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鹿道森的事件,希望能給做父母兒女的人們帶來更多的思考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4T07:19:27+00:00

攝影師鹿道森走了,那個感覺沒得到家庭之愛的大男孩,選擇安排好自己的身後事,在11月28日(農曆十月二十四),他的生日那天投入了大海的懷抱,永遠定格在了25歲的人生,然後魚民將他帶回到了人們面前。

攝影師鹿道森走了,那個感覺沒得到家庭之愛的大男孩,選擇安排好自己的身後事,在11月28日(農曆十月二十四),他的生日那天投入了大海的懷抱,永遠定格在了25歲的人生,然後魚民將他帶回到了人們面前。


看到遺書的內容,讓人心疼的是他懂事、順從、把內心的痛深深埋在心底,一直在自己忍受著,不想麻煩別人,要走了,都把一切事情安排就緒。


他更多的是對過去經歷的無法釋然和對未來沒有了信心與希望,這是讓他放棄生命,壓垮他人生的「沙粒」。


父母的愛不一定被孩子接受到,不是父母不愛孩子,是孩子對父母之愛的渴望容易走入誤區。


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在他寫的《愛的藝術》裡把世界上的愛分為三種:父愛、母愛、情愛。


他認為「母愛是無條件的,只要我屬於母親的孩子就可以獲得。」這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但無條件的母愛也有其缺陷,會讓孩子無法自立。


因為「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而母愛是為了分離。」母親要給孩子以信任,生活中不應該把惶恐不安的情緒傳染給孩子,她會希望孩子獨立並最終脫離自己。母親養育孩子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讓孩子分開後能夠獨立生活。


「父愛則是有條件的愛。」同母愛一般,父愛也有其積極與消極的方面。消極的是父愛必須靠努力贏得,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就會失去父愛。


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忤逆是最大的罪孽。忤逆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父愛積極的一面也很重要,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有條件的父愛。


小孩子從身體到心理上都需要母親無條件的愛和關懷。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遇到的種種困難。


在此同時父愛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不應該是咄咄逼人和專橫的。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最後能使孩子有能力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擺脫父母的權威。


因此,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好好愛自己的孩子吧。


而情愛,可以是親愛或友愛之情,也可特指男女間的愛情。一個感受過家庭之愛的人,能擁有美好的情愛。因為本質上能不能感受到對方的感受,對父母伴侶愛的感受是一樣的。


男女之間在彼此的相愛中,感覺重歸於母體與父體的懷抱,母愛無私的接納和父愛鼓勵的成長在這裡得以整合為一。


愛情不是由人性對孤獨的恐懼所引發的,而是陪伴、成長、和諧和歡樂的所在,是兩個自由的靈魂合二為一的彼此契合、彼此交融,能夠體會這些美好情愛獲得的幸福感,會讓家庭之愛得以繼續延續。有些人沒有得到完美的父母之愛,可當有了愛情之後,也會讓自己的人生得以完美演繹。


通過鹿道森的事件,希望能給做父母兒女的人們帶來更多的思考。


傳統上「嚴父慈母」的角色分工,使得做父親的總是扮演著威嚴的角色,這也是迫不得已,因為在一個家庭里,總要有人能震懾得住孩子,在這種無形的威嚴下,小孩子才會懂得自覺地管好自己。


但是這種傳統「為人父」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了,孩子變了,父母還在秉承老一套的教育方式確實不行了。對於愛,兩代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父母比較含蓄內斂,需要孩子從父母的角度去體驗才能感受理解父母之愛。孩子只希望父母有情感上的表達,不要以長壓小。當然,合格的父母都是通過講道理擺事實,讓孩子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同時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之愛。


如果父母從來不想孩子過得怎麼樣,卻只想著從孩子那裡得到回報,總跟孩子說家裡沒錢,過年了要給家裡寄錢,其實父母的心思也不過就是想讓孩子承擔起反哺家庭的責任來,不是更多地給孩子關心、體諒、支持,他們也只是想迫使孩子快一點成熟起來。


生活中有些父母就是這樣的,他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從他們父母那裡獲得的經驗是這樣的,他們表現出來的方式也是這樣的。說實話,很多人只是從他們的父母那裡學習做父母,他們的父母也沒有更多的情感表達,父母沒有在他們父母那裡獲得表達愛的能力,也不會向自己孩子表達愛。


在我們身邊也可以看到,有的家庭大人會報喜不報憂,有事自己扛,天塌下來就自己撐著。有的家庭家長不夠成熟,有困難有問題,什麼都跟孩子說,甚至言過其實,匱乏的家長沒有辦法很好解決的問題,孩子也往往被逼得沒有出路。


父母應當引導孩子並讓孩子能夠在家庭中有責任擔當,既不是什麼都不承擔,也不是所有的都擔起來,父母子女都要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但要讓孩子體會到關愛而不是只有壓力。


作為父母在這個世界上,也要學會感恩孩子,是孩子讓父母承受了風風雨雨,也讓父母有了信心。人們知道延續下來的方式,便能理解並接受。老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許多孩子成家有孩子了更能理解,在教育和養育自己孩子的路上會盡全力給孩子全部的愛,作為家長要100%愛孩子,不要有條件。


孩子心理上需要在父母的榜樣中成長,也不必一味刻意找父母的問題,把問題都歸因到原生家庭。


多想想自己能努力做點什麼去改變他們,也許父母也可以學會處理問題,因為不能解決一直以來纏繞於心的無能為力,父母不懂得治癒自己,真的需要孩子幫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曾經我被一個小故事所觸動:一位小學生在去學校讀書後跟同學去家裡玩,看到同學的父母跟同學擁抱時說「我愛你!」他覺得同學好幸福,便下決心回家後也一定要這樣跟父母交流,就一直堅持著這樣去做。剛開始,他木然的父母感到莫名其妙,在他的一直堅持下,慢慢地父母也有了回應,一家人都感覺到了家庭有的幸福溫暖和彼此的支持關心。


作為孩子,要看到父母的艱辛,就會釋然而不是怪罪父母,多想想他們已經給到自己的,他們已盡力了,不要總奢望他們能給自己想要的,自己給了他們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了嗎。這也許就是自己能否在社會上自信立足的根本。


只有自己去改變,把改變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有事不怪罪父母,還是愛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人生就會有根基,才會過得更好。


想想沒有做過父母的父母,他們怎麼做得好父母吧,許多家庭父母和孩子都是一起走在成長的路上相互感動對方、相互學習、相互成長起來的。


上一輩人沒有做好的,儘自己全力去努力改變,不要總悲觀抱怨,因為這不解決問題。


不去要求別人怎麼做,而讓自己做得更好,生活才會越來越好。愛自己就改變自己,你能改變自己也是為了孩子不再過自己曾經的生活,不再經歷自己經歷過的痛苦。


這需要每一位年輕的朋友都從自己做起,從改變自己著手,要改變孩子的命運從自己做起,做對父母有幫助的孩子,做對孩子有愛的父母,社會大環境也會因著家庭小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現在的父母要知道,生孩子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感受得到家庭的溫暖,多給孩子父母之愛;養大孩子不是為了讓孩子來改變家庭經濟狀況,是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發展前程,他過得好比什麼都好;為人父母別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沒法依靠的人,孩子都需要父母能夠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社會大環境下,作為一個人不要因為泄憤而傷害到無辜的人。


人都是有投射心理的,評論時要就事論事。你的口下用利劍,你的筆下在討伐,也許只跟自己的心態有關,是自己心中哪裡不舒服才這樣做的,跟人家從父母那裡的遺傳因素無關。如果口無遮攔地泄憤而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跟校園霸凌者又有何異?


不希望再發生類似令人痛心的事了。希望社會多關心留守兒童,拒絕校園霸凌,希望學校儘量避免此類事件再發生,希望家長加強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和引導,從關愛孩子的幸福一生做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