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 | 電子書什麼時候取代紙質書?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3T00:40:41+00:00

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讓閱讀的途徑日益多樣化。電子書經濟、實惠、方便、內容多元,深受一些讀者喜愛。

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讓閱讀的途徑日益多樣化。電子書經濟、實惠、方便、內容多元,深受一些讀者喜愛。據2021年4月份發布的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數位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高達79.4%。面對數據,人們不禁再次回到這個問題面前:書的進化方向是哪裡?我們說了很多年,電子書能不能取代紙質書?



紙質書會被電子書取代嗎?



《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0年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4.94億,增長率達5.56%,人均電子書閱讀量9.1本,人均有聲書閱讀量6.3本。與此同時,人均紙質書閱讀量6.2本,同比2019年減少2.6本。從這一點看,紙質書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加之,新一代群體伴隨著電子設備成長起來,看書學習都離不開電子設備,紙質書的生存空間會進一步被壓縮。


事實上,儘管數位化閱讀越來越便利,電子閱讀的相關技術如今也已經較為成熟,但人們的閱讀習慣卻並不一定伴隨技術的變革而發生根本性變化。


據《文學報》2021年7月22日刊登的一項針對英國2000名成年人開展的研究顯示,絕大多數讀者(將近三分之二)更喜歡閱讀紙質書而不是電子書,其中46%的人認為主要原因是喜歡「翻頁」的感覺;42%的人則認為「書在手中」的感覺讓他們更能沉浸到閱讀之中;16%的人指出,紙質書讓他們回憶起在圖書館的歲月;也有一些喜歡紙質書的讀者們給出了十分有趣的理由——紙質書能夠放在書架上作裝飾。


在我國,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從成年國民傾向的閱讀形式來看,2020年,有43.4%的成年讀者傾向於「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比2019年的36.7%上升了6.7個百分點。



現實表明,紙質書依然是大多數人的閱讀偏好,並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通過紙質書閱讀更能激發閱讀者的興趣,並且紙質書的收藏價值也受到讀者的重視。


對於紙質書,德國未來研究所創始人馬蒂亞斯·霍爾茨說到:「《銀河系漫遊指南》的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闡述,『書像鯊魚一樣,它已經存在很久了,在遙遠的未來也將存在,因為它在進化中已得到證明。』實際上,紙質書是手工藝品,她具有無與倫比的嗅覺魅力。」



紙質書為讀者帶來更多感官體驗



不可否認,紙質書除了承載文本之外,還能為讀者提供更加豐富地閱讀體驗。而這一優勢或可成為紙質書未來的進化方向。


人們本以為閱讀僅僅是一場腦力活動,實際上,對於讀者來說,閱讀的感官體驗同樣不可或缺。


感官體驗是閱讀體驗的基礎,其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多元集合體。人的感官對應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這五感。現代書籍設計經常提及五感的概念,書籍設計師呂敬人很早就提出了「書之五感」 的觀點:讀者拿到書該有怎樣的感覺,有視覺,有嗅覺(油墨、紙張、年代的味道),有觸覺(手感),有聽覺(翻書聲、內心的朗讀聲),有味覺(品味書的氣質)。


這裡需要提出的是,眼睛是人體感知能力最強的器官,大部分的審美體驗都與視覺有關,因此視覺在書之五感中占主導地位。


除此之外,翻閱、氣味,以及書在手中的重量,直接觸動人的感官和心靈。精心製作的書,體現出美麗和優雅,使讀者的閱讀體驗和閱讀趣味得到提升,而這即是紙質書的長處。如設計師杉浦康平所言:「書籍不僅僅是容納文字,承載信息的工具,更應該是一件極具吸引力的物品。」


當然,書籍設計的體驗種類並不是多多益善,而要有取捨,按需設計,目的都應當有利於引導閱讀,而不是干擾閱讀。



電子書的進化方向是「連接」



紙質書能為讀者提供豐富的閱讀體驗,這是電子書難以逾越的壁壘,那麼電子書的未來應更注重知識的拓展和用戶的連接。


微信讀書目前已經有3億用戶,用戶每年會對看過的書產生1.5億條的點評和想法。讀者可以與同讀這本書的人交流,可以聚集在網絡社區里探討共同的興趣。當前的電子書APP均有分享功能,分享給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以不同手段對知識進行傳遞。一些APP還有「禮物分享」的功能,這讓知識的傳播變得更有意義。


電子化與網際網路化的聯繫是非常天然的,因此,電子書的進化,就是讓讀者能夠通過網際網路建立更加開放自由的交流空間,讓知識更好的傳播,同時生長出更豐富、更優質的內容。



如今,人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有一樣是不會變的。那就是,知識的傳承不會改變。


古老的人類在山洞裡、篝火旁,老爺爺慢悠悠給小孫子講故事,是傳承知識;人們用甲骨、青銅器、竹簡、紙張記錄文字,是知識的傳承;今天人們用電子設備記錄文字,也是知識的傳承。知識會一直被傳承下去,只是記錄的工具在不斷前進,紙質書是其中的一個過程,未來,不管紙質書會不會被電子書取代,但它將始終承載著自己的文化使命。


本篇圖文綜合整理自:新京報、北京日報、中國傳媒網、吳曉波頻道微信公眾號、百度網


推薦閱讀



公告

轉載請註明來自人民出版社讀書會。投稿與合作事宜請在微信後台留言與我們聯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