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受訪尼特族受過高等教育,近五成難覓理想工作選擇「家裡蹲」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6T08:54:09+00:00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個「尼特族」群體,指的是不升學、不就業、不接受技能培訓的年輕人,俗稱「家裡蹲」,在社會中屬於少數群體。

掃碼閱讀全文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個「尼特族」群體(由英文「NEET」音譯而成,即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指的是不升學、不就業、不接受技能培訓的年輕人,俗稱「家裡蹲」,在社會中屬於少數群體。他們為何不想努力了?南都民調中心於11月5日至12日發起問卷調查並發布《尼特族現象調查報告(2021)》。報告將尼特族界定為:有勞動能力但持續未就業、無固定收入、未升學、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極少數青年群體。

報告顯示,受訪尼特族大多受過高等教育,超七成擁有大專或本科以上學歷,過半是90後;四成受訪者主動選擇成為尼特族;高學歷的受訪尼特族表示未找到理想工作,低學歷者表示不知道自己想做或能做什麼;四成受訪尼特族曾全職工作過,個人積蓄、父母家人是目前主要的經濟來源;在待業的狀態下,五成受訪尼特族容易感到焦慮自卑;面對現實困境,近七成受訪尼特族表示有經濟壓力,想改變現狀,六成表示無動力和方向。專家表示,個人要學會自我調適,緩解焦慮情緒;家長多給予孩子正面反饋,營造放鬆、平等的氛圍;學校和社會提供情緒輔導、求職技能、就業資源連結等支持。

調查概述

南都民調中心於2021年11月5日至12日開展本項調查,通過線下走訪、電話採訪和網絡問卷調查相結合,共回收有效問卷850份。其中,34.71%為尼特族自填,35.65%為尼特族身邊的人代填,另有18.54%表示自己身邊沒有尼特族,11.10%表示不清楚。因本次調查在「家裡蹲」相關小組或群聊中轉發推廣,所以調查中的受訪尼特族占比相對較高。

受訪的尼特族中,男性占58.06%,女性占41.94%。從年齡段來看,以90後居多,占51.61%,80後占22.58%,70後占15.05%,00後占10.75%;從學歷狀況來看,38.31%是本科學歷,35.82%是大專學歷,15.42%是高中學歷。

●群體特徵

過半受訪尼特族是90後

本次調查中,72.14%的受訪者表示知道尼特族,18.42%表示聽過但不太了解,9.45%表示沒聽過。進一步了解發現,34.71%的受訪者曾經或現在是尼特族,35.6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有遇到過尼特族。

受訪的尼特族中,男性占58.06%,女性占41.94%。從出生年代來看,受訪尼特族以90後為主,占51.61%,80後占22.58%;從學歷狀況來看,38.31%是本科學歷,35.82%是大專學歷。

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為什麼成為了尼特族?調查結果顯示,40.48%的受訪者主動選擇成為尼特族,32.31%是被動選擇,還有23.81%反映主動、被動兩者都有。問及原因,受訪尼特族表示想放鬆一段時間再去工作(50.00%)、未找到理想工作(47.62%)、不知道自己想做或能做什麼(45.92%)是主要成因。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自身原因外,家庭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因素,其中受訪尼特族表示「父母對我就業要求高,不知如何實現」「家庭經濟充裕,允許我不工作」的比例分別占13.61%、9.86%。

●日常生活

主動型愛刷社交媒體,被動型在看書備考

尼特族不去工作,他們每天都在做些什麼?調查結果發現,刷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52.38%)、看書/備考(45.92%)是受訪尼特族每天最常做的事情。交互分析發現,主動成為尼特族的受訪者刷社交媒體的比例較高,占57.14%,被動者則更多在看書或備考,占46.32%。

CC(化名)今年25歲,當了四年多尼特族。「2017年畢業後,我就走上了國家司法考試之路。」可是,2017年CC第一次考試失敗了。「爸媽希望我考上,讓我不要放棄。所以當時我去了花都備考,每天早上7點開始自習,早上9點至下午5點上課,下課後繼續自習到凌晨,回去宿舍還看自己的錯題,連做夢都是錯題。」她說自己高考都沒這麼努力過,心理壓力過大導致她出現了幻覺和記憶混亂的情況。

備考生活持續了將近一年,但CC還是沒有通過第二次考試,比2017年的成績僅高了10分。強烈的心理落差感讓她覺得自己很沒用,面對父母的壓力更大了。父母也因此嚴厲地責備她,認為她沒有盡全力。在父母不斷否定和施壓之下,CC有了輕生的念頭,2019年被確診患上輕度抑鬱症。直到接受南都採訪時,她考了四次司法資格證都沒有成功,也沒有出去工作。

●工作經歷

四成受訪尼特族全職工作過

尼特族曾經工作過嗎?調查發現,44.90%全職工作過,26.53%兼職工作過,24.83%全職、兼職的經歷都有。交互分析發現,主動成為尼特族的受訪者中,68.07%表示全職工作過,而被動有兼職工作經歷較多,占40.00%。從過去累計的工作時間來看,工作一至兩年、兩至三年的受訪尼特族較多,兩者均占25%。

不工作的情況下,尼特族靠什麼維持日常的生活支出?據受訪尼特族表示,其主要經濟來源是個人積蓄、父母家人,兩者均占40%以上。

具體分析發現,持續尼特族生活小於半年或大於五年時間的受訪者,依靠父母家人提供經濟支持的比例較高,分別占56.52%、62.07%;而持續尼特族生活半年至一年、一年至兩年的受訪者,依賴個人積蓄的比例更多,分別占53.57%、40.91%。

35歲的Sasha在成為尼特族之前是一名全職潛水教練,從2015年開始在菲律賓、泰國等多個東南亞國家執教。2020年初新冠疫情發生後,Sasha回到了國內發展,但求職之路卻不太順利。「我當時找了一份做護目鏡出口的文職,面試完第二天就正式上班了。做了兩個月,卻在試用期最後一天被老闆無理由辭退。」

其他招聘企業看到她簡歷上顯示短暫的試工經歷後,連面試的機會都不給她。這讓Sasha對後續的求職逐漸失去信心,取而代之的是過尼特族生活。

●求職意願

學歷越高找工作意願越強

尼特族不工作的生活狀態可以持續多久?調查數據顯示,29.93%的受訪尼特族持續了一至兩年,19.05%持續了半年至一年,持續三至五年、五年及以上的「長期尼特族」占18.36%。

交互求職意願發現,成為尼特族的時間越長,他們找工作的意願越低,其中持續了半年至一年的受訪尼特族中,55.36%在找工作,但持續時間大於五年的受訪尼特族中,僅27.59%在找工作。

從不同學歷來看,受訪尼特族學歷越高,找工作的意願越強,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受訪尼特族占49.15%,而高中及以下學歷者僅占33.42%。

●社交情況

六成受訪尼特族參與社交

除了工作,尼特族的社交情況如何?調查中,67.35%的受訪尼特族常參加社交活動,其中「經常參加」占45.24%。

有社交活動的受訪尼特族表示,自己參與親友聚會、公益活動、社團活動較多,比例依次是59.71%、49.45%、43.22%。Sasha說自己平時會做義工,認識了不少當地的朋友。「攝影、航拍、客服我都做過,還有免費的午餐,可以省下一筆錢。」

尼特族有「外向型」也有「內向型」。調查發現,父母家人、同學或同事是受訪尼特族日常交流最多的人,兩者均占40%以上,另外有兩成尼特族受訪者與網友互動比較多。

南都研究員與不少尼特族受訪者交流發現,相較於電話溝通,他們更傾向於文字交流。小王便是其中一位。今年26歲的她已成為尼特族四年多,她笑稱自己是社恐患者。「我一個月可能出去兩三次吧,多數是和媽媽逛吃。」小王平時與父母交流最多,不太喜歡出門的她,在線上認識了幾個聊得來的網友。對比起線下社交,小王更傾向於線上交流。她說,「可能是我太敏感了,會經常顧忌別人的想法,導致線下社交對於我來說是一件心理負擔很重的事情。」

●心理狀況

五成受訪尼特族感到焦慮自卑

面對這種生活狀態,受訪尼特族容易感到焦慮(52.72%)、自卑(49.66%)。交互分析發現,持續尼特族生活小於半年的受訪者,感到自卑的比例較高,占60.87%,持續了半年至一年的尼特族受訪者則更容易感到焦慮,比例高達64.29%;而持續三至五年、五年及以上的長期尼特族受訪者,出現失眠的情況更明顯,占41.38%。

楊先生今年30歲,做了三年多的尼特族。生活作息不規律,他經常失眠。三年前創業失敗後,他幾乎每天晚上都會約朋友出去通宵打遊戲、聊天,次日早上5、6點才回家睡覺。「這幾年差不多都這樣過,一想到投入的十幾萬(創業)全沒了,現在還要還錢,晚上就睡不著。」2017年,楊先生在順德開了一家大排檔,但由於地理位置偏遠以及自身經驗不足等原因,開業不到一年就倒閉了,從此過上了尼特族生活。

對於尼特族這種生活狀態,身邊的人會如何看待?本次調查中,48.30%的受訪尼特族表示,身邊的人對自己持理解的態度較多,25.17%表示會鼓勵他們自力更生,儘快走出舒適圈。

不過,也有25.51%的受訪尼特族反映身邊的人不理解自己,給家庭和社會增添負擔。深入分析發現,高學歷的受訪尼特族遇到他人不理解自己的情況更多,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占35.77%。

●現實困境

沒有動力找不到方向是最大障礙

尼特族是否希望脫離這種生活狀態?調查顯示,44.90%的受訪尼特族表示自己仍在努力中,41.84%表示自己已脫離尼特族,但有13.26%表示自己不想脫離或無所謂。

對於想脫離尼特族的受訪者來說,有經濟壓力,需要工作維持生活是改變的最大驅動力,占68.71%,其次是希望通過自力更生獲得自我價值和社會尊重,占54.42%。對於不想脫離尼特族的受訪者來說,沒有動力、找不到方向是最大的阻礙因素,占61.54%,還有51.28%認為自身問題難以克服,35.90%覺得沒有改變的必要。

Sasha說成為尼特族這一年多以來,她會經常感到焦慮,反覆思考自己未來的去向:是出去找工作,或是自己開個潛水小店,還是去國外繼續當教練。「有朋友叫我去馬爾地夫做回老本行,但一想到疫情,而且當地還是個旅遊國家,我就會擔心。想自己開個店吧,可是成本太高了。」談及此,Sasha有點期待但也有點擔憂,她說自己非常想擺脫尼特族的身份,不想再浪費時間。

●未來期許

調整就業期待找到合適工作

作為過來人,已經脫離尼特族的受訪者表示,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學習機會、視自身能力與崗位需求調整就業期待均有助於自己擺脫尼特族,兩者各占49.67%、48.34%。

楊先生做了三年多的尼特族後,在2020年11月份重新回到職場。「主要是因為我有了女朋友,覺得再這麼頹下去不是辦法。」他笑笑說,因為伴侶的持續鼓勵,他接受了朋友多次推薦的銷售工作。

除了「為愛發電」,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尼特族擺脫現狀?受訪尼特族表示,希望社區提供志願服務等實踐機會,占65.76%;其次對尼特族進行職業測評、幫助了解個人優劣勢、相關職能部門或機構提供就業指導、持續追蹤等措施也有助於他們擺脫困境,各占57.97%、53.13%。

受訪者楊同學提到,身邊大部分的同學包括自己都選擇了升學考研,一是覺得本科學歷在求職市場中缺乏優勢,二是未做好進入社會工作的準備,害怕面對工作中各種人際關係。

專家建議

個人:學會自我調適,正確歸因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彩琦及其團隊成員農瑩表示,要調整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學會正確歸因。如今就業形勢緊張,每個初入職場的人都會碰到挫折,不要把所有的失敗都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不足。我們應多給自己一些正面的心理暗示,比如「能走到職場這一步,說明我有能力克服各種困難」「每個問題肯定都有它的解決辦法」「我一定能慢慢適應職場生活」等等,可以緩解自身焦慮情緒。

面對職場人際關係,陳彩琦和農瑩還表示,可以從職場人際關係心理學中的「蹺蹺板互惠原則」來看待問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像蹺蹺板一樣,要高低交替才會有趣,既要有原則又要敢於低頭;與同事相處時不要拒人千里之外,也不要彼此親密無間,保持適當距離才能有的放矢地處理好各種關係。

家庭:給予肯定,善用現有資源

陳彩琦和農瑩針對尼特族的心理特徵,強調了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即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的重要性。家人應多給尼特族子女正面的反饋,或是引導他們做一些自己擅長的事情。

優勢力社會工作發展中心服務總監龍曉芬表示,父母也要調整個人心態,要有同行意識,放下焦慮心態和催促行為,接納和肯定孩子已付出的努力。定期開家庭會議,營造放鬆、平等的溝通氛圍,了解子女真實的想法。此外,父母可以與子女討論家庭現有的資源以及如何運用,並給孩子賦能,協助他們成長和重新回歸社會。

學校:提供求職技能+就業壓力疏導

高校作為人才輸出社會的「第一關口」,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徐松表示,首先,高校可以結合本校專業特色和學生群體特點提供全面、多樣性的職業指導,幫助學生主動開展自我認知和探索職業世界,提供優質實習實踐機會。其次,高校應關注學生的職業心理調整和就業壓力疏導,幫助他們提升求職技能等硬實力的同時,也需要提升解決求職焦慮、職場壓力等軟實力。再次,可考慮將就業率統計周期延長至三年,採用「三年周期就業率統計指標」,通過「初次、中期、最終」就業率來統計畢業生的整體就業情況,為畢業生提供更長的擇業期,從容地進行職業選擇。

社會:主動摸排登記,提供公益+半公益性崗位

龍曉芬表示,大多數尼特族不會主動聯繫社工尋求幫助,通常是其父母在社工走訪過程中,講述孩子的情況並求助。社工每年年初調研時會和村居了解轄區內失業青年的情況。但由於這類青年與社區接觸較少,村居也無法提供相關的信息,導致社工較難確認服務對象。因此社區主動對轄區內的尼特族進行摸排登記、提供幫助十分重要。其次,對於調查中受訪尼特族希望參加社會實踐,多位受訪專家提到社區的作用。比如提供公益性和半公益性的就業崗位,作為尼特族的就業過渡期,營造積極、包容的社會氛圍。

目前社工中心可提供情緒輔導、就業資源連結、技能培訓等支持。如遇問題,大家可向當地社區服務中心求助,也可致電12320公共衛生熱線、共青團12355青少年服務熱線求助。

社會調查與公共輿情研究課題

社會群體與公眾心理研究

項目出品:南都民調中心

項目監製:謝斌 張純

項目主持:文軼然

項目執行:南都研究員 麥潔瑩 文軼然 實習生 翁婉婷 溫依庭 杜美玉 向子欣

支持平台:南方都市報官方微信公眾號 咩事微信公眾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