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究竟是個咋回事哦?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5T06:43:47+00:00

孟母三遷,是一個漢語成語,說的是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以教育孩子,多次遷居,最終把孟軻培養成「亞聖」的故事。孟母教子的影響特別深遠,在古代許多典籍中記載了此事。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典籍中是如何說這件事的。典故出處西漢宗室大臣、文學家劉向《列女傳》記載:鄒孟軻母,號孟母。

孟母三遷,是一個漢語成語,說的是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以教育孩子,多次遷居,最終把孟軻培養成「亞聖」的故事。

孟母教子的影響特別深遠,在古代許多典籍中記載了此事。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典籍中是如何說這件事的。

典故出處

西漢宗室大臣、文學家劉向《列女傳》記載: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孟子,名軻,字子輿(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

孟子小時候,孟家居住在馬鞍山下的山村,山麓墳瑩處處,村中兒童追逐嬉戲,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孟子也就跟小夥伴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樣子,扮演喪葬的過程。

孟母看到這個情況,就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小孩子居住。"

經過一番周折,孟家母子從鳧村遷到了十里外的廟戶營村。

這裡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單日,遠遠近近的百姓們,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產來到集市交易,討價還價,喧囂熱鬧。

這場面對小孩子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學會了錙銖必較的模樣。

孟母為此忐忑不安,孟母既不願兒子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也不屑於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她一定要重新選擇一個適合兒子成長的環境。

住了半年後,孟母又再次遷居,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鄒城的學宮附近。雖然房子狹小不堪,但是孟母帶著兒子還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來。

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範,優雅的舉止與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都給附近居民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們,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

這使得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深處大為高興,感慨地說:「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

於是,孟母最終決定在這裡長期定居下來。

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劉向的《列女傳》首次出現「孟母」這個詞,以後也成了孟子之母這個專用名詞。

孟母教子有方

《孟母三遷》的故事,有許多個版本,但所述的情況都大同小異,如漢代趙歧《孟子題詞》,有"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在這裡,豹眼就不多囉嗦了。

毫無疑問,孟母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以讚頌孟母。

但孟母的偉大之處,卻不僅僅在於三遷居住之地、只重視教育環境這麼簡單。

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

孟母能夠把孟子培養成「亞聖」,除了給孟子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子有方。

孟母,相傳姓仉(zhǎng)氏,戰國時晉國人。據《孟子世家族譜·世譜》記載:「亞聖祖系出自魯桓公允,允生莊公同,同有弟三:長慶父為孟孫氏,慶父四傳莊子速,速七傳激,字公宜,激娶仉氏,魏公子(仉)啟女,於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軻,字子車,又字子輿。」「魏公子」即魏國公子仉啟,關於仉啟,史籍無考。

孟母,是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仉啟之後,可謂名門閨秀,並不是普通小戶百姓之女。

孟子的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他為了有更大的發展,光耀門楣,拋別嬌妻稚子,遠赴宋國遊學求仕。

三年後,帶給孟軻母子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晴天霹靂般的噩耗。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就獨自承擔起教養孟子的責任。


斷杼教子

孟子具有天生的靈性與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貪玩習慣。

孟母三遷後,孟子開始了學業。

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學到外面玩了半天。當兒子回家時,孟母不聲不響地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咔嗒咔嗒,攔腰剪成兩段。

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荒廢學業,就像我剪斷織絹!一個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你今天不讀書,就不可以遠離禍患,今後永遠就只能做一些縈縈苟苟的小事,中道廢而不為,怎麼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糧食呢?」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深刻印象,從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學不息,終成大器。

殺豚不欺子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就問母親:「鄰家殺豬幹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

孟子十分高興,就等著吃肉。

孟母忙過了這一陣,自覺失言,但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

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儘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勸導孟子

孟母對兒子的教育無微不至,即使在成親之後,就連夫婦相處之道,孟母也為他時常操心。

《列女傳》記載:孟子妻獨自在家時,箕踞而坐(即蹲在地上,這在古時是一種不符合禮儀的坐姿),孟子見後勃然不悅,甚至對孟母說:「要休了妻子。」

孟母了解情況以後,對孟子說:「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心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所以恐見人過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袒而在內,踞而視之,是汝非禮也,非婦無禮也。」

意思是說,你進門既不打招呼,也不出聲,不是你妻子不懂禮節,而是你不懂禮節。

孟子深感自己孟浪,於是心中芥蒂盡除,與妻子和樂,相處如初。

豹眼評語

任何一個孩子,無論多麼聰穎,都不過是一塊璞玉,只有精雕細琢,才能成就大器。

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又豈止「三從四德之道」。

她最重要的是能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按階段給予不同程度的教育,是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兒子的前程。

據說周文王的母親妊娠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惡言;周成王的母親懷孕期間,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獨居不倨,雖怒不罵。

這就是「胎教」之說的最早由來,孟母深深體會到「胎教」的重要,《韓詩外傳》就載有她的一段話,說:

「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僅僅從這一件事就足以看出孟母的非凡之處,有這樣偉大的母親,孟子不成大儒都難。

明萬曆年間,山東監察御使鍾化民《祭孟母文》讚揚道:

"子之聖即母之聖"、"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

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諡,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

豹眼認為,孟母三遷說明了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關鍵,但不是選擇了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後,就萬事大吉了。除了在孩子一行一動中注意觀察、督導外,還需要家長以身作則。

這並不是說多麼有能力的家長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起碼父母在人格上,應該是積極向上的。

註:圖片及部分資料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