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美國阿拉斯加只隔白令海峽,那麼兩國在此地是否存在摩擦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9T09:33:35+00:00

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大國之間的博弈多年來始終未曾停止過:雙方在政治、經濟、國際外交、地緣政治等方方面面都存在博弈,然而卻從未發生過直接的正面軍事衝突。

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大國之間的博弈多年來始終未曾停止過:雙方在政治、經濟、國際外交、地緣政治等方方面面都存在博弈,然而卻從未發生過直接的正面軍事衝突。在中亞、喬治亞、克里米亞、敘利亞等地兩國都曾暗中較量過,不過這兩個核大國從未發生過正面的軍事衝突。美俄博弈的舞台從歐洲到中東再到亞太足夠廣闊,不過人們往往容易忽視了美國和俄羅斯其實是鄰國這樣一個基本事實。

美國的地緣格局往往被形容為「孤懸海外」:美國的東面和西面分別被茫茫的大西洋、太平洋與其他陸地隔開,所以美國有且僅有加拿大、墨西哥這兩個陸上鄰國。不過美國除了這兩個陸上鄰國之外還有海上鄰國。除了古巴等加勒比海國家之外俄羅斯是一個比較容易被忽略的美國海上鄰國。要知道美國在本土之外還有面積為1717855平方公里的這樣一大塊飛地。

地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是全世界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從俄羅斯國土的最西部到最東部距離長達9000公里橫跨11個時區。俄羅斯最東端的傑日尼奧夫角和美國阿拉斯加的威爾斯王子角之間僅僅只隔著一個白令海峽。這個海峽的寬度在35千米~86千米之間。既然美、俄兩國能跑到歐洲、中東、亞太等地過招,那麼在隔得這麼近的白令海峽會相安無事嗎?

其實所謂的相安無事只不過是相對而言的。實際上美、俄兩國在白令海峽的暗戰從未停止過。話說1728年和1740年沙俄和丹麥混血的海軍軍官維圖斯·白令奉彼得大帝之命渡過楚科奇半島東部的海峽兩次前往美洲探險考察,後來這一海峽就以他的名字被命名為白令海峽。維圖斯·白令考察了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島和如今阿拉斯加的海岸線。此後俄國的毛皮商人大規模前往美洲獵殺海獺。

這些俄國商人成立了各種各樣的皮毛貿易公司。1799年俄國各種經營美洲貿易的公司聯合組成俄美公司並開始在美洲進行殖民活動:1811年11月俄國人在聖弗朗西斯科以北的俄羅斯河旁建立了羅斯堡,截至1819年他們已在美洲海岸建立了19塊殖民地。隨著美國興起之後俄國逐漸放棄了自己在美洲的絕大多數殖民地,僅僅只保留了距離自己的遠東領土較近的阿拉斯加。

1853年7月—1855年12月沙俄同英法聯軍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花銷巨大,然而卻以戰敗告終。如此一來沙俄的戰爭開銷無法在戰後得到彌補。戰敗的恥辱和因為戰爭所導致的財政困難使沙皇的統治面臨危機。在這樣的局面下沙俄迫切需要重振國內經濟。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出售阿拉斯加就被沙皇政府視為緩解國內財政困難的措施之一。

然而解決財政困難的方法有很多,為什麼一定要出售國土呢?這可不像北極熊的一貫風格。另外為什麼最終選定被出售的是阿拉斯加呢?沙皇俄國是當時全世界疆域最遼闊的國家:從歐洲的波羅的海跨越整個東歐平原和廣袤的西伯利亞,直到渡過白令海峽延伸到北美的阿拉斯加。這對沙俄邊疆領土的治理構成了一定的挑戰。隨著與東歐本部在地緣距離上日益疏遠意味著沙皇政府的控制力度也越來越弱。

阿拉斯加恰恰是距離沙俄中心地帶最為遙遠的地方。更糟的是這塊沙皇政府原本就鞭長莫及之地還靠近英屬加拿大。這時的沙俄剛跟英法聯軍過打仗。這意味著阿拉斯加隨時也被英國吞併的可能。如此一來阿拉斯加就成為沙皇政府眼中不折不扣的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沙皇政府再三思考後決定出售自己眼中這塊雞肋。趁著還能賣個價趕緊換點錢花,否則真被英國占了去就啥都沒了。

當時美國正作為一個新興大國冉冉升起,因此沙俄也試圖巴結美國以制衡英、法。當時俄國正忙於在歐洲、中亞以及中國的黑龍江流域等地擴張。俄國在這些地區的擴張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就是英、法。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以後英屬加拿大就處於美國領土的包圍中了。沙俄希望通過此舉激化英美之間的矛盾,從而為自己在歐亞大陸的擴張掃清最大的障礙。

1867年3月30日沙俄以720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4.6億美元)的價格把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阿拉斯加在當時大多數美國人眼中就是一塊除了海獺皮毛啥都木有的冰天雪地。當時剛結束內戰的美國仍處於財政相對緊張的狀態,因此當時的美國人將購買阿拉斯加視為「史上最愚蠢的交易」。然而等到1897年阿拉斯加發現了金礦,隨後又發現了豐富的石油資源。

在此後不到的50年時間裡美國就已賺回了相當於購地成本幾倍的利益。等有了飛機,阿拉斯加又成為太平洋間航空線路的中轉站,從而節省了不可計數的燃料。至今阿拉斯加還為美國提供著四分之一的天然氣。如今的阿拉斯加地價約值3萬億美元。阿拉斯加帶給美國的不只是巨大的經濟利益:阿拉斯加掌握著整個北太平洋的軍事地位,是幫助美國奪取夏威夷和關島的重要基地。

自打二戰結束以後美、俄兩國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掐架。俄羅斯東部城市跟阿拉斯加只隔了一段窄窄的白令海峽。雙方在這一地區的較量博弈其實從未停止過。從冷戰時期直到如今美國的戰略武器很多就部署在阿拉斯加。部署在阿拉斯加的飛彈指向的正是自己的原主人——俄國。美、俄兩國的飛機也是這一地區的常客:只要俄羅斯飛機一出現,那麼美國飛機馬上就會陪伴左右。

其實前來攔截的美國飛機只是做出一種姿態而已,但並不會做出任何危險舉動。蘇聯解體後面臨嚴峻經濟形勢的俄羅斯為節省成本曾一度停止派飛機去白令海峽巡視。等到普京上台後又恢復了俄羅斯飛機對這一地區的巡視。不過如今俄羅斯飛機已不會在這一地區進行長距離巡視,只是偶爾去撩撥美國人一下就馬上返航。2018年9月俄羅斯曾派出兩架圖-95戰略轟炸機抵近美國阿拉斯加。

美軍方面針對俄軍飛機的巡航出動了F-22戰機進行緊逼監視。阿拉斯加在美國眼中是東北亞地區對峙俄羅斯的第一道防線。早在冷戰時期美國就在阿拉斯加設立了埃爾門多夫空軍基地和埃爾森空軍基地。這些基地不僅部署了美國軍方最先進的F-22戰鬥機,還部署有大量F-16戰鬥機、E-3預警機來對付俄羅斯。2018年11月美國在阿拉斯加舉行了代號為「紅旗-阿拉斯加」的多國聯合軍演。

這次軍演分為敵我雙方進行了實戰模擬演習。演習主要包括空中攔截、緊急目標攻擊和近距離航空支援等項目。很明顯這次演習的「假想敵」就是對岸的俄羅斯。俄羅斯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不回應、不叫板可就太對不起自己戰鬥民族的個性了。俄軍這邊等美國方面的演習剛一結束就動用了「彼得大帝」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和一艘核潛艇在白令海峽舉行海上軍事演習。

美、俄兩國在白令海峽除了通過巡視、軍演進行較量之外對當地的經濟資源也有各自的訴求。當年沙俄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的時候並沒明確俄國東部領土與阿拉斯加之間的領海界線。等到20世紀兩國都堅持主張200海里的經濟區,可白令海峽大多數海域壓根沒有四百海里寬。這樣兩國的經濟區就出現重疊。因此美、俄兩國圍繞白令海峽的經濟資源就不可避免產生了爭端。

美、俄雙方的漁民都會前往本國所認定的經濟區捕魚,然而對方的軍警則會以越界捕魚為名驅逐或扣押他們。直到蘇聯解體的半年前美國才與當時的戈巴契夫政府就兩國在白令海峽的領海及經濟區範圍達成協議。可等到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就不再承認這一協議了。俄羅斯不承認這一協議也有自己的理由:一則此時距離蘇聯解體只有半年時間,二則當時簽這個條約的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是喬治亞人。

一個喬治亞人簽了一份條約把俄羅斯領土讓給美國算怎麼回事呢?所以俄羅斯始終拒不承認美國與蘇聯達成的關於劃分兩國在白令海峽的領海及經濟區範圍的協議。美國方面則堅持認為只要蘇聯政府一天沒倒台,那麼蘇聯政府所簽訂的條約就是合法有效的。俄羅斯既然繼承了蘇聯的聯合國席位、核大國地位,那麼就理所應當繼承蘇聯與別國簽訂的條約。

美國的言下之意就是:別說這個條約是蘇聯解體前半年簽的,就算是蘇聯解體前一天簽的也是合法有效的。可美國你只管說你的,俄羅斯這邊反正是不認帳。在俄羅斯民間不僅對美國與蘇聯達成的領海經濟區協議拒不承認,甚至還有一部分人主張俄羅斯應當收回阿拉斯加。不過這僅僅只是俄羅斯民間的一種聲音而已,還並沒上升成為俄羅斯與美國之間的國家爭端。

由此可見美、俄兩國圍繞白令海峽的暗戰較量其實從未停止過,然而比起美、俄在歐洲、中東、亞太等地的博弈似乎白令海峽的確不大為人關注。其實我們只要翻開世界地圖就不難發現白令海峽所處的地理位置距離國際政治中心舞台實在是太遠了。阿拉斯加是一塊遠離美國本土的飛地,而俄羅斯的人口、產業都集中分布於歐洲部分的領土。白令海峽其實距離美、俄兩國的核心地帶其實都有相當的距離。

白令海峽不僅遠離美、俄兩國的核心地帶,同樣也遠離中國、日本、印度以及歐洲諸國。換句話說白令海峽其實遠離世界主要大國博弈的中心舞台。白令海峽的糾紛只涉及美、俄兩國;相比之下美、俄兩國在歐洲、中東、亞太等地的博弈幾乎都牽涉到其他大國。白令海峽偏僻的地理位置往往容易使人缺乏足夠的重視。美、俄之間的較量並不是直接占地盤,而是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多年來美、俄這兩個核大國一直小心翼翼避免爆發正面衝突。兩國在科索沃、在喬治亞、在敘利亞都是以代理人戰爭的方式暗中角力。可白令海峽作為雙方領土的交界點並不存在第三國的勢力。這意味著雙方在這裡都找不到可以扶持的代理人。如果這一地區的衝突一旦擴大化就容易造成兩國直接爆發正面的軍事衝突。雙方為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就達成了在白令海峽保持克制的默契。

儘管美、俄兩國在白令海峽的暗戰較量從未停止,不過比起雙方在其他地方的博弈仍相對風平浪靜。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講白令海峽儘管偏僻,但卻是連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因此有著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價值。北極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北冰洋底又蘊藏著豐富礦產資源。芬蘭、丹麥、冰島、挪威、瑞典、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等北極附近國家率先涉足這一地區。

如今英國、印度、義大利、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也相繼參與到北極事務中。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想在北極的經濟開發中分得一杯羹,同時各國也把北極視為部署軍事戰略武器和進行軍事偵察的熱門地區。在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學說中俄羅斯是占據國際地緣心臟地帶的大國。歐亞大陸心臟地帶三面為山系環繞,河流都流向內陸湖或者北冰洋,是海上無法到達之處,是天然的巨大堡壘。

可俄羅斯的地緣結構也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陷:地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北臨北冰洋、東接太平洋、西濱波羅的海和黑海,然而俄羅斯參與國際航運貿易的條件其實並不好——北冰洋航線常年封凍,所以利用價值相對偏低。東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冬季封凍,需要藉助破冰船的協助才能通航。何況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距離俄羅斯的核心地帶實在過於偏遠,因此對俄羅斯國家整體經濟的幫助有限。

西部的波羅的海和黑海倒是俄羅斯參與國際國際航運貿易的生命線,然而波羅的海和黑海都屬於「內海」或「半內海」。波羅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都不掌握在俄羅斯手中,俄羅斯要通過波羅的海和黑海進入大西洋參與國際國際航運貿易就必須通過別國的領海。缺乏出海口這一地緣結構上的缺陷導致俄羅斯從三百多年前的彼得大帝時代起一直積極致力於尋找出海口。

隨著人類破冰技術的提高使北冰洋航線的利用價值比起以前已開始日益提升。未來北極航道一旦打通將極大改善俄羅斯缺乏出海口的地緣環境。今年上半年蘇伊士運河被堵塞時俄羅斯就曾大力宣傳過北極航道。白令海峽作為連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就是白令海峽扼守著太平洋其它方向通往北極地區的咽喉。美、俄圍繞這塊戰略要地一邊展開政治軍事博弈,另一方面也在積極開展環境資源方面的合作。

這種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實兩國出於為各自國家的長遠利益考慮所為。美、俄兩國作為北極理事會主要成員通過其常設的自然和社會科學工作組的研究已成功地推動了在白令海峽地區的諸多科學合作。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三國甚至還曾一度計劃投資120億美元修建白令海峽海底隧道。如果這一計劃能付諸實施意味著今後從亞歐大陸可以坐火車直達美國本土。不過隨著近兩年美俄關係的波折已不大能聽到這一計劃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