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彩行大運丨運河的水 高原的土 一支網紅蘿蔔的百年傳奇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5T18:39:20+00:00

11月底,寒潮剛剛過境,冬小麥長出一片毛茸茸的綠色,北方已進入農閒,但西青區辛口鎮小沙窩村裡的農民正迎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沙窩蘿蔔季。京杭大運河南運河段緊貼著小沙窩村流過,雖已沒有昔日繁盛的景象,但小沙窩村人一直感念著運河的饋贈。

11月底,寒潮剛剛過境,冬小麥長出一片毛茸茸的綠色,北方已進入農閒,但西青區辛口鎮小沙窩村裡的農民正迎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沙窩蘿蔔季。

京杭大運河南運河段緊貼著小沙窩村流過,雖已沒有昔日繁盛的景象,但小沙窩村人一直感念著運河的饋贈。是運河的沙和水孕育出了沙窩蘿蔔特殊的口感,那口汁水迸濺的碧綠脆爽是小沙窩村人世代流傳的冬日記憶,也是小沙窩村乃至整個辛口鎮的致富「金鑰匙」。

執拗的青蘿蔔

大運河沿岸在約600年前就有了村落,據宋史記載,為防禦契丹,朝廷在大運河沿岸設沙渦砦,明成祖定都北京後,大量移民遷入定居開墾,沙渦逐漸演變為沙窩,曾經的軍寨慢慢發展為村鎮,辛口鎮的小沙窩村便是運河邊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

沙窩蘿蔔是何時開始在小沙窩村種植的,這個問題已不可考。「應該是早期在這裡駐紮戍邊的軍民先開始種植的,大面積的種植是在約300年前。」天津沙窩蘿蔔文化體驗館講解員高海林說,「沙窩蘿蔔的種子可能也是這些軍民帶來的。」

從品種上來說,沙窩蘿蔔只是普通的青蘿蔔,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當這粒平凡的種子被埋入小沙窩村的土壤里後,神奇的變化開始產生。

據民國二十三年重印(明清)的《靜海縣誌》記載:水蘿蔔有紅綠兩種,紅者春種夏收,綠者夏種秋收,皆生食,如水果類綠色者以沙窩良產。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清朝時,沙窩蘿蔔的優越性已經十分突出。

離開限定產區,沙窩蘿蔔就變了味道,這是一棵青蘿蔔的執拗,它很挑剔,只有提供令它滿意的土和水,它才願意以美味回報,小沙窩村的水土符合它的要求。「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黃河水也曾流經辛口鎮一帶,河水中的泥沙日積月累沉澱在此處,形成了上沙下黏的特殊土質,因而種出的蘿蔔非常好吃。」高海林說。71歲的小沙窩村村民董乃智記得,他小的時候,村旁的運河河道里流淌的仍是黃河水,他和夥伴們在河水裡游泳戲水,生活用水也取自運河,「那個水澆完地以後,表面會留下一層薄薄的黃色,那就是黃土高原的土。這樣的土除了適合種蘿蔔,還特別適合種瓜,我們村夏季種羊角脆、博洋九,也都很好吃。」

從種到藏 都是非遺

小沙窩村幾乎家家種蘿蔔,但家家的方法不盡相同。

選種是種植的第一步。蘿蔔種子由各家自己培育,代代相傳,選種的方法近似祖傳技藝,不能輕易示人。董乃智從幾歲起就跟著祖父種蘿蔔,選種的方法也是祖父親自教他的,「蘿蔔選好看的,上下勻稱,開的花要大小適中。」更多的方法,董乃智不再透露。

沙窩蘿蔔屬於管理型農作物,種植手法直接影響作物質量。普通種植的青蘿蔔大部分肉質根都埋在土壤里,但正宗的沙窩蘿蔔成熟後絕大部分肉質根位於土壤以上,為翠綠色,口味脆甜,末梢幾厘米扎在土壤里,為白色,味辣,拔出蘿蔔後地上留下一個錐形的小坑。成品蘿蔔以「小白根」為上乘,白色部分越短,蘿蔔好吃的部分就越多,這種特殊的生長形態正是人為干預的結果,「蘿蔔多大部分在土以上跟撒種深淺沒關係,你問具體怎麼種,誰都不會告訴你。」董乃智笑著說。

沙窩蘿蔔的生長期約為3個月,陸地種植於立秋前後三天播種,霜降前後收穫,拔出來的蘿蔔不著急上市,先存在地里,待到入冬,天津衛的茶館、澡堂、戲園子都要開始供應沙窩蘿蔔,那時才能賣個好價錢。董乃智仍記得他小時候隨家中長輩去紅橋小西關一帶賣蘿蔔的情景,天津衛的吃主們都是內行,好蘿蔔摔開一個,後面都不愁賣。

埋在地里的沙窩蘿蔔能一直賣到臨近春節,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沙窩蘿蔔能夠始終保持新鮮的口感,得益於它的儲存方式。「藏蘿蔔的坑挖在地邊,一米深,五尺寬,放50公分蘿蔔,埋50公分土,天冷再加點土。因為土質好,蘿蔔存在裡面不凍不糠,最長能保存到清明節都不壞。」董乃智說。

2009年10月,沙窩蘿蔔種植與窖藏技藝入選了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沙窩蘿蔔已基本不窖藏,藉助先進的農業技術,待拔的沙窩蘿蔔可以一直種在地里而不會熟過頭,這個過程被稱為「活體儲糖」。


蘿蔔經紀人

每年的11月18日是辛口鎮的沙窩蘿蔔開拔日,一年一度的「沙窩蘿蔔節」也在這一天拉開帷幕,迄今已舉辦14屆。開拔日後,進出小沙窩村道路的沿線都會看到售賣蘿蔔的攤位,小沙窩村裡的成片的種植大棚紛紛捲起保溫的苫布,農戶在大棚邊擺上採摘的廣告牌子,老人們坐在齊牆高的蘿蔔包裝箱下聊天曬太陽,年輕人忙著給蘿蔔裝箱打包,空氣中撕扯膠帶的聲音此起彼伏,整個村子,都在圍著蘿蔔忙碌。

郭芝建的合作社裡人來人往,倉庫里存著5萬斤今年新下來的沙窩蘿蔔。「也就夠賣10天的。」老郭說,「現在一天就走5000斤。」62歲的郭芝建原本也只是小沙窩村的普通農民,家裡世代種蘿蔔,但現在,他有一個更時髦的身份——蘿蔔經紀人。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沙窩蘿蔔都是以外銷為主的特殊商品,上世紀三十年代,沙窩蘿蔔主要出口日本和東南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沙窩蘿蔔主要出口新加坡,還有一些會賣到香港地區。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沙窩蘿蔔才開始轉向主銷本土市場。很快,村里就出現了商販的身影。「有的販子騎著自行車,到各家的地里去看,因為各家的蘿蔔品質都不一樣,販子們要親自去挑選,看中的才談價收購。」郭芝建回憶。他家的蘿蔔是村裡的翹楚,他的父親郭桶年曾任生產大隊技術員,參與過上世紀八十年代沙窩蘿蔔種子提純復壯工程,郭芝建曾任過生產小隊的技術員,他喜歡鑽研,通過觀察和實驗,不斷改進著沙窩蘿蔔的種植方法。起初,郭芝建和其他村民一樣,只種蘿蔔,然後等著販子來收,隨著銷量的增加,郭芝建自己種的蘿蔔已經不能滿足與他對接的商販的需求,於是他開始在村里挑選其他種植戶的蘿蔔供貨,再後來,郭芝建乾脆自己成立了合作社,當起了蘿蔔經紀人。

蘿蔔還種在地里的時候,郭芝建就會去村里挨家挨戶地轉悠,誰家的蘿蔔什麼品質,他心裡早早有了數。收成好的年份,他不用親自去地里收蘿蔔,趕上欠收的年份,好蘿蔔尤其稀罕,有的蘿蔔經紀人甚至會去地里蹲守搶貨源。「今年就是賣方市場,產量低,但是蘿蔔好吃,我的手機從10月中旬開始就每天電話不斷,都是老客戶給我打電話,問我行了嗎行了嗎,我說再等等,最好的還沒到時候。」郭芝建說。


征服南北味蕾 全鎮致富擔當

臨近春節是老郭最忙的時候,去年,店裡的快遞單子用筐裝,打包裝箱的工人通宵達旦地工作,一天出貨約18000斤。「去年好的時候能賣到六塊一斤,八塊一斤。今年的蘿蔔貴,現在就四、五塊一斤了。」郭芝建說。

老郭的客戶早期以北方為主,尤其京津為主要市場。對於南方人來說,生吃青蘿蔔是一件不太容易接受的事,「南方人更習慣用青蘿蔔熟做菜做湯,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南方人也接受了生吃沙窩蘿蔔,我發上海的客戶已經發了10年,還有深圳、廣州,全國各地哪都有。」

11月初,老郭為賣蘿蔔開起了直播,直播不是每天都有,只在有空的時候才能做。11月22日那天,直播2個半小時賣了250單,銷售額過萬,令老郭十分振奮,「現在每天出貨量很大了,但還想再賣更多,賣遍全國,我賣得越多,受益的種植戶就越多,有錢大家一起賺。」

從清朝時的良產到百年前的出口專供,再到今日的網紅商品,運河水孕育的沙窩蘿蔔一直是辛口鎮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目前,辛口鎮正在打造沙窩蘿蔔小鎮,將文旅、農旅概念引入,用好沙窩蘿蔔這塊金字招牌,為挖掘沙窩蘿蔔的經濟驅動力拓展更寬廣的領域。

津雲新聞記者 顧明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