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同學,好樣的

fans news 發佈 2021-12-15T18:49:53+00:00

談及為什麼選擇武大,他說出了這段緣分,「我本科的導師是武大畢業的,本科階段,他經常跟我提及武大的學術氛圍和人文底蘊,加上長沙跟武漢比較近,以前春天會到武大看櫻花,所以我不知不覺就對武大充滿了嚮往。」

「兩萬元,全部捐掉」

武漢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

校友年度捐贈專項基金

最近收到了一筆「巨款」

2萬元的國家獎學金

它的主人是來自

歷史學院研究生二年級的朱同學

獎學金,被他承包!

來自成都的朱同學,今年年底才滿24歲。2020年保送至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攻讀研究生。談及為什麼選擇武大,他說出了這段緣分,「我本科的導師是武大畢業的,本科階段,他經常跟我提及武大的學術氛圍和人文底蘊,加上長沙跟武漢比較近,以前春天會到武大看櫻花,所以我不知不覺就對武大充滿了嚮往。」

因為成績優秀,科研能力突出,朱同學說,大學四年,自己拿了大約10萬元的獎學金,「除了學校的獎學金,學院還有各種論文獎」。從大二開始,他就憑各種獎學金負擔自己的生活費,不需要家裡支援了。

進入武大之後,朱同學繼續保持著優秀的能力。截至目前,剛讀研二的他已經發表了三篇學術論文,其中一篇發表在核心期刊。因為亮眼的成績,他成為了今年歷史學院獲得國家獎學金的5名幸運兒之一。

善念的種子,早已埋下!

大學畢業的時候,朱同學的一位同學因為家裡經濟困難無力負擔,不得不放棄讀研選擇了就業。雖然一年以後,這位同學憑藉自己的能力再度考回了母校繼續深造,但這件事情還是給了他很大的觸動。一些同學會因為家庭經濟原因無法繼續學業,這讓他盡己所能幫助他人的想法開始變得強烈。

朱同學自願獻血

進入武大讀研之後,抱著能夠增加閱歷、了解同學的初衷,朱同學報名了學校研工部的助管崗位,主要工作是協助老師處理各類臨時困難補助的申請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因為這份工作,我了解到周圍還有很多同學,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陷入困境,急切需要幫助。」

也是在這一年裡,他認識的一位同學獲得了校友年度捐贈的資助。「這個同學在公益組織的資助下完成了本科學業。跨專業考入武大讀研後,能看出他非常珍惜學習的機會,一年來變化和成長特別大,他的毅力和努力上進的狀態讓人佩服。」身邊的事例讓朱同學意識到,公益捐助給予的不僅僅是經濟上幫助,也是激勵自我奮鬥的外在動力。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自己平時花銷不多,還有一些存款,捐贈並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 正因為經濟早早獨立,捐贈的事情他並沒有告訴家裡人,但他說,父母一定會贊成他的決定,「因為父親就是這樣做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時,成都也震感明顯。幾乎是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朱爸爸就跟幾個朋友一起趕赴都江堰參與救援,還帶上了在地震逃生中不慎手部骨折、當時剛讀小學四年級的他。

看著大人們在廢墟中搜救,爸爸和叔叔們奔波的身影也在他心中深深播下了種子。直到去年,他才偶然中聽媽媽說起,爸爸從2005年起就開始資助了十多名貧困學生,他們中有的已經考上大學了,逢年過節還會給朱爸爸發送問候簡訊。

在朱同學心中,父親一貫直爽率真,不像能「藏秘密」的人,居然默默做好事十幾年,讓他十分意外,也對父親多了一份敬佩和理解。

進入武大以後,朱同學認識了向微愛珞珈兩度捐贈獎學金的「小凱」,在聽別的同學提到了「小凱」的捐贈事跡之後,他覺得備受感動,之前,他也曾當面向遭遇臨時經濟困難的同學表達資助或「借錢」的想法,但被同學拒絕了。

直到現在,他仍然覺得十分遺憾,覺得或許是因為自己表達的方式不合適,才使得同學沒有接受他的幫助。看到「小凱」的捐贈做法之後,朱同學意識到,通過捐贈公益項目,以助學金的形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同學,或許是一種更好的方式。「『小凱』的行為,對我來說也是一種鼓舞。」

在獲知自己的國家獎學金獎金已經到帳之後,12月10日,朱同學找到武漢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的老師,將兩萬元獎金全數捐給校友年度捐贈基金,希望能給自己身邊有需要的同學帶來切實的幫助。

捐贈,是他對自己的應答

從湘江畔到東湖濱,從嶽麓山到珞珈山,朱同學對自己兩段求學經歷的熱愛溢於言表。「兩所大學都是人文氣息濃厚,風景如畫的學府,能在這裡學習,對於一個文科學子來說,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

「在嶽麓書院,每天穿梭在文廟、文昌閣、屈子祠這些文化古蹟中,誦讀研學,與歷史和經典同行,打下了紮實的古典文化的基礎。在美麗的珞珈山下,跟著導師精進學業,潛心學術,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學子。」

他提到,傳統文化的薰陶,老師們的無私指導,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行動和價值觀,這次捐贈便是這種價值觀驅動下對於自我內心的應答。

心懷善意,向陽成長

期待他在歷史的鑽研中

綻放萬丈光芒

轉自:武漢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

來源: 荊楚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