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人異事3:堪比神明的「兵祖」——姜子牙

fans news 發佈 2021-12-10T21:45:51+00:00

他也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70歲出山,是迄今為止最出名的謀士,被人稱為是「韜略之祖」,到底是他創造了神話故事,還是神話故事成就了他?

他是傳說中的「神主」,策劃了後世的「封神運動」,手握封神榜,此後才出現了今天的「大羅天庭」。他也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70歲出山,是迄今為止最出名的謀士,被人稱為是「韜略之祖」,到底是他創造了神話故事,還是神話故事成就了他?他就是太公姜子牙。

流傳至今的姜子牙生平

一說到姜子牙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封神演義、元始天尊、封神榜、大器晚成,策劃了一場封神運動......這些事讓很多人都認為姜子牙就是一位神話人物。其實姜子牙是真正存在歷史上的一位人物,而且不止存在,他的生平就真的如同神話故事一樣。

姜子牙又叫姜尚,相傳是「神農」炎帝的後裔,因其先祖曾幫助大禹治水,被分封在了呂地,也就是今天河南這個地方,所以也被稱為呂尚。按理來說,姜子牙也算是出生於名門望族,屬於是名門之後,但奈何時過境遷,傳到姜子牙這一代的時候就已經家道中落了,「家道中落」這四個字聽起來屬實有點耳熟,可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還真不是胡說八道。

《封神演義》的作者之所以把姜子牙刻畫成了神話人物並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個人確實是「奇」。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曾拜元始天尊為師,這個很明顯就是神話傳說,那姜子牙的真正師傅到底是誰呢?這一點在正史中沒有任何記載。

記載說姜子牙到暮年還碌碌無為,到了70歲就突然開始發跡,被人稱為是「兵祖」,甚至創建了一個近800年的王朝,要知道唐朝還不到三百年。他的能力是從哪裡來的呢?無師自通嗎?不太可能,也因此《封神演義》的作者認為姜子牙曾去過崑崙山學道,正史中沒有任何關於姜子牙年少時的記載,只是說他一直碌碌無為,做過屠夫、開過飯館,一直到70歲的時候姜子牙外出垂釣,同時周文王姬昌也正巧外出狩獵。

商朝人痴迷占卜,而編著《周易》的姬昌更是對此推崇有加,所以每逢外出必定要卜上一卦看看吉凶。這次狩獵之前,姬昌卜得了一句特殊的卦辭,根據卦象來看此次狩獵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大業的輔臣,果然就在渭河這個地方遇到了在河岸垂釣的姜子牙,經過一番談論姬昌認為姜子牙是位奇才,就這麼草率而且奇怪,一個一直到七十歲還碌碌無為的人,突然這一天就去到了河岸垂釣,還遇上了諸侯,姬昌剛好遇到就算了,姬昌還一口咬定姜子牙是位奇才,大家注意這些不是神話傳說,而是正史記載。而且只此一面,姬昌就稱姜子牙為「太公望」,大意就是帝王之師,就自此之後你就是我師傅了,周國就聽你的了,然後兩人就一同乘車歸周了。

看到這裡有朋友就納悶了,這個姜子牙不會是大忽悠吧?不止我們這麼想,當時的周國人也這麼想,百姓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突然冒出來一個「帝王之師」,所以在這個時候民間也出現了很多傳說,有人認為姜子牙曾在商朝做官,當時姬昌被帝辛打入了牢獄,是姜子牙幫助姬昌脫困的,所以才這麼得來了一個「帝王之師」。但很顯然這個說法也不準確,可以說任何說法,都解釋不了這兩人的相遇。

在《封神演義》中說姜子牙是被天人派遣,助文王覆滅商朝,然後封神,創建後世的「大羅天」。這個說法雖然魔幻,但也算是解釋了姜子牙的出現,那姜子牙是大忽悠嗎?


姜子牙傳奇的封神之路

商朝採用的治國方式為分封制,但也不同於後世的分封制,可以將商朝理解為是當時最強大的一個國家,而姬昌的周國只算作是一個諸侯國,周國必須要聽商朝號令。這種制度雖然避免了互相爭鬥與生靈塗炭,但卻不利於集權管理,若其中的諸侯國勢力過大也必然會使商朝的權威受到挑戰。而帝辛之所以囚禁姬昌,就是因為周國發展迅猛,若不加強管理,必定會影響商朝的統治,所以姬昌從商朝大牢脫困後,就開始與姜子牙暗中籌劃權宜之計,設法脫離商朝管控。

姜子牙首先讓姬昌聯絡對帝辛不滿的諸侯國,讓他們聯合起來向帝辛納貢,從而使帝辛放鬆警惕,然後對內積善修德、提倡生產、訓練兵馬,為以後的作戰打好基礎,其實也就是縱橫謀略的雛形。

在此期間姜子牙也指點姬昌討伐了幾個小國,但姬昌的一生都未對商朝宣戰。經過了多年的籌劃,在姬昌死後,天下2/3的諸侯基本都已經暗中歸屬了周國。有人就納悶了,他們這麼籌劃難道帝辛就看不出來嗎?其實此時的帝辛正在改革,根本無心管理各個諸侯國,而且這個時候的商朝,內部本身就已經混亂不堪了。如果商朝沒有改革,內部沒有自亂陣腳,就算是他們這麼籌劃也不見得能夠擊敗商朝。

偏偏姜子牙挑選的時機正好在這個時候。姬發繼位的九年後周國正式宣戰,姜子牙聚兵於盟津,召集天下諸侯前往伐紂。這個時候基本上天下的諸侯已經湊齊了,各諸侯認為時機已到,但姜子牙仍然覺得有些不妥,所以又讓姬發班師回朝,並一同寫下了一本《太誓》,可惜的就是這本《太誓》已經失傳,至於到底寫的是什麼已經無人知曉了,今天《尚書》中的《太誓》其實是後人所做。

此後又過了兩年,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認為時機成熟,於是姬發召集天下諸侯開始討伐商朝。姜子牙精選了兵車300輛,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組成了伐紂大軍,姬發也繼承了姬昌的傳統,出門就要占卜,這次也不例外,結果這次得到的卦象卻是大凶。

伐紂大軍一路上都在暴風驟雨中度過,還沒等見到商朝都城,眾士兵已經疲憊不堪了。姬發與眾臣商議之後,一致認為該時機不妥,但姜子牙卻認為時機已到,一心伐紂,從這裡也能看出來姜子牙不像是大忽悠,真要是個大忽悠的話他一定不那麼出頭。

是年正月,伐紂大軍到達了朝歌郊外的牧野,商朝的軍隊也早已到達牧野,隨即爆發了決定王朝更替的牧野之戰。在牧野之戰上姜子牙左手持鉞、右手持鐧,衝鋒在前。此時的姜子牙差不多一百多歲了,身體確實是硬朗。其實就算這個時候,商朝士兵還是多於伐紂大軍的,但雖然商朝士兵多,可軍心已散,開戰之後士兵紛紛倒戈,帝辛見大勢已去,逃回了都城朝歌,然後登上鹿台自焚而亡。

為什麼說姜子牙是時機選得好?因為早一點商朝內部還未混亂,晚一點帝辛就完成了改革。根據現今的考古資料來看,周朝給帝辛定的罪狀,基本上沒有成立的,「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句話在這場鬥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關於商朝滅亡的爭論由來已久,歷史上封建王朝是有周期性的,帝王、貴族與平民的關係實在是不好協調,過於極權平民肯定會受到壓迫,分散權利就不好管控,重視貴族就要壓迫平民。這種矛盾在十年、二十年的時間中看不出來,但如果時間一長就必定會爆發衝突。而帝辛的改革則侵犯了貴族的權益,又沒有實際幫助到平民,由此便產生了極大的衝突,其中帝辛最大的錯就是反對神權。


商周的神權爭奪戰

商朝是一個極其信神的朝代,所以在當時有一個叫做「巫」的職位,也就相當於祭司,祭司負責與天神溝通,下發天神的旨意,這也使得祭司變成了商朝最大的管控者,甚至動搖了帝王的權力,所以帝辛開始公開反對祭祀活動,這一做法就引起了祭司的不滿。

除此之外,帝辛的改革還打破了階級制度,開始任用奴隸從政。商朝的管理是世襲制的,兒子可以世襲父親的職位,父親做官,兒子就可以做官,所以這一做法又動搖了貴族的權益。雖然任用了奴隸為官,但也只是少部分奴隸,帝辛四處征伐貴族、壓榨平民,矛盾愈演愈烈,這個時候就是覆滅商朝的最佳時機,所以說還是姜子牙時間選的好,而且「封神演義」這個名字也取得好,帝辛反對神權,而神權覆滅帝辛,所謂「封神演義」這麼理解倒也可以,而且帝辛好不容易取消的祭祀到了周朝也全部繼承,這到底是倒退還是進步呢?反對神權不應該是一種進步嗎?

覆滅商朝之後,周朝也採取了分封制。與商朝不同的是,姬發發選擇將在滅商大業中做出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封為諸侯,其中就包括姜子牙,他被封在了齊地,也就是今天淄博臨淄這個地方,並建立了齊國。

雖然建立了齊國,但姜子牙並沒有在此處坐鎮,而是一直作為帝王之師輔佐周朝,前後算起來一共輔佐了六位帝王,與其說周朝成就了姜子牙,倒不如說姜子牙成全了周朝。

到了周康王六年,姜子牙逝於鎬京,享年139歲。回看其一生,姜子牙可以說是歷史上唯一位全能的人物,文能謀略,武能戰場殺敵,就算是在神話傳說中也貴為「神主」,策劃了封神運動,在文字上姜子牙還留下了一部《六韜》,也被稱為是《太公兵法》。

孫武、孫臏、鬼谷子、諸葛亮的思想基本上都來自於《六韜》,這本書算作是最早的兵書,基本上全書都是在講兵法,所以看到這裡你會疑惑嗎?很顯然姜子牙不是大忽悠,之所以能夠輔佐周朝六位帝王,建立這麼一個如此龐大的國家,那一定是有過人之處的,但就這麼一個「文有六韜謀略、武能百歲蒞臨戰場」的人物,為什麼七十歲前就碌碌無為呢?他這一生的本領是從哪裡學的呢?最重要的是,既然帝辛並沒有那麼昏庸,他的改革是覆滅神權,為什麼還要一再討伐呢?所以歷史上包括今天大多關於商周之戰的作品基本上都在解釋這些問題。


我始終認為姜子牙一定是有師傅的,他之所以助周滅商也一定是有原因的,至於到底為何這個我說不清楚,這也是姜子牙最神秘的地方,包括他的前半生,不過我相信評論區中一定會有高人指點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