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買大社區和小社區這個問題上,朋友犯了愁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2T11:13:27+00:00

上周末,我陪朋友去看盤。從中原區跑到金水北,又一路南下到管南,看了5、6個樓盤,朋友最終也沒下定決心具體買哪個。眼看著微信運動步數騰騰騰地到了2萬步,我先崩潰了:你到底想買個啥樣的房子?

上周末,我陪朋友去看盤。從中原區跑到金水北,又一路南下到管南,看了5、6個樓盤,朋友最終也沒下定決心具體買哪個。眼看著微信運動步數騰騰騰地到了2萬步,我先崩潰了:你到底想買個啥樣的房子?


朋友一臉天真地說:「我就想買個住起來舒服點的小區,離地鐵近,方便上班;有學校,以後結婚有了孩子不愁上學;有商場,周末可以逛街;以及最重要的,小區人不能太多,我最怕堵了。今天看的那幾個小區,人多嗎?」


我說:「得,合著剛才置業顧問的介紹,你是一句沒記住啊,人家介紹的時候不都說了社區占地規模和規劃了多少戶嗎?「


朋友狡辯道:「只顧關心價格了,再說1000戶、2000戶,我也沒概念啊,誰知道小區算大還是小,你這麼『專業』,你幫我分析分析唄。」


於是就有了今天的這篇文章。


1大和小,哪個好?


大家去售樓處看房時,除了價格最關心什麼問題?小區外部一般就是生活配套,比如地鐵、學校、醫院、商場,再專業一點的可能會問有沒有規劃什麼產業;小區內部一般就是容積率、綠化率、是否人車分離、地下車位比。


很少有人會專門問社區規模,即便銷售人員主動提及,很多人也都沒有特別直觀的概念。


社區規模是大是小?多大算大,多小算小?買房我們應該選擇大社區還是小社區?


這些問題看上去似乎無關緊要,好像對交房後的入住體驗影響不大,也不該成為我們評判一個樓盤值不值得買的主要因素,但事實恰恰相反。


有住在大社區的朋友抱怨:小區太大不方便,每次出門都要先走一二十分鐘,真羨慕別人出門就是大馬路的小社區。


有住在小社區的同事吐槽:千萬別買小社區,我們小區就兩棟樓,別說綠地景觀了,連個大門都沒有,周邊連個像樣點的超市都沒有。


一般來說,建築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下的社區,稱為小社區;建築面積在10萬-20萬平方米,稱為中等規模社區;建築面積在20萬-30萬平方米,稱為大社區;建築面積在50萬平方米以上,屬於超大規模社區。


單從社區的建築面積來看,似乎依舊不夠直觀。換個說法:


一個小區樓棟數在6/7棟以下,那麼基本上屬於小型社區樓棟數不超過17棟,基本屬於中型社區;再往上,不超過65棟,就是妥妥的大社區;如果超過65棟,基本屬於超大社區。


從人口來看:


小型社區人口一般在不會超過5000人,很多迷你小型社區只有1/2棟樓;


中型社區人口一般在6000-12000左右;


2萬人以上的社區就屬於大型社區,鄭州最為著名的大型小區之一——21世紀社區,目前居住人口就在23000人左右;


超大型社區人口基本在5萬以上,最高可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最典型如北京的回龍觀和天通苑,天通苑僅地鐵站就3個,公交站40多個,常住人口30萬。


目前鄭州戶數最大的小區,前五分別是經開區明湖辦事處格林社區12257戶;鄭東新區商都路辦事處普惠社區10896戶;高新區楓楊辦事處公園道社區10435戶;高新區楓楊辦事處萬豐慧城社區10185戶以及金水區豐慶路街道瀚宇社區9692戶。


如果按每戶3人來算,鄭州尚沒有超過5萬人的超大社區。


2小社區的好與「孬」


小型社區通常比較安靜,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但是物業服務和管理水平會比較一般,基本都是本土不知名的小型物業公司。


居住在小型社區,就要做好得不到物業加持服務的思想準備,甚至隨著時間推移,物業管理水平會急劇下降。交房時的帥小伙保安,不出3年,全部換成退休大爺;社區景觀得不到維護;公共區域衛生清理不及時;電梯安全隱患增加等等。


物業服務的最大動力和能力來自於哪裡?毫無疑問是大量業主繳納的物業費。一個小區,如果只有100多戶業主,物業費再貴,也很難維持較高的物業管理水平,能提供高水平服務的可能性比較低。這一點在別墅類產品的社區特別明顯,因為別墅的物業費雖然遠遠高於高層樓盤,但業主戶數還是太少。


所以,當我們選擇購買或者入住小型社區時,最好對物業不要有太高的期待。


當然也沒必要對所有的小社區說NO,由於小社區整體體量不大,開發周期較短,在期房為主的樓市環境背景下,購房者能更早地實現裝修入住的想法,而且不用考慮後期地塊開發帶來的噪音及粉塵污染問題。


同時,小型社區由於規模受限,物業形態會比較統一,基本不會出現高低配的現象,業主畫像比較接近,鄰裡間的生活氛圍比較輕鬆、和諧,因為業主少,在管理上也能更省心。


另外,一些小社區的小戶型產品,因為配套有優質學位或地鐵,反而深受投資客追捧,增值空間較大。


3大社區的贊與「踩」


和小社區相反,大社區最值得肯定的就是物業服務。


大社區的物業服務水平一般都不差,物業公司更傾向於入住大型社區,所以不要懷疑專業物業公司的眼光和運營能力,而且專業的物業公司也能為小區房子提升增值空間。


比如最近陽光城某項目物業公司換成了萬科,其實獲利最大的是小區的業主,有了萬科物業的加持,銷售也會有加成和溢價,對去化有很大幫助。


大型社區的生活配套一般不會差,有自成一城的底氣在,甚至能影響城市的規劃,比如地鐵規劃、產業落位,更別說商業、學校、醫療、公園等優質生活配套,居住的舒適度更有保障。


但是大型社區往往伴隨入住人員的複雜、管理難度加大等問題。比如前面提到的21世紀社區,從西門(花園路)走到東門(中州大道),得20分鐘。因為小區人、車太多,外面的計程車不願意進小區,所以前兩年,社區的電瓶車生意極好,一次1塊,一車坐滿20人發車,指哪停哪。小區停車難,許多業主只能把車暫時停在路邊,時刻警惕交警來貼罰單。


大型社區就像一個小社會,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物業管理水平再高也難免出現紕漏,要做好隨時面對雞毛蒜皮等瑣事的準備。


人多,資源不夠分,健身房、運動場、圖書館等配套設施雖然有,但總是爆滿;人雜,住著不舒服,今天對門搬家,明天樓上重新裝修,沒有鄰裡間「相親相愛」的生活氛圍。


另外,由於建設周期長,賣房時宣傳的地鐵房,其實只有一期離地鐵較近,你買的8期,出門到地鐵要走25分鐘。社區房源過多,因此房價波動會比較大,比如多房源在售時會增大議價空間,在大市上漲時大型社區房價反而下跌,升值空間受限。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該咋買?我個人認為,比較適合居住的社區,它的套數在1000戶左右。這種社區的好處是:


第一,能夠獲得較好的物業服務;


第二,人群可控,社區的一些重要節點都能維護,比如綠化景觀維護、外立面清洗、公共配套更新等。


如果近期大家有買房需求,除了價格和配套,請記得額外關注下社區規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