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委託人》是《熔爐》之後,又一部讓我感受到寒意的電影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4T09:08:39+00:00

在這個施暴的過程中,一共有38名目擊者。他們沒有人對受害者提供救援,也沒有人打電話報警。後來,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尼和達利根據這個事件,得出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理論叫「旁觀者效應」,也稱之為「責任分散效應」。

這個案件里,受害者被施暴者持續拿刀捅了30多分鐘。在這個施暴的過程中,一共有38名目擊者。他們沒有人對受害者提供救援,也沒有人打電話報警。後來,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尼和達利根據這個事件,得出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理論叫「旁觀者效應」,也稱之為「責任分散效應」。

簡單來說:危機現場中的旁觀者數量越多,提供的幫助就越少,採取反應的時間,也會延長。

因為人數一多,大家就都會不約而同地產生這種的想法:「這麼多人,別人肯定會去救援的,我就不淌渾水了」。

這種見死不救產生的罪惡,罪惡感、羞恥感,責任會擴散到其他人身上,個體責任被相對減少。以至於可能產生最壞的結果,最後一個人都沒有挺身而出。

那麼,這38個旁觀者有沒有罪?

我想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我相信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些由漠視造成的悲劇仍在我們的周圍重複上演。《小委託人》就是根據這樣的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

故事講述律師正燁一心只想著功成名就,對身邊的人和事不聞不問。卻意外地和多彬和敏俊姐弟倆產生了交集。為了從事他盼望已久的律師事務所工作,他無視了姐弟倆的求助。直到10歲的多彬自稱殺害了自己7歲的弟弟,正燁才深感後悔和抱歉,同時他相信這一切與多彬的後母智淑有關,遂決定揭開多彬後母隱藏的秘密……

誠然,這部電影所涉及的題材雖敏感,但電影對男主尹正燁的塑造不夠豐滿,思維轉變略顯單薄,缺少足夠的鋪墊。主題也只是淺嘗輒止地反映了虐童的現象,批判當下人們的冷漠。模式化地煽動情緒,套用小人物主持正義,幫助弱小擊潰邪惡的模板。

可真實發生的現實不能被忽略。據韓國中央兒童保護專門機關統計,2001年至2014年,共有126名兒童死於「兒童虐待」,且大部分是親生父母所為……另據韓國保健福祉部統計,2014年全國共發生1.27萬起虐童案,其中77.5%是親生父母所為。

在韓國80%虐童的父母觀念里,「我打的是我的孩子,打是一種正常的教育方式。我家的事輪不到外人指手畫腳。」正是這些傳統的觀念,讓那些關起門來「教育」孩子的家長,沒有人敢管,沒人敢說。所以,打著「教育」「管教」的幌子來虐待孩子的父母一直都有。

其實心理學家很早就發現——虐待是施虐者一個人的遊戲,他們將自身的陰暗面向外投射,以迴避自己內心的痛苦、避免精神崩潰。施虐可以讓個體感覺更好,內心更穩定——暗示自己懷有惡意的都是他人,而不是自己。但另一方面,施虐者也會更得更虛弱。他們會更加害怕自己的偽裝被識破,所以往往會變本加厲來掩飾自己。換句話說,虐待行為的本質,是施虐者內心的一種防禦機制的外現。

另外由於家是一個封閉的空間,這就讓家庭虐童很難被外人知曉。外人看不到證據,就很難體會到受虐者所經歷的一切,就常會認為受虐者是小題大做,甚至會為施虐者營造的表象所迷惑而為其辯護。這就造成受虐者感到孤立無援,甚至會開始懷疑是自己的錯招致了這一切。

電影中的多彬就是這樣的處境。面對家庭暴力,多彬曾多次求助。學校教給她,遇到不好的事要找警察叔叔。她找了,警察卻說「現在的孩子真可怕,父母打了兩下就報警」然後踢給兒童福利機關。報告學校老師,她也做了。可老師看見多彬脖子上的掐痕,卻選擇了沉默。

還記得我在看《何以為家》時,就感嘆無知的悲涼;在看《坡道上的家》時,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育兒觀念;而這部電影則讓我感嘆家庭暴力發酵後周圍人的冷眼旁觀。警察、鄰居、甚至家人都可以無視。那麼社會的保障到底在哪裡?

要知道「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確實,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調皮搗蛋、惹是生非的行為進行打罵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不打不長教訓,教訓能讓孩子不誤入歧途,但絕不能把管教當成自我情緒的宣洩口。社會總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但我想說的是,孩子對父母的愛又何嘗不是呢?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對於虐童,採取嚴厲無比的法律制裁固然大快人心,但觀念的轉變才是根本。我相信這部電影會給每一個看過的人心中播下一顆種子。這顆種子會生根,會發芽,在未來的某天成為保護他人的「屏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