資,成為一時傳奇人物。

吳橋拿到這筆資金後,投入到當地傳統的雜技文化中,希望能將這些古老的技術發揚光大,在新時代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許多年輕人被這種氛圍帶動,產生了學習雜耍技術的積極性。

原本許多雜技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之類的諸多限制也在新時代下被打破,因為文化的傳承必須要有廣大的包容性,才能真正保存下去。

他們積極投身於雜耍大家門下,為了傳承這些傳統文化刻苦練習,王寶合也希望自己家傳的三仙歸洞、縮骨神功、深喉紉針術等高難度雜技可以後繼有人。

儘管他已經年逾古稀,白髮蒼蒼,但依舊收了好幾個徒弟,嘔心瀝血地傳授其中法門。

一二三三球兩碗,一手鬼;四五六六神無主,四方驚。

王保合一生因三仙歸洞而聲名鵲起,三仙歸洞也因王寶合而得以繼承傳揚。小小的青花瓷碗下轉動的不僅是球,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