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的姑娘》不是台灣高山族的傳統民歌,台灣也沒有高山族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9T19:13:18+00:00

很多人一直以為這首歌曲是台灣高山族民歌,其實這是大家的誤解,《阿里山的姑娘》不是台灣高山族的傳統民歌,台灣也沒有高山族,那是為什麼呢?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大家耳熟能詳,在大陸廣為傳唱是從1984年央視春晚奚秀蘭演唱後開始流行。很多人一直以為這首歌曲是台灣高山族民歌,其實這是大家的誤解,《阿里山的姑娘》不是台灣高山族的傳統民歌,台灣也沒有高山族,那是為什麼呢?

原來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是1949年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的主題歌,填詞鄧禹平,編劇、作曲兼導演張徹 。劇組到台灣後導演張街讓鄧禹平寫《阿里山的姑娘》歌詞,剛到台灣的的鄧禹平從未去過阿里山,而劇組又急用主題歌,沒辦法鄧禹平就以自己的家鄉四川三台縣為背景創作《阿里山的姑娘》歌詞。

電影《阿里山風雲》是講述清代赴台通事吳鳳與台灣原住民族的故事,影片完工時適逢國民黨戰敗撤到台灣,攝製組多數成員滯留在了台灣。鄧禹平也沒有機會回到故鄉,便在台灣定居下來,自此再也未能回到大陸老家。

由於當時兩岸隔絕,在四川三台的戀人白玫也無法去台灣見心上人,一直在老家等待鄧禹平有機會返回大陸。兩個人只是通過幾次信涵,白玫信守愛情諾言一生不嫁,遠在海峽那邊的鄧禹平也終生未娶,一對戀人天各一方,再也沒有見面,成為世紀絕戀。1985年貧病交加的鄧禹平在孤寂中離世,1988年了無牽掛的白玫在憂思成疾後追隨鄧禹平而去。《阿里山的姑娘》傳唱至今,鄧禹平的愛情故事感人至深,而他晚年的境遇卻又十分淒涼。

2000年初,作家孫才傑得知鄧禹平和《阿里山的姑娘》故事後,把鄧禹平與白玫的愛情故事寫成長篇小說《世紀絕戀》,2014年《世紀絕戀》被拍成電視劇《高山青》與觀眾見面。拍電影的人被拍成了電影,講故事的人被寫進了故事,這正是:

隆隆炮火遍硝煙,遙遙海峽岸兩邊。

戰時惜別相思苦,和平謀面路更堅。

鬢邊添雪觀明鏡,筆底生情難團圓。

如煙往事隨風去,香消玉殞成絕戀。

台灣的族群總體分成原住民和漢族人,漢族人包括早期赴台的閩南人(福佬人)、客家人和後期赴台的外省人。原住民是在漢人移居台灣之前就已居住在島上的土著民族。台灣原住民分成兩大類,住在高山地區的高砂族和住在平原地域的平埔族,而這兩大族類又衍生出很多族群,如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噶瑪蘭族、西拉雅組等16個民族。台灣原住民約占台灣總人口的2.1%。

明清時期渡海赴台的漢族人稱台灣當地人為「番」,並依據是否輸餉納貢分為「熟番」與「生番」。日本占領台灣後稱他們為高砂族,大陸一般稱台灣少數民族為高山族。無論稱台灣少數族群為「番」或者稱高砂族或者叫高山族,在台灣少數族群看來都是對他們的輕視和貶低,所以在今天的台灣統一稱他們為原住民。

原住民代表楊傳廣,台灣省台東縣人,阿美族人,十項全能運動員,綽號「亞洲鐵人」。 在1960年羅馬第17屆奧運會上獲得十項全能亞軍,是中國首枚奧運獎牌獲得者。高金素梅、張惠妹、張震岳、黃麗玲、羅志祥、蕭敬騰都是原住民代表人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