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田峪腳下小村子,80年代種蘋果,千禧年種栗子,現在用藝術逆襲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5T04:37:40+00:00

為了慶祝自己的40歲生日,在北京工作11年的美國人Chris請了年假,一個人在北溝村住了4天。在他看來,這裡的環境貼近大自然,而在生活上卻可以享受到城市的禮遇。

「三卅」航拍視角

為了慶祝自己的40歲生日,在北京工作11年的美國人Chris請了年假,一個人在北溝村住了4天。在他看來,這裡的環境貼近大自然,而在生活上卻可以享受到城市的禮遇。12月6日,Chris正在瓦廠酒店「網紅」室外按摩浴缸邊抽雪茄,對面突然著火了。這是「局部城市」展覽中藝術家劉展的一個項目——燃燒作品《行走的人》。Chris一時沒有搞清楚這是在做什麼,只覺得一堆人圍著那團火,非常美麗。


01


過了北京懷柔慕田峪景區門口,三分鐘車程就可以到北溝村村口。慕田峪是懷柔旅遊的鼻祖,20世紀80年代開始開發,從引進虹鱒魚養殖到1995年舉辦首屆北京世界婦女大會,在還沒有鄉村旅遊概念的時候,懷柔已經成為了急先鋒。


由此,也為懷柔創造了更好的旅遊硬體條件,比如公路。尤為難得的是,儘管旅遊開發較早,卻並未破壞原有的村落布局和生態環境,這也是Chris喜歡這裡的原因——鄉村的愜意+都市的舒適。


進入村口時看到的瓦美術館


行駛在如城市道路般寬廣的山間公路上,轉個彎便在村口遇到美——2021年投入使用的北溝村新的文化地標——瓦美術館。瓦美術館位於北溝村中心廣場,村委會、黨員活動中心、老年驛站等環繞廣場排列,由此構成村子的核心區。


9696塊橙黃色的貼面瓷磚和66塊玻璃磚構成美術館立面的主視覺,凹凸不平的鋪裝為建築增加了肌理感,無論是白天的日光還是夜間的燈光,照射到這面牆上重新形成一場光影敘事,琉璃鮮明的色彩在這個灰色調為主的土地上,醒目卻不失和諧。



硃砂應邀策劃瓦美術館開幕展之時,先到北溝村進行一番實地考察。這個村子與他之前想像中的不一樣,村子的人文風貌和自然氣息讓他頗為著迷。他希望展覽不是局限在美術館之內,而是可以在田間地頭、村民的生活中,是一場漫山遍野的藝術體驗。


郭鴻蔚《舞No.1》


就這樣,便有了展覽「局部城市」。13位中外藝術家將雕塑、裝置、繪畫、音樂等多樣的作品帶到這裡,充分利用山地的地形優勢,以點狀分布的形式在村子裡鋪陳開來,就像一張鄉村地圖,轉角看到藝術。


趙剛《北京秋天3號》


瓦美術館作為展覽的主會場,作品分布在一層和二層的兩翼。藝術家趙剛的作品《北京秋天3號》懸掛在入口處,巨大的插在花瓶里荷花象徵著這場奇妙旅程的開始。每當午後陽光從落地窗照入室內,坐在美術館室外青石磚圍成的半開放「小廣場」內,拿著一杯咖啡,看著光線在荷花上移動,似乎忘記了身在鄉村。


周軼倫《當陽光足夠直射,曬乾這些走私的T恤》


既然在鄉村辦展,作品勢必要與鄉村發生一定關聯。周軼倫作品《當陽光足夠直射,曬乾這些走私的T恤》在美術館一層搭建了一個曬衣場,藝術家用村子裡的材料就地取材,將之前一直在創作的作品在地化,形成即興卻不脫離原有線索的新的詩篇;二層葛宇路影像作品《葛宇路獨白》,記錄了他以遊客身份在慕田峪和北溝村遊玩、考察的記錄,其中也談到了對於藝術創作與展覽的一些思考。


劉展《行走的人》

「局部城市」開幕當天張偉現場創作

梁翹柏與樂手們在山間演繹了一個特別項目


不同於以往的展覽策劃,硃砂將這次展覽變成一個藝術節,不僅有可觀看的作品,也有藝術的第一現場。除了劉展在12月6日進行的行為藝術燃燒作品《行走的人》,早在10月30日開幕式當天,藝術家張偉和音樂人梁翹柏分別進行了現場創作和演奏。


張偉《PWMC2107》


瓦美術館二層展出的10米長的作品《PWMC2107》,正是張偉用摩托車創作的。在他看來,摩托車好玩兒,油彩也好玩兒,把它們放在一起就特別好玩兒,不拘常法才能法自我立。


鞠婷《珊瑚102121》&鞠婷《珊瑚102021》

葛宇路《葛宇路獨白》


2020年的聖誕節,居住在村裡的藝術家鄭曉紅在北溝村策劃了一個藝術節,她帶著學生一起用廢舊材料做出做出很多裝置。「局部城市」讓村民再次「觸摸」當代藝術,而瓦美術館則讓他們中很多人第一次進入美術館。藝術可以為鄉村帶來什麼?鄉村可以提供給藝術什麼?在這一次的北溝村之行中,葛宇路沒有給出答案。沒有答案,這就變得有趣了起來。



02


如果將「碧山計劃」作為藝術鄉建的事件性起點,無數藝術介入鄉村的案例在這十餘年來持續發聲,僅「誰是主體」這一議題便持續辯論了數年。在無數次的嘗試中,主導者一度試圖找到一種具有普適性的藝術鄉建模板,卻發現這似乎是在為自己設限。


北溝村航拍視角


根據2021年的統計,全國行政村有近70萬個,這就意味著,幾個藝術鄉建樣本必然難以適用於如此巨大,且各有特點的鄉村。2049投資集團視其在北溝村的營建為一場「鄉村的文藝復興」,由產業升級拉動鄉村振興,以藝術催化鄉村活力,嘗試走出一條適宜北溝村的藝術鄉建樣本。


無論是藝術還是鄉村,必然不是孤立的存在,二者要奔著一個目標,協同發力才能形成共生。從北溝村的地域基礎來說,這裡具有很好的鄉建條件。緊鄰城市區域、交通設施便利、收入相對穩定、對新事物接納程度高,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村子早早便有了強烈的「自生長」意識。



人口不到400人的北溝村,從20世紀80年代種蘋果,到千禧年後種板栗,產業轉型的腳步在這裡從未停歇。2005年新村委書記上任,他帶領村民建造新農村,這場環境革命徹底改變了村子的面貌。至今,村里還有很多果窖作為歷史遺蹟保留下來。在這些現代鄉村產業轉型的遺蹟中,新的文旅產業與它們在這個3.22平方公里的村子裡共生,藝術就伴隨著它們播下新的種子。


2010年度,北溝村獲評「北京最美的鄉村」,2019年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現在,一條北起慕田峪長城的南北向公路貫穿村子,全村150戶人家錯落有致排布,其中還有一些國外的隱形富豪長期居住,因此也被媒體稱為「中國的比弗利山莊」。


溫凌《辛德勒餐廳》


作為北溝村最早一批「新村民」,秦劍鋒和闞冬夫婦2009年把家安在了北溝村,鄭曉紅便是由闞冬介紹來到了北溝村。在村里生活得久了,感情也越來越深,他們開始像當地人一樣思考,希望讓這裡變得乾淨、美麗、更宜居。


闞冬成立的2049投資集團就是承載這一切的載體,陸續建成了北旮旯涮肉、三卅精品民宿、收購併改造瓦廠酒店、瓦美術館,並主辦了「局部城市」展覽。這既是展覽的源起,也是一種情懷。


隋建國《夢石歸田》


現如今的村子裡,轉彎便能看見藝術品。隋建國作品《夢石歸田》放置在村內唯一的田地上,從10月開幕時田地里還留著植物的綠色,到12月變為光禿禿的土地,這件作品就靜靜地伴隨著村子的季節變化而存在,仿佛它原先就應該在那裡。



12月14日,《上海鄉村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試行)》正式發布,引導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宜學的鄉村社區共同體。其中,首當其衝的是以睦鄰友好場景應對鄉村「空心化」問題,而藝術文創場景則是發揮鄉村特有的美學價值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為藝術家、建築師等團隊或個人參與美化鄉村的行動提供服務。


雷磊《刺蝟頭》


藝術作為「催化劑」,能為村子實際帶來什麼?這或許不是一場藝術展可以給出的答案。藝術對於村民來說,或者只是件有趣的事,有趣則是一個好的開端。因為文旅項目的開發,越來越多的人走入北溝村,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同時也為鄉村增加了活力。這種活力恰是中國無數個「空心村」所急需的。



自從有了瓦美術館後,平日裡村子裡的人也多了起來,中心廣場旁邊兩家小超市的生意也紅火了許多。工作日平均每天都有一兩百人到訪,周末則更多一些,一周觀眾可達到一千多人。這正是藝術對於村子來說,所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第一步。



03


之所以能夠達成共生狀態,關鍵在於「介入」而不是「侵入」。近些年在藝術鄉建項目中,比藝術更容易「出圈」的建築,很容易成為「網紅爆款」。早在展覽開始前,北溝村便因為建築而成為熱門旅遊地目的地。


瓦美術館形體截面


新近建成的瓦美術館建築面積660㎡,建築師劉涵曉帶領llLab.敘向建築設計花費一年時間來營建這座美術館,以將北溝村視為第三故鄉的理念,發展鄉村、活化鄉村。從這個理念出發,來自城裡的建築師就不再是外來的客人,而是以自家人的心態來看待建築與鄉村的關係。



從這些建築的名字中,不難發現與「瓦」的關係。北溝村曾經是一個生產琉璃瓦的地方,這也是瓦美術館名字的由來,以及外立面琉璃瓦貼面的原因。


項目本身基於對原址及村民生活的尊重,建築及空間材料均就地取材,參與建造的許多人是北溝村村民。建築師在牆體上開出多個可以看見風景的窗,不僅可以遠眺長城,還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村子裡的景色。


孫瑪依《塗鴉》


在村民的閒置房與生活模式上進行整合,重新轉化其功能性,恰是這一模式的關鍵所在。北旮旯涮肉鄉情驛站從鄉村大棚廚房改造成老北京涮肉和鄉村會客廳;燃氣站空地被勾勒成了三卅村落型民宿,尊重本地材料和建築語言的建造方法填充入現代生活方式,將城市與北溝鄉村生活自然融合。


「三卅」航拍視角

金氏徹平《醇金#3》


同樣由劉涵曉與團隊設計的三卅精品民宿,前後歷時4年時間,部分家具採購於米蘭設計周,全部由北溝村本地的建築隊完成,最終在2019年年底竣工開業。落成之後,「三卅」拿到了建築界的5個大獎,從建築圈「走紅」到酒店業「出圈」,酒店本身就是一件公共藝術品,在每一個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修身養性。


瓦廠酒店


原本的瓦廠酒店被重新改造,以在鄉村發展和改革的過程中更加突顯北溝村的原本特點和文化。與「三卅」低調現代的設計風格相反,瓦廠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址「琉璃瓦廠」的建築特色和瓦窯的燒制痕跡,庭院外牆的部分裝飾畫和「主席套」的琉璃瓦碎片還是「原廠製造」。


童昆鳥《答案會在空氣中打開》


瓦廠酒店入口通道是一組燒制琉璃瓦的舊址窯洞,童昆鳥為其設計了幾組互動裝置,給暗紅的磚瓦廠增加了幾分俏皮和荒誕不經。



除了環境革命,產業升級也為村子帶來新的活力,「空心村」的現象也在逐漸得到改善。「三卅」意為中文數字三十三,其中代表著闞冬希望造福村子的決心:收益的33%拿出來給當地村民,33%給企業與員工,33%回饋社會。文旅產業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年輕人回來了,村里也真正熱鬧了起來。

很多年前,每當北溝村的琉璃瓦廠生火時,厚厚的黑色煤煙便從9個煙囪中滾滾冒出,垃圾隨處可見。持續不斷的環境革命改變的不僅是環境,還有看世界的方式。


雷磊《刺蝟頭》


劉展的行為藝術結束之時,天已經黑了下來,村子裡飄起了些許的煤煙味和飯菜香。冬夜的山裡很冷,路上行人稀少,放置在員工宿舍樓頂的雷磊作品《刺蝟頭》被點亮。在並不明亮的路燈下,這件作品異常醒目,仿佛村里安了一盞巨大的新的路燈。


文字|顧博

圖片|瓦美術館官方提供、藝術栗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