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薛仁貴從大齡青年到千古猛將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1T02:30:13+00:00

《舊唐書·薛仁貴傳》記載:「薛仁貴,絳州龍門人。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少貧賤,以田為業。」直到三十歲時,得到妻子柳氏的鼓勵,投身唐軍張士貴麾下,從此歷史上便少了一個大齡男青年,多了一位勇猛絕倫的白袍將軍。

引言

《舊唐書·薛仁貴傳》記載:「薛仁貴,絳州龍門人。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少貧賤,以田為業。」本來出身將門之後,家道中落。直到三十歲時,得到妻子柳氏的鼓勵,投身唐軍張士貴麾下,從此歷史上便少了一個大齡男青年,多了一位勇猛絕倫的白袍將軍。

好飯不怕晚,薛仁貴的大齡青年從軍記

薛仁貴,本來出身還是挺不錯的,他的六世祖是南北朝猛將薛安都,曾祖父薛榮、祖父薛衍、父親薛軌,相繼在北魏、北周、隋朝任官。不幸的是,父親薛軌早逝,家道中落。只好在山西龍門務農為生。

父親早逝,他承擔起養家的重任,但沒有忘記重振家族的信念。每日修文習武,堅持不懈。再好的人才,也得需要有個施展的舞台。沒有施展的舞台,也只能是被埋沒。美人賣笑千金易,壯士窮途一飯難。

所幸的是薛仁貴有個好妻子,並且也遇到了施展自己武藝的機會。

薛仁貴打算遷葬祖先墳塋,奈何囊中羞澀,薛仁貴嘆息真是愧對祖先。妻子柳氏勸他:「夫君您很有才華,時機一到,自然會發跡,如今天子征遼東,正是需要您這樣的猛將。何不從軍,富貴還鄉,再來安葬祖先也不晚」。

將改葬其先,妻柳曰:「夫有高世之材,要須遇時乃發。今天子自征遼東,求猛將,此難得之時,君盍圖功名以自顯?富貴還鄉,葬未晚。」——《新唐書·薛仁貴傳》

此時正值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遼東,薛仁貴聽從妻子的建議,決定從軍,投唐軍張士貴麾下。

貞觀十九年三月,薛仁貴隨遼東道行軍總管張士貴出兵遼東,因天氣原因,僅僅七個月,無功而返。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麗。

白袍猛將,勇猛絕倫

在此次征戰中,薛仁貴衝鋒陷陣,勇猛無比。因其身穿白袍,手持方天畫戟的英勇形象,給唐太宗李世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安市城之戰,是唐軍在征遼東的過程中,打的最漂亮的一仗。同時也是薛仁貴個人武力表現得最好的一仗。

唐軍攻打安市城,高麗莫離支淵蓋蘇文派遣高延壽,高惠真等率兵二十萬抵抗唐軍。李世民觀察敵陣,命諸將統軍分頭出擊。這次是太宗李世民親征高麗,薛仁貴想在建立奇功,吸引到皇帝的注意。在戰場上,薛仁貴身穿白袍,手持方天畫戟,腰挎雙弓。大呼沖入敵陣。在戰場上敢如此標新立異的,一般都會被敵軍當成「活靶子」,薛仁貴敢打扮成得這麼「燒包」,那就有敢這麼做的自信。沒有金鋼鑽,不攬瓷器活。薛仁貴突入萬軍之中,猶入無人之境,敵軍四散奔逃。在萬軍之中,那一道白色的身影,無比顯眼。

仁貴恃驍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標顯,持戟,腰鞬兩弓,呼而馳,所向披靡;軍乘之,賊遂奔潰。


戰場的主角,毫無疑問成了薛仁貴。這麼一道特殊的身影,自然落到了咱們「李二」陛下的眼中。戰後,李世民特地召見了還是普通士兵的薛仁貴。賜馬二匹、絹四十匹,俘虜十人為奴,升任游擊將軍、雲泉府果毅校尉。

帝望見,遣使馳問:「先鋒白衣者誰?」曰:「薛仁貴。」帝召見,嗟異,賜金帛、口馬甚眾,授游擊將軍、雲泉府果毅,令北門長上。

班師回朝以後,李世民對薛仁貴說:「朕的舊將都老了,想要把征戰的事託付給勇猛善戰的人,可他們都不如你,我不是因為得到遼東而高興,而是因為遼東之戰,得到了你而高興」。帝謂曰:「朕舊將皆老,欲擢驍勇付閫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皦將。」

在遼東之戰中,薛仁貴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喜愛,提拔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宮城玄武門。能夠被唐太宗安排鎮守玄武門,足以證明李世民對於薛仁貴的喜愛和信任。

平滅高麗

顯慶三年,薛仁貴作為程名振副手,再次征討高麗。破高麗於貴端城,斬首三千級。顯慶四年,與梁建方、契苾何力遇高麗大將溫沙多門再戰於橫山。

比戰中,薛仁貴仍然身先士卒,衝鋒在前。高麗軍中有射鵰手黑齒常之,連續射殺官軍十餘人。薛仁貴大怒,單騎突擊,賊弓矢俱廢,遂生擒之。

乾封二年,李勣指揮唐軍連克高麗十六城。高麗泉男建偷襲唐軍,薛仁貴聞訊後,率軍及時救援,擊敗高麗軍,斬首數百人。唐軍行軍至金山時,作戰不利。薛仁貴率軍迎擊高麗軍隊,把敵人分為兩截,斬殺五萬餘人,連克高麗南蘇,木底,蒼岩三城。唐高宗李治知道後,非常高興,親自寫信勉勵薛仁貴的勇猛。

李治: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沖右擊,所向無前,諸軍賈勇,致斯克捷。

總章元年二月,薛仁貴統率三千唐軍,進攻敵軍重鎮扶餘城。部下都以兵少,勸薛仁貴不要貿然前進。薛仁貴說:「兵在於善用,而不在多」。親自上陣,斬敵萬餘人,攻克扶餘城。敵軍四十城紛紛投降,威震遼東。

仁貴曰:「在善用,不在眾。」身帥士,遇賊輒破,殺萬餘人,拔其城,因旁海略地,與李績軍合。扶餘既降,它四十城相率送款,威震遼海。

薛仁貴一路高歌猛進,與李勣大軍會師於平壤城下,包圍高麗首都。同年九月,唐軍攻克平壤,高麗滅亡。

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龍朔元年,北方九姓鐵勒作亂。唐高宗李治,命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為統帥,薛仁貴為副手。討伐九姓特勒。臨行前,唐高宗李治款待二人。李治聽說薛仁貴擅長射箭,決定考一考薛仁貴。他對薛仁貴說:「我聽說古代善射之人可以射透七層鎧甲,你不如射五層試試」。薛仁貴彎弓搭箭,左手如滿月,右手托嬰孩,只聽嗖的一聲,箭矢透五層鎧甲而過。李治大吃一驚,當即賜薛仁貴鎧甲一套。

帝曰:「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試以五甲射焉。」仁貴一發洞貫,帝大驚,更取堅甲賜之。

而在平定九姓鐵勒過程中,正是薛仁貴的神射本領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軍趕赴天山,九姓鐵勒統兵十萬抵抗。敵人驍將數十騎前來挑戰,薛仁貴射出三箭,射死三將。其餘人懼怕薛仁貴神威,下馬請降。唐軍趁勢掩殺,大敗九姓鐵勒。活捉九姓鐵勒葉護三兄弟。九姓鐵勒大敗,唐軍勝利回師。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威名,在唐軍中流傳。軍中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仁貴發三矢,輒殺三人,於是虜氣懾,皆降。仁貴慮為後患, 悉坑之。轉討磧北餘眾,擒偽葉護兄弟三人以歸。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新唐書·薛仁貴傳》

脫帽退萬敵

咸亨元年,以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總管。統兵收復吐谷渾,與吐蕃大將葛爾欽陵交戰,行軍至大非川。準備前往烏海,薛仁貴率領主力先出發,留郭待封統兵一萬為後援,郭待封不甘薛仁貴之下,與之不和,沒有及時援助薛仁貴,導致兵敗。革職為民。

咸亨二年,重新被啟用,卻因戰敗,再次流放象州。開耀元年,李治念薛仁貴的功勞,薛仁貴再次重新起用,官拜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

永淳元年,突厥進犯大唐,入侵雲州,薛仁貴再次出征,此時的薛仁貴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況且突厥不知道薛仁貴早已被啟用,以為薛仁貴早就死在了象州,根本不知道統兵而來的正是當年威震天下的白袍將軍薛仁貴。薛仁貴脫掉帽子,漏出面貌,突厥人這才發現原來當年的薛仁貴還在,於是下馬請降,無心再戰。士卒紛紛逃走,薛仁貴乘勢追擊,大敗突厥軍,斬殺上萬人,俘虜兩萬餘,奪取駝馬牛羊三萬餘頭。

班師回朝之後,因為旅途勞累,病逝於軍中。

結語

薛仁貴三十歲才投身軍旅,但這並不影響薛仁貴輝煌的一生。他在軍上建功立業,最後又在軍中逝世,仿佛天生就是為了征戰而生。他的威名流芳千古,假如當年他沒有從軍,也不會有後來的成就。三十歲又如何,一樣可以有成就。一個人窮困潦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上進心。好飯不怕晚,只要有決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