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 · PEOPLE | 黃銳:沒有藝術,生命就此停止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9T21:13:05+00:00

如果不做藝術會選擇怎樣的生活?黃銳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做藝術的話生命便就此停止。

如果不做藝術會選擇怎樣的生活?

黃銳不假思索地回答:

「不做藝術的話生命便就此停止。」




藝術家黃銳


目前正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的「黃銳:抽象之道」是黃銳最近十餘年來最大規模的個展,由館長田霏宇和助理策展人張南昭共同策劃,系統梳理了黃銳以抽象語言和東亞思想展開創作的重要線索,呈現了其現代主義創作伊始至今的抽象作品,媒介涵蓋繪畫、雕塑及裝置,包括其2021年最新的抽象創作「天、地、人」系列,首次公開展出的2020年油畫作品「有道——無道」系列,以及以「早期抽象」「空間」「空間結構」「水墨實驗」「裝置作品」為線索的多個系列。


「黃銳:抽象之道」UCCA展覽現場新展廳

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展覽前言有云:這些作品展現了由構思到敘事,再由演練到反省的創作過程,筆墨在情緒宣洩間恣意行進,投射心中的抽象之道。


「黃銳:抽象之道」UCCA展覽現場西展廳

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黃銳的抽象創作常年關注於空間,在這次布展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橫跨40年創作時間的作品,以一種新舊對照的時間線索展開,以相似的外觀或契合的內在兩相呼應。展出的不僅是他40年的心血作品,還是展廳中的布局與巧思。


「黃銳:抽象之道」UCCA展覽現場中展廳

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這也許正對應著黃銳現在的狀態,不僅僅將「抽象之道」局限於藝術創作中,也是其人生不同階段思考、感受、探索、成長的終極理念。



從上至下、從左至右:

新展廳、中展廳

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1973年黃銳在北京習畫,在《參考消息》上第一次看到畢卡索的名字,是一則關於其逝世的消息,以及如何處理他的巨額遺產和糾紛。1983年中國美術館在東廳舉辦了「畢卡索繪畫原作展覽」,黃銳前去瞻仰數次,驚嘆於畢卡索無窮無盡的創造力,也非常羨慕其處理繪畫材料的自如和高雅態度。


到如今一晃四十餘年過去了,世界範圍內畢卡索的紀念展覽和活動有增無減,黃銳曾對此評論道,「對於中國年青一代或是各個時代的中國藝術家來說,學習畢卡索都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有必要跨過畢卡索這個坎,跨入自立體主義以來的抽象化實驗,才能棄卻假透視學真俄羅斯巡迴派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傳統舊夢。」


《石庭觀月——日本十大枯山水——龍安寺》

2020,布面油畫,160 x 102 cm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這番話從黃銳嘴裡說出來足夠有分量,除了外界所熟知的星星畫會的發起人、798藝術區的開拓者、白雲館的締造者之外,黃銳還有一個自1983年延續至今的身份——態度堅定的抽象畫家。


星星畫會的發起人和798藝術區的開拓者,這兩個身份太耀眼和奪目了,是改變了中國當代藝術進程的風雲人物。


策劃和發起星星畫會,不是一次偶然的頭腦發熱,而是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和充足的積蓄。「寫詩可以即興,作曲可以即興,但藝術表現需要思考和準備。並不是正好一個現成的節點擺在面前被我把握住了。」




從上至下、從左至右:

黃銳,《空間 85-15》

1985,布面油畫,44 x 60 cm

由10號贊善里畫廊提供


《空間結構 84-25》,1984

布面油畫,80 x 80 cm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空間結構 83-5》,1983

布面油畫,95 x 80 cm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幼年時期,黃銳就開始了他的藝術探索。9歲左右,他師從張大千的弟子謝天民學習水墨畫的基礎課,後來自學繪畫,與青年詩人北島一起交流關於西方文學藝術的心得和體會,接觸了各色文藝青年,參加了很多地下沙龍,消化著無數的知識與資料,一些說不上來的情緒在他的心中醞釀,一股未知的力量蠢蠢欲動,亟待破土而出。


1978年4月,黃銳在中國美術館「法國19世紀農村風景畫展」中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了西方繪畫的真跡,包括現代主義的鼻祖塞尚和梵·高的作品,這使他茅塞頓開,忽然明確了自己藝術創作的方向,現代主義自此成為黃銳藝術創作的起點。


《海濱》,1980

紙本油畫,54.5 x 59 cm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是年秋天,黃銳與詩人北島、芒克一起發起純文學獨立刊物《今天》,因此結識了馬德升、鍾阿城、池小寧等藝術青年。黃銳在其中擔任美術編輯並創作了封面——以藍色為底色,印著中英文的「今天」和兩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側面輪廓。


對此,黃銳自有一番考量。首先,藍色是反傳統的顏色,在當時是西方頹廢、沒落甚至資產階級的代名詞。出於一種反叛心理,黃銳決意要用不被主流認可的顏色代表自己的同齡人。其次在造型方面,他堅定地摒棄了宣傳畫中方塊腦袋、造型呆板的工農兵形象,勾勒出了他心中二十歲出頭年輕人朝氣且靈動的側面。


《人》,2021

布面油彩與黃麻,200 x 200 cm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藉由在《今天》做美術編輯的機緣,黃銳結識了包括馬德升、鍾阿城、池小寧在內更多的藝術青年。黃銳家的院子成了他們固定聚會的據點,之前那股不知名又蓬勃生發的念頭日益具體——組織藝術展覽的想法這種:「做一場鎮得住全國的展」,這便是時隔四十多年依然被人們不斷討論的「星星美展」。


時隔多年,為什麼人們一直在討論和紀念星星美展?因為這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中首次提出創作自由和獨立思考這個口號的里程碑事件,仿若一枚小小的鏡子一樣,在不同的年代依舊可以反射出現實中的種種限制。


由上至下:

黃銳,《天》,2021

布面油彩與黃麻,200 x 200 cm


黃銳,《地》,2021

布面油彩與黃麻,200 x 200 cm

以上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字面意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黃銳一行只是純粹抱著要跟主流且簡單的政治表達符號劃清界限的初心,歪打正著地契合了非科班出身的「黑夜」之意,同時,參展的媒介眾多,也正如群星一樣。當時沒有明確的篩選標準,朋友介紹朋友,朋友的朋友再介紹朋友,一波又一波真誠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作品,只要是新主題、新形式,全部被黃銳一行納入展覽。在懵懂中,星星畫會成為新潮美術的發端,標誌著一個動盪與變革的美術新紀元的開始。


拓荒798則明確了很多。彼時的黃銳剛從日本回國,見過紐約SOHO和Jersey的藝術區,走訪過包浩斯美術館,對於將廠房改造成藝術工作室、把建築設計與藝術創作融合的理念非常贊同,渴望尋找和落成如此的社會實踐。他在798租下一間廠房作為個人工作室,並決定保護這些工業建築,對他而言,整個舊廠區都是他的一個作品,想要完美地呈現出來。這便是如今798的雛形。到現在,798已經成為眾多當代藝術家和畫廊的聚集地,也是文藝青年熱愛的打卡地,蜚聲國內外。


《黑色的半月》,2020

屏風上油彩與丙烯,128 x 172.5 cm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做成了很多活動家想做的事情,但黃銳一直堅定地以抽象畫家自居。他的所有感觸都來自創作的熱情和需要,「藝術讓我追求什麼,我就會前赴後繼,若是藝術讓我去完成一項社會活動,那我就會去努力達成。」他對藝術的熱情源自一種使命感和信念感,一直推著他往前走,而這種熱情同時也是源於對現代藝術源源不斷、日益更新的認知。


塞尚曾經說過:「我可以畫100年,甚至1000年,但我依舊不懂繪畫。」黃銳將其奉為圭臬。雖然說現代主義是他在當代藝術中的創作起點,但他覺得這個所謂的「起點」尚未完成,而是一直處於現代主義的思考之中。將自己的創作精神定位成現代主義之後,黃銳一直彰顯著現代主義的態度,在這條路上堅定不移地走到黑。


《重看古典》,1981

布面油彩和字帖拼貼,89 x 102.5 cm

由管藝當代文獻館提供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無限的空間》,1979

布面油畫,55 x 74 cm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黃銳是反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儘管師出謝天民,但他其實並不算真正的科班出身。對此他十分坦然。如果使用傳統的材料和筆法作為思想和表現的連接點,那麼科班教授的技法作為一種基礎知識而言,確實會左右創作者的表達自由;但如果想走情緒宣洩的另外一面,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然的自由。


從1979年在星星畫會上首次公開展出的首幅抽象作品《無限的空間》開始,從「四合院」系列到「空間結構」系列,再到其後的「抽象水墨」和「文字與顏色」系列,後來延伸展開的「禪空間」和「有道無道」系列等......黃銳四十餘年藝術實踐的共通之處就在於未知、自由和空間,不同的只是從早期嘗試探索時的理想與克制,到遊刃有餘後越來越放鬆和自由。


《學大慶》,1981

布面油彩和報紙拼貼,30.5 x 20.5 cm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日本藝評家千葉成夫曾這樣評價黃銳的作品:「即便抽象表現卻總與『現實』關聯,絕非完全游離於『現實』之外的抽象。」


在日本的藝術思潮和白髮一雄等友人藝術家的影響下,黃銳的抽象表現主義時代以水墨的形式一瀉千里,又融合了《道德經》和《周易》等中國古典精華作為精神依靠,不斷生發出新的轉折和變革。


除了抽象創作以外,黃銳在生活中最離不開的,一是讀詩,一是聽古典音樂。二者不僅對他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他的生活和思想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每天的例行公事是晨起就著古典音樂打坐,然後出去散步,接著讀詩。也許是在日本生活了14年的影響,黃銳善於在一個熟悉的狀態中靜候最好的契機。一些情緒的流動真正地在他的作品和生活中發生,這些情緒的根本來源正是對現代主義的虔誠和信仰。


《乾之觀》,2021

布面油彩與黃麻,250 x 400 cm


現代主義是當代藝術的基石,這就是他幾十年如一日所堅定信奉的,並迄今仍在不斷探索的底層邏輯。



文 / FloraPrime

編輯 / 石薇薇

圖 / 藝術家及UCCA提供

新媒體執行 / ELEVEN

責編 / LENNY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