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0年,雅典「飛毛腿」菲迪皮茨,詮釋了英雄的定義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20:49:57+00:00

隨著全民體育健身意識的提高,馬拉松運動逐漸普及開來,不管是全馬,還是半馬,又或者迷你馬,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

隨著全民體育健身意識的提高,馬拉松運動逐漸普及開來,不管是全馬,還是半馬,又或者迷你馬,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

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國內不少的馬拉松比賽,如深圳寶安國際馬拉松賽、杭州馬拉松賽等都選擇了延期舉辦。

為什麼大家對跑步打卡欲罷不能,而且各個城市的馬拉松賽事,也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原因在於馬拉松的參與感、健康性和社交度,有望引領新興健康產業的發展。

與其他賽事相比,馬拉松的魅力在於,開放式的賽場、風景式的跑道、極限式的挑戰、包容式的文化等,這一切構成了大家喜愛的理由。

說起馬拉松,又有哪些故事呢?不妨跟隨小白條一起來了解下。

「01」馬拉松運動的由來

公元前490年,希波戰爭爆發。

實力強悍的波斯帝國,不再滿足現有領土,派遣大批精悍的軍隊,遠征希臘城邦,關鍵性的戰役發生在離雅典不遠的馬拉松平原。

面對來勢洶洶的入侵,雅典人民沒有被嚇退,沒有屈服投降,他們奮起反抗4倍於己的敵軍。

此時正值雨季,馬拉松平原只有中間地勢較高,兩邊都是泥沼地,雅典人依託天時的優勢、有利的地形、精誠的團結,一舉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國。

為了將勝利的喜訊儘快傳給雅典同胞,希臘指揮官派出「飛毛腿」 菲迪皮茨士兵,他欣然領命,來不及卸掉軍裝,一路飛奔40餘公里,跑回雅典城報捷。

當菲迪皮茨竭盡全力喊出:「歡樂吧,我們勝利了!」,整個雅典廣場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然而他自己卻由於長距離奔跑,精疲力盡地倒在地上長眠了。

1896年,國際奧委會秘書長顧拜旦採納了歷史學家布萊爾的提議,決定在首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設立一個比賽項目,並定名為「馬拉松」,比賽路線基本沿用英雄菲迪皮茨當年所跑的路線,距離約為40公里左右。

「02」馬拉松運動的發展

第一屆馬拉松比賽的距離是40公里左右,後面幾屆不斷調整距離和優化路線。

1924年,倫敦奧運會將馬拉松比賽路線固定下來,距離是42.195公里。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馬拉松運動,早已在全球風靡開來,世界各地紛紛舉辦馬拉松比賽,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以下幾種類型。

WMM世界馬拉松大滿貫:代表了馬拉松賽事舉辦的最高水準,包括波士頓馬拉松、紐約馬拉松、東京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柏林馬拉松、倫敦馬拉松。

情懷類馬拉松:以耶路撒冷馬拉松為代表,奔跑穿梭在千年古城,吸引了眾多歷史愛好者和宗教信徒,跑馬和旅遊相結合。

高顏值馬拉松:首推名古屋女子馬拉松,據說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女子馬拉松,一切比賽環節都是為女性傾心設計,有沒有心動的感覺。

獵奇類馬拉松:以「777挑戰」為代表,用7天的時間,在全球七大洲,完成7場全程馬拉松,其中首站會選在南極洲,想想都刺激。

國內頂級馬拉松:以北京馬拉松、重慶馬拉松等為代表,其中北馬是國內四大元老馬拉松之首,也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田徑賽事。

「03」馬拉松運動的精神

村上春樹在小說《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裡講到,「無論何等微不足道的舉動,只要日日堅持,從中總會產會出某些類似觀念的東西來」。

選擇跑馬拉松,就是與自己對抗,不斷地挑戰自己的極限,用強大的意志力,來去除懶惰、消極、放棄等負能量的情緒,進而重塑自我。

通過這種運動,在里程多少、步幅多少、心率多少、配速多少之中,去尋找另外一種與世界相處的快樂。

企業家任正非43歲時才創立華為,山德士上校65歲時才正式成立肯德基;所以,在小白條看來,人生就像馬拉松運動,只有堅持到底,才知道潛能有多大

雖然打卡馬拉松的過程充滿艱辛,但有了挑戰自我、超越極限、堅忍不拔、永不放棄的精神,還會畏懼生活中的瑣碎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是錦湖小白條,專注於分享戶外、跑步、運動的體會和感悟。

若文章對你有用,望請點讚、分享、收藏,謝謝大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