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通鑑學堂:中國歷史上真實的明朝時期趣事雜談(上)

fans news 發佈 2021-12-16T10:49:52+00:00

中國是一個古老神奇的國度,身為華夏兒女,我們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悠遠流長,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同時期也孕育了歷代的帝王首領。


大家好,這裡是歷史通鑑學堂。

中國是一個古老神奇的國度,身為華夏兒女,我們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悠遠流長,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同時期也孕育了歷代的帝王首領。歷史上真實的明朝是怎樣的局面?各個帝王的趣聞軼事有哪些?讓我們一起走進明朝時期,一探究竟。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元朝末年,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的隊伍。到了公元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史稱西吳。公元1368年初,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定都於南京。公元1421年,靖難之役後,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南京為陪都。

歷史題材文章創作不易,感謝您的關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讚收藏起來,方便以後查看相關信息,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一起重溫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

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明朝一個開國時期的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劉德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他們占領了濟青路,並將其改名為英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後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葬明孝陵。


洪武之治

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胡惟庸案

明朝初期的官僚機構緊隨元朝。朱元璋進行了革新,在中心拔除中書省,明初中書省擔任世界政務,其主座為左、右丞相,位高權重,丞相極易與天子發生矛盾,明朝時以胡惟庸任相後最甚。胡惟庸部隊正在增加,威脅著皇權。且日益驕橫 ,懈怠政事。因而,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專權枉法的罪名處死了胡惟庸和無關的官員,同時發布拔除中書省,不再設丞相。


藍玉案

早朝快結束時,錦衣衛指揮使參奏藍玉謀反,朱元璋隨即令人將其拿下,並由吏部審訊。當吏部尚書詹徽令藍玉招出翅膀時,藍玉大叫:「詹徽便是我的同黨!就這樣,武士們擊倒了詹徽名選手,評委們目瞪口呆。三天後,朱元璋將藍玉處死,爾後是大規模的清洗和株連。胡、藍兩案,前後共殺四萬人。


勤政廉政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古代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從來不憚給自己增加工作量。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進行休息過一天。在遺詔中他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據史料記載,洪武十八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朱元璋在八天之內審定了一千六百六十件奏疏,辦理了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國事,平均每天讀奏疏二百多件,辦理國事四百多件。

朱元璋的節儉,在歷代中國皇帝中也堪稱登峰造極。稱帝後,在應天修建宮室,只求堅固耐用,不求奇巧華麗,還讓人在牆上畫了許多歷史故事,以提醒自己。當了皇帝後,他每天做早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乾清宮御床,若無金龍在上,與眾人之家臥榻無異」。當他命令工人為他製造汽車和轎子時,使用的是銅而不是金。主管的官員報告說用不了很多黃金,朱元璋卻說,他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提倡節儉,自己應作為典範。


剝皮剝草

明太祖朱元璋在對待官員貪腐的問題上常常法外用刑,其中的典型就是剝皮剝草,此刑罰在《大明律》中並無規定,但是,朱元璋創設了這一刑罰,並以法律《大誥》的形式加以推廣,此刑罰的適用範圍是貪腐官員,將剝下的人皮製成鼓或者填入稻草製成人皮稻草人立於衙門門口或者當地土地廟的門口,用以警告繼任官員,切勿貪贓枉法。

怒打伽藍神

相傳朱元璋在黃覺寺掃地的時候,小男孩被僧伽羅馬絆倒了,撞到了幾把掃帚架上。還有就是一次,老和尚見大殿上的蠟燭讓老鼠咬壞了,就當眾訓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藍神連自己孩子面前的東西都感覺管不住,還怎麼管殿宇呢?更害得我們自己受罵,越想越氣。於是,「497」就找管筆,在伽藍神的背後我們寫了「發配三千里」幾個字。



明惠宗朱允炆(公元1377年—?)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為明興宗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 軍 中 ,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後諡不行。到了南明弘光元年七月,廟名改為惠宗,後人以其名稱建文帝。


實行削藩

陳小東對諸藩王封地里的行政也進行了一些改革:新設置了賓輔和伴讀,並讓翰林學士以儒家的為政傳統教育和輔導諸藩王子。這些新的規則,加強了皇帝對其附庸的控制,是廢除半自治領地的總體戰略的一部分。它一直被認為是黃子澄和「七台」的概念,但它也可以說是來自皇帝的神聖判斷。他們考慮了兩個方案: 一個是徹底廢除封臣,另一個是削弱他們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主要目標是燕王,此時洪武帝的二兒子和三兒子都死了,只剩下燕王,最年長最強大的在世臣子,以及皇室禮儀的元老。幾經斟酌之後,建文帝決定走完全廢藩的道路。這激怒了燕國王子,召集他的軍隊對抗皇帝,表面上是為了恢復王朝,但實際上是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力和影響力。


下落之謎

史書「自焚而死」說:

根據永樂時期的《史記》和《明史稿》 ,朱允炆看清了大局,下令燒毀宮殿。朱允炆,背著馬皇后,跳進火里自焚。他大部分的妃嬪都隨他而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建文帝的下落。宮內侍人都說建文帝已自焚,並從火堆里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當王子看到屍體時,他分不清男女。太可怕了。其繼位稱帝後,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均持此說。


「出家為僧」說:

一是湖南新田大觀堡說:湖南永州新田縣發現明代遺址大觀堡,該古城堡工程規模宏大,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石頭壘成的堡壘周長346米,城牆殘高4米左右,疑為建文帝避難行宮。

  萬曆《錢塘縣誌·紀制》記載:「東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為僧至此,有遺像「。(《杭縣誌稿》卷八)「相傳朱允炆遁跡至此,時旭日始旦,題曰東明。自歸國後,方知為帝。今范其遺像。有手植牡丹,色白如銀」。明代對於嘉靖年間《留青日札摘抄》、清代作為康熙年間《湖廣雜記》中也都有一個記載。


「遁入道門」說道:

據有學者考證,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雲,隱蹤在江西上饒三清山任三清宮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宮觀為掩護,巧妙修築了「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關石雕、楹聯、三清山石刻260餘處,留下了「風流建水翁承贊,樽酒論文千載同「、「方豪上「、「都俞脫生「、「壺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隱逸文化密碼。

綜上,朱棣在即位後,下令搜尋建文帝,這是歷史事實。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個未揭開的歷史之謎。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朱棣生於應天府。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3-4] 。隨後又命都督「497」屯兵駐開平,並調走中國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後來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公元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

在位期間,鄭和六下西洋,遷都北京,建紫禁城,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交趾),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 ,在西南貴州等地區建立行省行政區劃,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他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交流。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對鞏固明朝的統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京南帝將從戰後形勢發展到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稱為「永樂盛世」。


靖難之變

明太祖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在北平學生周圍及城內進行部署大量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對於第四子燕王「497」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朱棣以北平(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在戰爭期間下落不明。同年,朱棣登基,便是明太宗,嘉靖時期改為明成祖。


遷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營30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因此,朱棣即位後,即開始準備遷都。永樂公司元年,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五月建造的北京宮殿。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到目前為止,首都管理局的搬遷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北京從此成為明朝的首都。


設置內閣

朱元璋,因為廢除了丞相制,皇帝直接領導六朝,把每一個細節都親自交給皇帝處理,所以皇帝很累。朱棣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內閣制度的雛形。內閣等級不高,一般都是通過樞密院修士練習,後來形成了「不修士不能進內閣」的潛規則。


初師遇險

當建文帝一個一個的削藩時,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知道自己一定不能再坐以待斃了,就憑藉多年苦心經營的兵力和謀略,於1399年七月起兵殺出北平,直取南京。名義是剷除皇帝自己身邊奸臣,為國消除社會災難。剛出北平,在今天東垻與南來之敵交鋒,展開廝殺。這裡背負重山,面對平陸,諸山之水連河通海,垻河、亮馬河、溫榆河交匯。朱棣騎著一匹灰色的馬,被敵人追到了溝邊。看到我快要死了,他絕望地問他的馬: 你能過這條溝嗎,讓我脫離危險?抖了抖韁繩,馬兒扛著朱棣過了三條河溝,甩掉了追兵,化險為夷,終於筋疲力盡。朱棣將北平遷都北京,為了紀念早年師遇險,騎仲永,在東巴修建了一座馬廟,塑馬於廟中,供奉神靈。


感情世界

說起朱棣生命中的奇女子,當仁不讓的是徐皇后,她可是大明鼎鼎有名的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這位徐皇后,能文能武,史稱其「幼貞靜,好讀書,稱女諸生」。

徐王妃身材里流淌著上將徐達的血液,尋常文靜有加,但畢竟是將門之女。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時間,朝廷派李景隆圍攻北平,而此時的朱棣前去寧王朱權那邊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朝夕。在危機時刻,被徐王妃救了 。

嘗采《女憲》、《女誡》作《內訓》二十篇,又類編古人嘉言善行,作《勸善書》,頒行天下。她還經常勸皇帝要愛民,要求才華橫溢,不要溺愛親人。四十六歲那年,她因病作古,朱棣大為沉痛,諡曰仁孝皇后,此後的十幾年再沒立過皇后。可見徐皇后在明成祖心中的地位,沒人能夠取代。



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378年-公元1425年)

明代第四位天子,明成祖朱棣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 。

朱高熾沉靜自然,言行如一,喜歡閱讀。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但是身體比較胖,導致身體比較弱。[1] 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是在位期間發展生產、與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朱棣開始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朱高熾天稟純明,從善改過,恭檢愛民,因此後世對明朝皇帝列表及簡介中的明仁宗評價很高,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洪熙元年五月,只做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病重,不久之後就去世了。終年47歲。廟號仁宗,葬於十三陵獻陵。葬於十三陵獻陵。其陵墓建造得莊嚴簡樸,象徵著他的統治作風。


朱高熾監國

明成祖因北征和計劃遷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當時,中央辦公室仍設在南京,與明成祖到北京,如六官所說的「線」。朱高熾天生尊儒好學,為人謙虛有禮,性情儒雅,在文臣中深得人心朱高熾在監國時期面臨其弟朱高煦、朱高燧的讒言以及奪嫡威脅,雖然小心謹慎,但他為政寬厚,特別是在明成祖北伐期間,他留守監國,每次都赦免許多無辜得罪的犯人,並減輕罪罰,這無疑是和明成祖唱反調,身為帝王自然忌憚身後即位君王更改自己的國策,朱高熾無疑是犯了大忌。但是在學習諸位大臣的力助下多次化險為夷。

朱高熾在監國制度時期為登基後積累了需要大量的治國工作經驗,而協助進行輔佐其監國的大臣多成為洪熙、宣德年間的重臣,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


削汰冗官

其次朱高熾選用賢臣,削汰冗官,任命楊榮、楊士奇、楊博三人(史稱三楊)輔政。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採辦珠寶;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於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採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8年-公元1435年)

明宣宗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洪熙元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與其父朱高熾相似,也具有朱高熾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497」是文人和中國藝術的庇護人,他的統治的特點是其政治和文化發展方面的成就。

在位期間文有「三楊」、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藩王問題

朱瞻基即位後,他立即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接來自強大宗族的挑戰。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戰功赫赫,很會帶兵,永樂朝被封樂安之後,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終於機會來了,朱高熾病逝,朱瞻基即位,國家動盪,皇帝年輕,正是造反得好時機,於是經過精心的準備後也像他的父親朱棣一樣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預備停當的朱瞻基在大臣楊榮的倡議下御駕親征,在氣勢上一下就壓倒了叛軍,曩昔批准與朱高煦配合起兵的幾路戎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包圍了樂安城,見局勢已去,朱高煦只得棄城屈膝投降,這次戰役以明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朱高煦而告終。群臣都勸朱瞻基將朱高煦處死,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網開一壁,沒有殺他,而是將他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清閒城。  得勝之師回到北京後,朱瞻基馬上傳召給另外一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當時的親王都有自己的軍隊,稱作衛),朱高燧並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於得到了解決。


任用賢臣

在宣宗周圍有一批著名的大臣,他們為"仁宣之治"的締造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宣德朝的聞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楊士奇、楊榮、楊溥、夏原吉、蹇義,此中前三人合稱「三楊」,尤其首要。朱瞻基所信譽的幾位重臣識大體,顧大局,能以國度小事為重,互相包容,不計較個人恩怨。朱瞻基對這幾位重臣十分缺乏信任,對於提高他們可以提出的建議我們總是虛心接納,君臣之間的關係發展很是融洽 。


促織天子

朱瞻基的行為並非沒有問題。在野史和一些文學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記錄他缺陷的文字。比如,他喜好促織,有「太平天子,促織皇帝」之名。促織者,蟋蟀也,民間叫蛐蛐。稱"太平天子"尚好,呼"促織皇帝"好像就不太中聽了吧。而且他「好促織」的有點過了頭。清人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中有一句:「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說皇宮裡還在上演這齣戲,說明了皇帝的個人品味。君王可以有一點愛好,但因為個人愛好,就浪費了勞動和天賦,把小民家庭毀了。顯然,這不是一個賢惠的國王所做的。

(未完待續)

以上就是有關歷史上明朝時期真實的相關記載,資料來源於網絡,大家可以在評論區學習討論,創作不易,您的點讚是給小編最大的鼓勵,感謝您的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