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禪文化的發源地,全國六座禪宗祖庭這裡獨占兩座,他在哪兒?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1T19:31:35+00:00

這裡是中國禪文化的發源地,全國六座禪宗祖庭,這裡獨占兩座,馳名中外的千年古剎四祖寺、五祖寺分別坐落於境內西山和東山,向來被稱作「天下祖庭」,禪宗六位祖師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都曾在這裡修行並傳承衣缽,這個神奇的地方就是黃梅縣。


這裡是中國禪文化的發源地,全國六座禪宗祖庭,這裡獨占兩座,馳名中外的千年古剎四祖寺、五祖寺分別坐落於境內西山和東山,向來被稱作「天下祖庭」,禪宗六位祖師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都曾在這裡修行並傳承衣缽,這個神奇的地方就是黃梅縣。

黃梅地名優美,因境內有黃梅山、黃梅水而得名,始建於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曾東屬揚州,西屬荊州,北屬豫州,南屬江州,史稱吳頭楚尾,荊揚咽喉,荒州渺縣。雖地處偏僻,卻靈山秀水,文化底蘊極其豐厚,妙趣橫生的黃梅戲發源於此,禪宗文化也由此濫觴,黃梅天下禪,有「佛教大事問黃梅」之說。

一、佛教禪宗


公曆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佛教起始於印度,發展在中國,又遠傳於日本、韓國。在印度本土,佛教由於受到印度教及後來傳入伊斯蘭教的排擠,約在公元八、九百年左右在本土消失,而能保留並發展佛教的中國,就成了當今世界佛教的真正故鄉。

中國佛教分為十大宗派,一些高僧根據佛經內容,創立了各自的宗派,包括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淨土宗、律宗、禪宗和密宗。

禪宗因主張以禪為生活中的修持而聞名。禪宗的禪,即梵語禪那的簡稱,原義是心念的專一,禪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著稱,此思想乃根源於佛陀在靈鷲山拈花示眾,迦葉破顏微笑的典故,成就了「以心傳心」的美談,此後歷代祖師以心傳心次第傳承。

南朝時,菩提達摩攜付法衣缽東來,被奉為中國禪宗初祖,再傳慧可,三傳僧璨。至唐朝四祖道信,融和達摩所傳《楞伽經》禪法與《般若經》離言絕相之教,進一步開展出"隨心自在"的禪修生活,成為中國禪宗的基本風格。五祖弘忍發展道信倡導的修行與農耕結合,強調於日常生活中持守真心,成為自然的農禪生活。中國禪宗在道信及弘忍師徒的弘傳下正式形成。

其後,六祖分為神秀、惠能二派,北宗神秀主漸悟說,南宗惠能主頓悟說。初期北宗興盛至極,後南宗因神會的力爭,逐漸取代了北宗地位,於中唐後獨盛,雖歷經唐末至明清各代的戰亂,仍能屹立不倒。


二、禪宗四祖


四祖道信禪師,俗姓司馬,河南沁陽縣人,生而超異,自幼即對大乘空宗諸解脫法門非常感興趣,七歲出家,宛如宿習。

十四歲時,道信禪師聽聞安徽潛縣皖公山有二僧在隱修,便前往皈依。這二僧原來就是從北方前來避難的三祖僧璨大師和他的師兄定禪師。

初禮三祖,道信禪師便問:「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三祖反問道:「誰縛汝?」道信道:「無人縛。」 三祖道:「何更求解脫乎(既然沒有人捆綁你,那你還要求解脫幹什麼呢?不是多此一舉嗎)?」

道信禪師聞言,當下大悟。 原來,吾人所感到的束縛不在外面,而在我們的內心。束縛完全來自於我們自心的顛倒妄想,也就是分別、計度、執著,如果看破了這些妄想,知道它們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當體即空,不再被它們所轉,那我們當下就解脫了。內心不解脫,到哪兒都不會自在的。因此,解脫在心,不在外。

道信禪師開悟之後,繼續留在祖師的身邊達十年之久,期間,三祖不時地點撥他,並不斷加以鉗錘,直到因緣成熟,便離開皖公山,南下羅浮山弘法。並把法衣託付給他,付法之時,三祖說了一首偈子:「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三祖走後,道信禪師繼續留在皖公山,日夜精勤用功,之後到江西吉安寺廟和九江廬山大林寺弘法。

唐初武德七年(624),道信禪師應蘄州道俗信眾的邀請,到江北弘法,在黃梅縣西的雙峰山(西山)造寺駐地傳禪,後稱四祖寺。在這裡,道信禪師居住了三十多年,道場興盛,法音遠布,門徒最盛時多達五百餘人,其中以弘忍最為著名。

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非常仰慕道信禪師的道味,想一睹禪師的風采,四次下詔令禪師赴京,均被禪師以年邁多疾為由,婉言謝絕了。太宗皇帝對他愈加欽慕,並賜以珍繒,以遂其志。

永徽二年(651),道信禪師圓寂,春秋七十二。臨終前,他將法衣會付囑給弘忍禪師,並垂誡門人說:「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言訖,安坐而逝,後諡「大醫禪師」。

道信禪師的開示,現存有《入道安心方便法門》,是中國禪宗早期的主要文獻之一,為歷代禪人所傳誦。


三、禪宗五祖


五祖弘忍大師,俗姓周,黃梅人。據《五燈會元》卷一記載,他的前世是雙峰山中的栽松道人。

栽松道人曾經問道於四祖道信:「法道可得聞乎(您宣揚的禪法,我能夠聽聞嗎)?」四祖回答說:「汝已老,脫(倘或)有聞,其能廣化邪?倘若再來,吾尚可遲(等待)汝。」

栽松道人聽了,當即離開了四祖,來到河邊,借周姓女兒之腹轉世,七歲時,偶遇四祖道信禪師,四祖發現其骨相奇特,感嘆道:「這不是個平常的孩子。細看,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種,雖然他的相貌不及佛圓滿,但是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後,他必定會大作佛事,能夠繼承佛法慧命,堪當眾生的依處。」於是收作弟子,起了法號「弘忍」。

弘忍禪師出家後,便住在雙峰山,奉事四祖,他心量寬宏,慈悲仁愍,純潔無暇,不談人是非,白天混跡於大眾中,干各種雜活兒,晚上則攝心打坐,通宵達旦,精進修行,經年累月,不曾懈怠。

弘忍禪師的人品、精進和悟性,使他漸漸地成為同道們的學習楷模。四祖道信禪師還經常給他開示頓悟之旨,不斷地隨機鉗錘,使他的道行很快地進入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終於有一天,因緣成熟了,四祖便把他的法衣傳付了弘忍禪師,弘忍禪師也就成了中土禪宗的五祖。付法的時候,四祖說了一首偈語:「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弘忍禪師得法之後,不久開法於黃梅東面馮茂山,並建東山寺,後稱五祖寺,手下有十位得意的弟子,包括神秀、慧能、智詵、老安等,其中以大弟子慧能最為出色。

唐高宗咸亨五年(674),弘忍禪師入寂,春秋七十四。


四、後記


弘忍禪師為傳衣缽,要求各弟子根據自己的修行體會寫一首偈子,考驗佛意悟性。神秀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的偈子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悟性更勝一籌。

弘忍禪師臨終前,將祖衣傳付給慧能大師,史稱六祖。接受五祖衣缽之後,慧能大師一路「發向南」,便有了數百人前往南方,追殺慧能禪師欲奪取衣缽的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故事,電影《木棉袈裟》講述的就是這個故事。

之後,慧能大師隱居肇慶四會貞山古寺十五載,稱六祖寺,後復出入韶關曹溪南華寺,宏揚南宗禪法,主「頓悟」說。而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禪學,忠實地繼承了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東山法門,主「漸修」說。

當時這段「南頓北漸」之爭的歷史,上至朝廷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縱橫幾百年,明爭暗鬥,空前絕後。

公元700年,武則天迎神秀禪師入京,親加跪拜之禮,而彼時六祖惠能還不曾聞名。但慢慢的,眾生的因緣選擇了六祖惠能的頓教禪法,北漸念佛禪的禪法逐漸退出了時空舞台。

六祖之後,再無禪祖。民間傳說,一直作為禪宗傳人唯一憑據的木棉袈裟,被武則天奪走,下落不明。而沒有佛祖袈裟,禪宗只得「傳法不傳衣」,各大弟子都認為自己學的才是佛法真諦,於是有了後來一花開五葉的故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