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不僅僅是經濟因素,背後的文化因素不可忽視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6T12:26:03+00:00

蘇聯解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個更為直接的原因就是蘇聯意識形態防線徹底崩潰,失去了黨員和老百姓的信仰。


1226日,是蘇聯正式解體30周年紀念日。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日子。



蘇聯解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個更為直接的原因就是蘇聯意識形態防線徹底崩潰,失去了黨員和老百姓的信仰。儘管當時蘇聯的軍事力量、工業基礎、科技基礎、基礎設施、教育基礎在當時的世界依然屬於一流水平,但這些都挽救不了蘇聯解體的命運。這一教訓提醒我們:國家存亡,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是人心向背和黨員幹部的信仰。因此,如何提升對中國文化和中國道路的自信和認同,提高國家意識形態的吸引力,確保國家文化安全任重而道遠。



當今世界,不同意識形態的國際較量無所不在,決定的力量取決於自身定力的強大。其實,美國對前蘇聯的文化滲透是無所不用其極,對前蘇共意識形態和老百姓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比如,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著的《日瓦格醫生》獲諾貝爾文學獎,就是美國中情局操控的。但這些都是導致蘇聯解體的外因,並不是最決定性的因素。真正導致蘇共倒台的最根本原因還在於蘇共自身成為特殊利益集團,放棄了立黨立國的信仰,與人民群眾漸行漸遠,最後被老百姓無情拋棄,在一片靜悄悄中降下國旗。追根溯源,蘇共利益集團早在二戰前就已經形成了。



19356月,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夫婦接受高爾基邀請,期間寫的《莫斯科日記》就曾描繪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官僚主義作風等現象。他考慮到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當時的聲譽,不致成為希特勒入侵蘇聯的藉口,囑託後人日記塵封50年後發表。有人總結過,前蘇聯的特權階層是比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特權階層都要腐敗和黑暗。研究前蘇聯問題的美國專家所言:蘇共是唯一在自己葬禮上致富的政黨。從某種意義上說,二十世紀最大的政治事件是蘇聯解體和中國崛起。



文化的競爭集中體現為國民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力、凝聚力、吸引力。而認同力、吸引力源自於一種信仰的力量。毛澤東同志指出的「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我黨之所以戰勝國民黨就在於我們是有文化的軍隊,是有信仰的軍隊。


鄧小平說:「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不能成功,中國現在還是四分五裂,沒有獨立,也沒有統一。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信仰作為是文化軟實力最為核心的指標之一,它不僅為強國發展助力,讓社會凝聚成一個能集體行動的共同體;更為強國發展鑄魂,賦予人們行為以意義、提供精神支持乃至合法性證明。馬克思主義主張相信科學,相信真理。這實際上也就是信仰人自己,相信人靠自己能夠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人靠實踐能夠把握命運,把握一切。中國革命的成功、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這種信仰的產物。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但文化式微、道德滑坡、價值紊亂的情形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特別是有的黨員幹部和文化名人並沒有起好示範作用,業已經成為阻礙文化強國的短板,成為檢視成為國人素質的標尺。而「老人誰跌倒誰去扶」的問題一度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也呼喚社會正確的思想道德回歸。各種社會亂象的行為背後,是深層的國民理想、信仰、信念問題。這一問題不解決,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挑戰面前,建設文化強國的任務是沒有根基的。一個國家若只是經濟強國、軍事強國而非思想信仰強大,也談不上是一個真正的強國。因為沒有精神與信仰的厚度,也難有物質財富的高度。



蘇聯解體就是一面鏡子,其教訓如同教科書一樣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作為執政黨要以建黨百年為新的契機,馳而不息加強自身建設,重視理想信念武裝,堅持初心使命,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真正以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以共同富裕的目標行動,堅定和增強國人的信念和自信,才能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攻堅克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王兆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