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專家論斷:在學校成績越優秀的孩子,將來出社會越需要擔心

fans news 發佈 2021-12-12T22:17:20+00:00

就連已經在社會裡摸爬滾打多年的社會人,每當自己在生活中碰壁時,也總不免會有這樣的感慨:如果當時我能學習再好些,起點再高些,恐怕現在混得不會這麼差。

文|秘籍君

身為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好些、再好些,將來考入好大學,有個好學歷,找個好工作。因此,我們格外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畢竟這是升入好學校的必要保障。

就連已經在社會裡摸爬滾打多年的社會人,每當自己在生活中碰壁時,也總不免會有這樣的感慨:如果當時我能學習再好些,起點再高些,恐怕現在混得不會這麼差。

不過,如果你聽到這麼種說法「在學校成績越優秀的孩子,將來出社會越需要擔心」,會作何感想?

這個說法是大前研一提出來的。

大前研一是日本著名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也曾在創業家學校教過6000人,還在自己創設的BBT大學和管理學校等地方,指導過大約一萬名學員。可以說,這是位對社會發展趨勢、經濟形勢和人才模式都極為熟諳的一個人。他說的話,也相當具有說服力了。

◆為什麼孩子學習成績越好,將來出社會越需要擔心?

①在學校順風順水,出社會若遇挫折,受到的打擊會更大

如今大家都在強調抗挫力,對於學校里的中等生和差生來說,「學習不好」這種挫折會一路伴隨他們的求學路,他們在學校就自然習得了抗挫力。

但對順風順水的優等生來說,學校的生活是愜意的,周圍充滿著老師的表揚鼓勵和同學們的羨慕崇拜,可謂是「一路高光」。

但社會的運作機制跟學校不一樣,在學校里成績好的學生,出了社會不一定依舊錶現優秀。在這種強大反差下,抗擊打能力不強的學生,很可能會遭遇極大的心理壓力,從而走向抑鬱或者乾脆啃老躲避。

如今大學生甚至博士生因工作受挫,躲回家啃老不工作的事情屢見不鮮。原因追究起來,無非是「受挫」「逃避」

②學校和社會運作機制不一樣,特別適應學校的,在社會裡反而「生存力」低

這個才是主要原因。如今不少學校還是那套奉行「標準答案」的教育機制,考核學生的標準是試卷和成績。學生只要記憶力夠強、摸透出題規律就能很好地適應。

但現在的社會可不是這樣。現在的社會已經沒有「標準答案」,而且看似沒路,卻遍地是路。

不信你瞧一瞧如今盛行的直播、短視頻,那些坐擁百分粉絲的大V們,他們不一定就是當年在校的高材生,而是那些身上有著鮮明特點,並且抓住了時代風口的人。

在學校里表現優異的學生,有不少是被「調教」好的,只會順著既定答案和模板去做的人。一旦脫離了別人劃定的路線,就無法自如地行動和調節,反而生存力最低。

◆養育孩子,父母的重點要放在哪兒?

大前研一說,現代父母培養孩子,除了學習之外,還要格外注重孩子「生存力」的培養。

生存力是指,不管把孩子放在哪兒,就算是白手起家,孩子也能掙一口飯吃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目的。

什麼樣的孩子才能在將來擁有強大的生存能力?

擁有思辨能力,能在信息雜亂的網際網路時代分清哪些是金子,哪些是垃圾;

擁有強大的學習力,感覺自己缺乏什麼就去學習,並且能學以致用,將來就能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溝通能力也要強,在人工智慧占主導的未來,只有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最難被機器替代;

也要具有一定的領導力,這樣自己有了想法,可以帶領團隊落地實現,讓夢想成真。

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這些能力呢?最佳切入點是——興趣。

父母可在生活中留意孩子的興趣,從興趣出發,引導孩子自行完成一些小項目、小製作。在「自主做事」的過程中,鍛鍊孩子的各項能力。

此外,也要讓孩子跟真實世界發生連接,帶孩子多去外面看看,鼓勵孩子廣泛閱讀,並結合所學,針對社會現象進行思考、評判。別讓孩子做只會學習的書呆子。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學習怎樣,你對大前研一的說法認可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懂養育懂心理,也關注寶媽自我成長和家庭經營,力當媽媽們的貼心人。

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發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