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看電影學歷史:《克倫威爾》—革命者還是獨裁者?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3T20:48:53+00:00

今天介紹的是一部英國歷史題材影片--《克倫威爾》。由肯·休斯執導, 理察·哈里斯主演,豆瓣評分7.8分。

今天介紹的是一部英國歷史題材影片--《克倫威爾》。


影片拍攝於1970年,時長139分鐘。由肯·休斯執導, 理察·哈里斯主演,豆瓣評分7.8分。


影片展現了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歷史時期。奧利弗·克倫威爾參與並領導了議會與國王之間的對決,最終取得勝利。消弱了專制王權,從而為延續至今的英國憲政制度開了個頭。


影片有著那個年代特有的華麗和一板一眼的古典風格,並獲得第43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大獎,可說是實至名歸。


雖然影片屬於傳記片,但導演只有選擇性的截取了克倫威爾一生中最關鍵的幾個片斷,埃奇山戰役、納斯比戰役和勝利後的處死查理一世、驅散議會,幾個事件串聯起來向觀眾展現了一個勇敢、虔誠又複雜矛盾的人物形象。


片中的戰爭場面宏大,並很好的展現了16世紀火槍與騎士並存時期的戰術。


大家都知道那個年代沒有電腦技術,場面全靠人堆,光是這服裝、道具和人工的成本就差不多夠上史詩大片的門檻了。


影片沒有把心思都放在大場面上,在政治博弈和哲學思辨上都比較到位,在對處死國王的表現上,更是引人深思。


飾演查理一世的亞歷克·吉尼斯在片中的表現已經無法用「出色」來概況了,相貌、神態、氣質都做到了神還原。在此放上張查理一世的畫像和劇照大家自己感受下。

尤其是被砍頭前的表演,無論是對劊子手的調侃還是對臣民的講話,都冷靜優雅、從容不迫,不失王者風度。看的我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都不由的心生憐憫。


好了,關於影片就介紹到這,下面咱們照例來回顧下片中的這段歷史。


在回顧這段歷史之前,首先要明確一件事, 雖然那個年代都叫封建國家,但歐洲的封建和我們中國的封建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在當時的歐洲,國王的權力只管到貴族、騎士這一層,貴族和騎士們手下的人國王是管不著的,所謂「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而咱們中國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無論你是誰,只要不是皇帝,那麼你、你老婆孩子、你的奴僕、包括你養的小狗阿花的生死,皇帝都能一桿子管到底。


再說回英國,英國其實一直是有議會傳統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盎格魯-薩克遜時期。


後來安茹王朝的國王約翰作的過頭了,把貴族們逼急了,於是貴族們聯合起來逼迫約翰於1215年6月15日簽署了著名的《大憲章》。


《大憲章》的簽訂給國王和臣民各自的權力劃清了界限,同時特別說明:國王只是貴族「同等中的第一個」,沒有更多的神功與法力。


輪到這個倒霉的國王查理一世登基時,已經是1625年,《大憲章》和議會制已經像基因一樣刻在英國老百姓的骨頭裡運行幾百年了。


1625年,本文倒霉的男二號—國王查理一世登場了,和大多數國王一樣,雄心勃勃的想要改變英國、改變世界。


那時的歐洲,生存事小,信仰事大,經常為了信仰一言不合開打。


英國經過宗教革命,新教成為國教,和原來的天主教勢同水火。


可偏偏查理一世卻娶了個信奉天主教的王后,讓議會和臣民十分不滿。


國王為了自己親愛的沒少和議會打嘴仗,之後又因為收稅的事鬧翻,索性把議會關門了事,這一關就關了十一年。


後來查理一世為了在蘇格蘭推動宗教改革,讓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祈禱儀式相同,結果惹惱了耿直彪悍的蘇格蘭人,(彼時蘇格蘭與英格蘭名為一個國家,實際各過各的,都有議會和軍隊)直接跳起來把查理一世一頓胖揍。


這就是第一次「主教戰爭」,蘇格蘭完勝。查理一世豈肯善罷甘休,為了籌錢打第二次主教戰爭,把面子找回來,不得不召集議會,研究收稅的事。


議員們被晾一邊十多年了,現在想要錢了,才想起他們,心裡那個怨氣可想而知。


本文男一號克倫威爾隆重登場,一上來就抨擊國王,成為反對王權的核心人物。


於是,籌錢大會開成了對查理一世的討伐大會。氣的國王再一次關閉了議會。


查理一世的倔脾氣上來了,沒錢也要打,決心很堅定,後果很殘酷,再一次被蘇格蘭人打的滿地找牙,連地盤都被蘇格蘭占了不少。


為了贖回被占的土地,無奈的查理只能再次召集議會開會要錢。


就是個傻子被玩這麼多回也該看清國王的把戲了,於是,要錢沒有,議員們還把抨擊查理一世的話整理成《大抗議書》,要求國王簽字通過。


國王要是能簽就見鬼了,不僅不簽,還要逮捕帶頭的五個議員,結果被得到消息的倫敦市民阻止。


查理一看苗條不好,倫敦已經成了議會的天下,趕緊跑到諾丁漢,宣布議會叛亂,召集部隊興師討伐,英國內戰正式開始。


戰爭一打好幾年,本來議會軍占優勢,但卻屢屢戰敗。危難之際,克倫威爾的軍事才能得以展現,並針對當時的情況提出了募兵制,建立了新模範軍,成為敢和王軍硬碰硬的絕對主力。


隨後在議會中批倒猶豫不定的軍隊主帥,自己成為議會軍的實際領導人。


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一改之前的消極戰略,主動出擊,終於在納斯比之戰中打斷王軍脊樑,國王嚇的走投無路,居然跑到蘇格蘭軍隊的駐地求保護,結果被蘇格蘭人引渡給英國議會。


第一次國內戰爭議會完勝,沒有了共同敵人,議會這邊馬上四分五裂,控制議會的長老派和控制軍隊的獨立派(克倫威爾),加上代表下層士兵和普通百姓的平等派,互相不服。


靠著個人權威,克倫威爾上打下壓,一邊進軍倫敦驅逐長老派,一邊鎮壓士兵的武裝示威,把議會和軍權都抓在自己手裡。


趁著這頭忙著爭權,查理一世逃到懷特島,繼續煽風點火,保王黨、長老派和蘇格蘭為了各自的利益,居然站到了一條壕溝里。


大敵當前,之前還吵翻天的一幫人只能接著抱團,靠著克倫威爾的天才指揮,王軍再次一敗塗地,查理一世又成了俘虜。


這回倒霉的國王沒有了翻盤的機會,他被克倫威爾下令組建的法庭判處死刑,罪名是「背叛他的國家,背叛他的人民」。


就這樣,查理一世成為英國歷史上唯一被公開處死的國王,也是歐洲史上第一個被公開處死的君主。


處死了國王,克倫威爾的大麻煩才真正開始,同帶兵打仗相比,治理國家更讓克倫威爾頭疼不已。


沒有了國王,國家沒有了領頭人,經過戰爭和黨派紛爭洗禮的議會本來就沒剩幾個人,就這麼幾個人卻還天天吵來吵去,氣的克倫威爾也學起死去的國王來,直接武力解散了議會。


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就收不住手,到克倫威爾去世為止,曾先後成立和解散了三個不同的議會,採用了兩部不同的憲法,但都毛用不頂。


1655年,克倫威爾索性在地方設立軍事政權,劃分為11個軍區,每個軍區由軍事長官負責管理。


他還下令引入清教徒規則,在全國廢止戲劇表演和遊戲,關閉酒館和妓院,禁止宗教儀式,甚至包括禁止罵人和處決通姦的人。


大家看著眼熟不,是不是和阿富汗的塔利班有點像。以民主和自由的名義乾的全是不民主和沒自由的事。


幾番折騰後,英國老百姓開始懷念起從前的歲月,被砍頭的國王也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殉道者」。


靠著軍隊的支持和鐵腕手段,克倫威爾才沒有下台。他多次試圖建立民主政體,並一直堅持拒絕給他加冕為王,但實際上克倫威爾已經成為一個無冕之王,一個軍事獨裁者。


也許是為了掩蓋這一事實,他給自己起了個獨一無二的頭銜:「護國主」,給自己的政權取名「英吉利共和國」。


1658年9月3日克倫威爾因患瘧疾在倫敦去世。臨死前他把職位傳給了長子理察·克倫威爾。


小克倫威爾既無軍功又無才能,很快就被推翻下台,流亡法國。


一直流亡歐洲的查理二世被保皇派隆重迎接回國繼位登基,順利完成王室復辟。


查理二世一上台就將克倫威爾的屍體挖出來,把頭顱砍下來用釘子釘在一個教堂的屋頂上,最後他的頭顱流落民間幾經倒賣,直到300年後才被他的母校劍橋大學收回並安葬。


查理二世廢除了克倫威爾時期"清教徒般的禁慾制度」,讓英國老百姓重新擁有了歡樂的生活,也因其奉行享樂主義,因而被臣民稱為「歡樂王」。


這是歷史的倒退嗎?表面看是,其實內核已偷偷轉換,從此議會掌握英國至高無上的權利,聰明的查理二世再也沒有冒殺身之禍挑戰議會的權威。


有時歷史就是這樣充滿反諷,兩個不同陣營的對手共同用自己的頭顱為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鋪就了一條坎坷路---關鍵是居然陰差陽錯走通了。

讓電影照進歷史 讓歷史照進未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