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可閱讀丨和平飯店:標誌近代上海建築全面走向裝飾藝術風格

fans news 發佈 2021-12-17T02:35:44+00:00

和平飯店外景(視覺中國)黃浦江畔有著綠屋頂的和平飯店,90多年前以「沙遜大廈」之名問世。這是近代上海最為典型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建築,也標誌著近代上海建築全面走向裝飾藝術風格時期。

和平飯店外景(視覺中國)

黃浦江畔有著綠屋頂的和平飯店,90多年前以「沙遜大廈」之名問世。這是近代上海最為典型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建築,也標誌著近代上海建築全面走向裝飾藝術風格時期。

Art Deco建築,體現著理性與浪漫的結合,並且承載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美學思維及價值觀。在上海,作為都市文化重要發育時期的建築風格,Art Deco長期主導及影響著後來的城市形象。今天我們剖析以和平飯店為代表的Art Deco建築,也是在探尋上海的城市精神。

——編者

和平飯店內景(視覺中國)

Art Deco建築構成上海近代城市形象的主要輪廓線

自上海開埠後,伴隨著西風東漸,西方的建築理念和風格逐步取代中國傳統的建築樣式,在上海近代建築的發展中占據了主導地位。20世紀初期盛行於歐美的復古思潮在上海早期的近代建築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例如銀行、商業等新興類型建築的風格均帶有古典復興的影子。但從1920年代後期開始,伴隨摩登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在歐美流行,這種風格對上海的建築產生了重大影響,並構成上海近代城市形象的主要輪廓線。

20世紀30年代,江、浙一帶的大量移民湧入上海,使得城市人口激增、勞動力價格低廉,從而導致地價、房價飛漲。因此,大批商人把投資目標定在建築行業,為城市的擴建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資金。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雲集著來自歐美的建築師和「海歸派」華人建築師,他們帶來了世界先進的建築理論、形式和建築材料。而西方現代建築文化及思想通過報刊雜誌、教育交流等方式在國內廣為傳播,為展示西方現代建築提供了舞台。同時,如鄭時齡教授在《上海近代建築風格》一書中所言:彼時「在上海這個半殖民地城市中,崇尚西方文化一直是一種時髦,對於那些西方也很摩登的新時尚在上海自然很快也會流行起來」。由此可以感知,最初Art Deco更多是作為一種時尚而受到追捧的,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它的時髦而非形式。因此當Art Deco建築一登陸上海灘,便順理成章地被接受了,並在上海發揚光大,成為上海灘所特有的一道風景線。當時的上海民眾崇尚租界中屬於西方文明的生活方式及藝術形式,以至於對Art Deco建築的認同成為了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表現。

海關大樓(視覺中國)

Art Deco起源於1925年巴黎國際裝飾與工業藝術博覽會。其藝術風格明顯受到埃及等古代裝飾風格的影響,還受到原始藝術特別是來自非洲和南美部落藝術的影響。此外,Art Deco也受到當時剛剛興起的工業設計的影響。它運用獨特的色彩、簡潔的幾何造型,結合了新技術、新材料的使用,極富現代氣息。

在外觀上,Art Deco建築多運用幾何線型及圖案,線條明朗,裝飾重點多在建築的門窗線腳、檐口及腰線、頂角線等部位。裝飾紋樣大量運用了曲線、折線、鯊魚紋、斑馬紋、鋸齒形、階梯形等,多喜歡用放射狀的陽光與噴泉形式,象徵著彼時新世紀的曙光。

Art Deco建築重視幾何體量的構成、重複線條及曲折線的表現,向上的整體感及動態的線條表現著力量和速度。其造型的基礎是建立在機械時代、反映當時快速發展的科技與機械美學。如果說爵士樂反映著彼時新世紀的音樂精神、反映著工業文明壓力下的心靈狀態,那麼,Art Deco建築則反映著人類文明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樂觀向上的新精神,體現著理性與浪漫的結合。

在色彩上,Art Deco建築傾向於運用鮮艷的純色、對比色及金屬色等,形成華美絢麗的視覺效果。濃郁又不失豐富感性的色彩元素,是寄託和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多彩的建築表達著不同的情感,使建築不再是一如既往的灰色,充滿創意和聯想。Art Deco之所以受到人們推崇和喜愛的原因之一,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五彩斑斕的色彩塑造。

除物質層面的影響外,Art Deco還傳播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種新的美學思維及價值觀。在結合新的建築類型方面,Art Deco更多地與新型高層公寓、辦公樓結合。而現代的生活設施、明亮寬敞的空間、摩天樓的高度無疑造就了一個夢幻世界。對彼時的普通市民來說,原有的觀念受到巨大衝擊,Art Deco同「摩登」「異域」「高尚生活」等聯繫起來,成為人們嚮往的場景。因而,就上海不同的地段街區而言就擁有了不同的意義。

海關大樓(攝影:壽幼森)

Art Deco在上海最早出現,要數1920年霞飛路一帶的商業櫥窗布置和店面裝飾。這一時間幾乎與巴黎早期的裝飾藝術風格店面設計同步。之後不久,在1923年建成的滙豐銀行的室內設計中,明顯表達出Art Deco的風格。1924年賚安洋行設計的法國總會外觀雖為新古典主義風格,但其室內裝飾,如舞廳內的彩色玻璃天花,側面入口的樓梯,人像雕塑等都顯現出強烈的Art Deco風格。

Art Deco在建築外觀上的表現,是從1927年建成的海關大樓開始的,它頂部層層收進的立方體鐘塔所表現出的體積感和高聳感明顯表露出Art Deco格調。1928年建成的德義大樓,其立面造型已完全是Art Deco風格。1929年9月落成的沙遜大廈,標誌著上海建築開始全面走向Art Deco時期。20世紀30年代,上海進入Art Deco建築鼎盛時期。據不完全統計,從1929年到1938年10年間,上海建成的10層以上(包括10層)高層建築有31座,除兩座外其餘均為Art Deco風格或帶有其特徵。

裝飾藝術風格是一場承上啟下的運動,它既繼承傳統的裝飾風格,又接受了新的時代產生的機械化生產方式;既反對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的自然裝飾、中世紀復古,又不喜歡單調的工業化風格。它是新藝術運動和現代主義運動之間的過渡,以既傳統又摩登的一種狀態而存在。

Art Deco從城市空間蔓延至日常生活,對審美情趣、生活方式影響至深。在上海,作為都市文化重要發育時期的建築風格,Art Deco風格必然長期控制及影響到後來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不僅僅是建築形式的拼貼,更深藏著城市歷史、審美趨向及價值觀。城市形象不僅是空間的概念,更是文化的概念,體現著文化與形象的關聯性。城市形象的力量是偉大的,在這種場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又一代,感知到Art Deco的定勢,勢必會注入某些主觀印象,決定著他們的喜好。毫無疑問,Art Deco風格在各個方面滿足了上海灘的要求,得以再次「發揚光大」。

上海的Art Deco建築根植於本土的自然、社會環境和文化土壤,是城市歷史記憶的真實場所遺存,自然成為延續城市記憶、保持城市個性的有效依託,成為城市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因此,這些建築的保護並非是單向度為了自身存在空間,它與現代城市健康發展、和諧發展息息相關。這些老建築不是現代城市發展的負擔,而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Art Deco建築和石庫門住宅一樣,構成了上海城市肌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義大廈(攝影:壽幼森)

沙遜大廈使人們得以全面感受Art Deco建築的美感和精神

放眼近代上海的Art Deco建築,最為典型的便是坐落於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0號的沙遜大廈(Sassoon House),今天的和平飯店。

1929年9月5日,沙遜大廈落成,高10層,局部13層,另有地下室,總高為77米,建築面積36317平方米。這是上海第一幢真正意義的10層以上的高樓,是當年其他建築效仿的對象。新中國成立以前,沙遜大廈是英籍猶太人、在上海素有「房地產大王」之稱的沙遜的產業。建成之初,這幢高樓底層沿外灘租給荷蘭、華比兩家銀行,二至四層是商場,五至九層是華懋飯店,擁有最具特色的九國式特色套房,10層及以上由沙遜家族居住自用。沙遜大廈由當時上海最大的房地產商沙遜集團投資,由最負盛名的建築設計機構公和洋行設計,並且位於全上海地價最昂貴的外灘南京路口,其影響力自然不言而喻。這幢高樓的建成,標誌著公和洋行的設計風格已從復古主義轉向裝飾藝術風格,也標誌著上海建築開始全面走向裝飾藝術風格時期。

和平飯店的綠屋頂格外顯眼(攝影:壽幼森)

沙遜大廈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它那高達19米的墨綠色金字塔銅頂,這使它剛建成就成為外灘的標誌性建築。這種既具有幾何感、對城市空間輪廓起著強烈的控制作用,又不同於任何復古主義建築屋頂處理手法的形體,一開始即被視為裝飾藝術派摩天樓的重要造型手段。在以紐約為代表的美國很多城市,有眾多與沙遜大廈差不多同時期建造的摩天樓都採用了這樣一種頂部處理手法。人們總是在潛意識裡把建築與人的身體類比:屋頂對應人的頭部,建築中段對應人體軀幹,下部基座對應人的腳。中外經典古建築大多有此規律。中國普通傳統建築中,很少出現綠色屋頂。沙遜是猶太人,沒有這一顧慮。沙遜大廈那高高在上的墨綠色屋頂,反而在眾多建築中格外醒目。

沙遜大廈的立面處理也表現了典型的裝飾藝術風格。整體僅以豎向線條作為裝飾主體,在檐部及基座部分使用抽象幾何形裝飾母題,並在各入口處、檐部正中等處,用反映業主身份的沙遜家族獵狗族徽作為裝飾中心。外牆除第9層和頂部用泰山石面磚外,其餘各層均用花崗石作貼面。更有趣的是,在金字塔頂的周圍還有四個非洲原始部落圖騰似的裝飾物。

沙遜家族族徽是兩隻回望的狗,守護著中間的盾牌,盾牌象徵著沙遜家族。沙遜大廈外觀的裝飾紋樣,大多是這一族徽的變體(作者供圖)

雖然沙遜大廈的立面處理比古典主義建築的處理手法簡潔,但這絲毫不影響沙遜大廈的耐看度,相反,有力的豎向線條、頂部的收分加上母題的韻律使得沙遜大廈更加氣勢磅礴。

有意思的是,沙遜大廈周身只有面向黃浦江的一面設有一個小陽台,且陽台設在較高處。據傳,這個陽台是沙遜提出建造的。他要帶著他的名貴犬,在這個小陽台上安靜地獨攬浦江夜景。

沙遜大廈的室內設計,也為典型的Art Deco風格。它用色大膽鮮艷,採用草綠、金色和白色作為主色調,尤其強調頂部天花和燈飾的華美效果。它的高貴與華麗感來自於材料本身的色彩和精美的細部和裝飾題材的多樣性:銅雕花的大門、大理石地面和牆面拼花圖案、鐵質欄杆、扶手、燈具的幾何形裝飾等。儘管室內裝飾華麗,細看卻多是簡潔的幾何形。沙遜大廈的室內既不失古典建築的富麗堂皇,又充滿著強烈的時代感。

沙遜大廈給我們最強烈的感覺,是它設計的整體性,從外觀到室內,甚至到燈具和家具的設計,它們的風格都是一致的。它使我們得以比較全面地體會Art Deco建築的美感和精神。如今細看這幢20世紀初的建築,它既有奢華、耀眼的古典氣息又有簡潔大氣的現代精神。它的奢華來自於材料、色彩和裝飾題材的多樣性;而它的簡潔則是出自對幾何形的控制。

在現代建築理性拒絕裝飾的氛圍中,沙遜大廈為我們鬆綁。它告訴我們:簡潔並不意味著排斥裝飾,非功能性裝飾也是為了滿足人類情感的一種功能。在某種意義上,沙遜大廈為我們今天的建築設計提供了一個反省的機會。

90多年過去了,從「沙遜大廈」到「和平飯店」,這幢建築以其獨特的外形及巨大的體量始終控制著外灘的輪廓線。如果要從眾多近代建築中選取上海建築的代表,它當之無愧入選。

相關連結>>>>>>

除了建築本身 和平飯店還有這些值得閱讀——

◆雲集的中外名流

新中國成立以前,沙遜大廈曾是上海灘最豪華最高檔的旅館華懋飯店所在地,主要接待中外政要及社會名流。「九一八」以後,國際聯盟組成國聯調查團1932年9月來滬,就住在華懋飯店。1945年12月,美國特使馬歇爾來華,20日到上海後也下榻於華懋飯店,住在豪華套間中。此外,曾在此居住的名人還包括魯迅、宋慶齡、泰戈爾、卓別林、蕭伯納等。

1956年,這幢高樓得名和平飯店。同年,與之一街相隔的匯中飯店(今天的中山東一路19號)被並為和平飯店南樓。1992年,和平飯店被世界飯店組織列為世界著名飯店之一,中國僅此一家獲此殊榮。近年來,柯林頓等政要都曾入住於此。

◆優雅的老年爵士樂隊

和平飯店一樓,每晚七點左右都會有爵士樂演奏。樂隊一共6位樂手,現今平均年齡80歲以上,江湖人稱「和平飯店老年爵士樂團」,這也是「世上最老的爵士樂隊」。

事實上,華懋飯店自開業起,其舞廳就擁有純正的爵士樂,不過當時只聘請在上海的外國人當樂手。如今活躍在和平飯店的這支爵士樂隊,成立於1980年,由6位從事演奏生涯半個多世紀的老樂手組成,40餘年間樂手時有更換,一直頗受歡迎。這支樂隊擅長演奏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爵士名曲。優雅的白襯衫、黑領結、背帶褲,是他們標準的演出裝束。

◆珍貴的特種玻璃

在和平飯店的幾個餐廳和會客室里,鑲嵌著若干半尺見方的拉利克藝術玻璃飾品。有花鳥屏風,有飛鴿展翅,還有魚翔淺

底,置身其中,恍然水晶世界。現在或許少有人知道這種玻璃了,然而在20世紀初,它風行一時。這是一種珍貴的特種玻璃藝術品,在燒制過程中熔入銻、砷和鈷,有透明和磨砂兩種,具有特殊的色彩及立體效果,遠看是乳白色,近看是暗藍色,迎著光則呈鮮紅色,猶如一團火。其創始人是在1925年巴黎國際裝飾與工業藝術博覽會上贏得轟動性聲譽的法國人雷內-拉利克。

如今,拉利克藝術玻璃已成珍貴文物。和平飯店特在8樓設置「拉利克廊」,以作展示。

作者:武雲霞、郭超瓊(分別為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建築系教授;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助理建築師)

編輯:范昕

策劃:范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