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與炎帝陷入身份謎團,背後竟牽扯到王莽代漢?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4T07:58:50+00:00

在宋朝以前,有一個用來闡釋歷史變遷、王朝興衰、歷代王朝政權合法性的學說,叫「五德始終說」。這個學說是由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創立,並由後世學者不斷填充而成,而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



在宋朝以前,有一個用來闡釋歷史變遷、王朝興衰、歷代王朝政權合法性的學說,叫「五德始終說」。這個學說是由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創立,並由後世學者不斷填充而成,而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

五德」: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

終始」:」五德「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運轉。


可以見得,鄒衍只是開創了一個簡單的框架,只涉及到黃帝、夏禹、商湯和周文王四朝,即黃帝得土德、夏禹得木德、商湯得金德、周文王得火德。


鄒衍最初的五德始終說所遵從的是「土、木、金、火、水」的五行相勝之序,後世將其稱為五行相勝之五德始終說。據此而言,周之後的秦就理應是水德,克秦的漢朝也應當是土德。鄒衍之後,後世學者根據其所創學說,將五德始終說運用到了實際的政權合法性論證中,漢武帝時正式確定了漢的土德制度,直至西漢末年的劉歆之時才發生改變。



劉歆:漢成帝時,被封為黃門郎,與同樣擔任黃門郎的王莽相識並結交。王莽代漢建立新朝時,拜劉歆為國師,王莽事敗後自殺。博學多才的學者卻兼有敏感的政治身份,劉歆的特殊之處,正在於此。


西漢末年,政局動盪、人人自危,王莽代漢已不可避免,比起劇烈的社會動盪,以更為溫和的方式來實現權力交替顯然更為適宜。此外,王莽要建立新朝也迫切需要理論來論證其合法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劉歆創製出了新的五德始終學說。

劉歆的五德終始說是以「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相生之序來解說歷史王朝的更替。

注釋:相生說與相勝說的區別在於完成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同:相勝說是指革命,而相生說則指的是禪讓,這禪讓正是西漢末年政權更替所需要的理論依據。


劉歆在鄒衍的基礎上增添了很多帝王,編排了一個完整的帝王系統

太昊伏羲氏(木德)—共工(水德)—炎帝神農氏(火德)—黃帝軒轅氏(土德)—帝少昊金天氏(金德)—顓頊高陽氏(水德)—帝嚳高辛氏(木德)—帝摯(水德)—帝堯陶唐氏(火德)—帝舜有虞氏(土德)—伯禹夏后氏(金德)—商湯(水德)—周文王(木德)—秦(水德)—漢(火德)—王莽新朝(土德)。

注釋:紅色字體部分為閏統(與正統相對而言,指非正統)

劉歆的五德終始說則依據《周易·繫辭下》及《左傳》的說法,將伏羲確定為最古的帝王。

又因《周易•說卦》「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東方也」的說法,加之《震》乃東方之卦,東方五行屬木。所以太昊伏羲氏當屬木德。在這過程中,太昊與伏羲氏也被正式合為一人。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以得土德的黃帝為開端,後來又為司馬遷所繼承,從而黃帝便被確定為中華人文始祖。因此黃帝為土德也是一個公認且無可改變的事實。

確定了伏羲和黃帝的德屬,關於最初的問題,劉歆為什麼要將炎帝與神農氏合二為一也就迎刃而解了。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順序,黃帝與伏羲之間還缺少一位屬火德的帝王。此時,以火為名的炎帝就是最佳人選。

但當時又有炎帝是黃帝有血緣關係的兄弟,且炎帝為小的文獻記載。所以炎帝便不能直接置於黃帝之前,若把炎帝直接置於黃帝之前便有違這一共識。另外,在此之前已有文獻典籍,例如《呂氏春秋》,明確地將神農置於黃帝之前。於是一個既屬火德,時代又在黃帝前的「炎帝神農氏」就這樣被編排出來了。

注釋:本文只是說明為何後世文獻中為何會將兩個完全不同的記載即神農氏與炎帝混同,關於炎帝與神農的其他可能關係,上篇文章已有敘述。


王莽代漢後便宣稱自己是黃帝和虞舜的後代,因此王莽新朝便為土德。依據「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順序,劉漢也就自然而然可以被定為火德。此外,西漢時的《淮南鴻烈》提及舜為土德,故劉歆採用此說,將舜定為土德。此時,其他的德屬也都有了找了著落。


與此同時,秦的德屬便出現了問題。按理說,從王莽、漢由下往上推,秦應該是木德。但是如果從舜往下推,屬木德的卻是周。於是劉歆便想出一個辦法,即依鄒衍的框架將秦定為水德,這樣,秦就不存在於五行的循環當中了,也就「不得不」屈居於閏統。而同為水德同為閏統的共公和帝摯則是劉歆為說明秦朝得閏統的合理性而找來的兩個陪襯。


到此為止,木德的伏羲和火德的神農之間有共公氏,木德的帝嚳和火德的帝堯之間有帝摯,木德德周木和火德的漢之間有秦,一套完美有序的五行相生之五德始終相生說就此建立起來。

五德終始說被後世史學家長期尊奉為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直到宋金以後,沿襲千餘年的五運說才逐漸趨於消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