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陝西歷史古蹟和社會民生考察|許崇灝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7T15:33:17+00:00

1932年作者數十人率團來陝西考察,距離上一次來陝,已經過去了15年,陝西的社會經濟面貌卻大不如前。

編者按

許崇灝,辛亥革命元老,孫中山先生的重要軍事幕僚。1932年作者數十人率團來陝西考察(本文是其日記),距離上一次(1917年)來陝,已經過去了15年,陝西的社會經濟面貌卻大不如前。

此時的陝西因連年旱災,水利不修等原因,導致農業歉收;工業僅漆器等比較有名,但也囿於交通阻梗,難以遠銷。陝西經濟蕭條 ,民生凋敝。「九一八」事變後,山河破碎,日記中無時不透露著對民生的關注和對民族復興的殷殷期盼。

公務之餘,作者遊歷函谷關、潼關、碑林、臥龍寺、八仙庵、小雁塔、青龍寺、周陵等名勝古蹟途中,不僅概述了各古蹟的由來及現狀,更加注重陝西農業、工業、水利等經濟民生的現狀,及如何進發展!

19日星期二(四月)

黎明到陝州,因路基新成,須換較輕之機車行駛。上午8時始開車,沿黃河行,經靈寶到函谷關。沿途所經各地久經旱災兵禍,人煙稀少,田野荒蕪,大不如民國六年(1917)時之情況,為政者若不從速共謀建設及生產方法,以補救之,豫西一帶,將無遺類矣。11時抵函谷關,下車登關遊覽。關口對聯「未許田橫輕策馬,願逢老子再騎牛」依然如舊,惟函谷關三字之石碑,已半埋黃土矣。

11時30分,車赴西行,下午2時到潼關東約二里之處,車即停止,因由此以上之路基,尚未完工故也。潼關警備司令武士敏,縣知事羅傳甲上車來迎,在警備司令部休息。下午4時復西行,經華陰、華縣、渭南、赤水,8時至臨潼,宿於驪山下之華清宮,浴於華清池。

途中口占

驛路如平砥,輕車快如風。

太華排道左,迎我入關中。

20日星期三

馮欽哉、南汝箕、南漢宸等迎,同車入西安。經灞橋、滻橋至長安城,宿於訓政樓。此樓建於舊省署之西偏,音聲小憩之東南側為於民國六年時,公餘宴息之所,音聲樹及余手植魏國公殘碑,依然如昨,可慰也。下午2時,往訪王卓亭、宋伯魯、路禾父、宋菊塢、許壁臣、羅慶雲等諸位舊友。

21日星期四

寄家信及南京信數封,夜赴楊虎城、馮欽哉之宴。席設新城俱樂部——馮玉祥在陝西時就唐宮舊址,建築房宇,號為新城,為其遊樂之處也。

22日星期五

上午往返西安的各行政長官;下午前往遊覽臥龍寺及碑林。碑林中所有歷代古碑石刻,共172種,斷石殘碣皆足為考古之資本也。民國六年時,余曾購唐宋各碑拓本全份,此次重遊,只購民十一年新出土之年《顏勤禮碑》一張耳。夜赴康寄遙宴及同鄉方雲石、黃伯貞宴。

23日星期六

上午與張溥全、戴季陶邵力子、焦易堂、康寄遙諸公,及馬鶴天、盧毓駿同志,往草灘鎮察看墾荒情況。草灘在西安北約20里的渭水之南,面積約5萬餘畝,灘之北部水,野草甚豐,堪作稻田。南部多鹼,稍加整理可以造林及種棉花,如辦理得當,數年之後,其力當不菲也。下午與陳伯稼、盧於正往骨董肆,擬購秦漢瓦當,閱越數家而不可得,遂反。

下午8時往訪路禾父,談及草灘開荒情形,彼謂土人對於有鹽鹼之荒地先種苦草及冬草,草葉黃落腐化後與鹼質混合,可成肥料云云。苦草之形狀如何,代考。

24日星期日

早,至小雁塔,塔在南門外五里薦福寺中,比之慈恩寺之塔較小,故名。大雁塔為唐代建築,玄奘法師藏經處;小雁塔則是唐代宮人捐建者也。其中碑跡甚多,因天涼衣薄,急得回去添衣,未克(能夠)細閱。

復轉東,至八仙庵,庵中原有牡丹數百叢,魏紫桃黃,艷麗奪目,春日花時,城中侍女咸來遊覽,人多如鯽。余於民國六年時與劉壁如、盧滇生曾在此觀賞,中有牡丹一株,高於人齊,花開數百朵,異常燦爛,今則不得而見矣。

撫今追昔,能不慨然乎?復出東關,折南行至祭台村訪青龍寺。寺為唐惠果阿闍黎宣密教之道場,唐建中時暹羅國僧慧日來此留學,貞觀廿一年(647)六月僧空海亦留此受密教,日本之文化,即根源於此,寺久傾廢,吾國人士亦不加注意,遂至堙沒!

及民國十三四年,日本密乘沙門和田辦瑞、加地哲定二人先後蒞臨此,題字於壁,指此即為青龍寺故址。廿年秋朱子橋來陝西放賑,訪得其處,捐資修復,規模雖小,而功德則大矣。

游青龍寺

同訪青龍寺,來參惠果師。

澹雲迷雁塔,宿雨漲龍池。

掃葉尋殘碣,揮塵讀古碑。

門前唐石馬,未改舊時姿。

復入城,轉西北,訪廣仁寺。寺於民國十五年(1926)毀於兵火,山門前殿宇多傾塌,惟佛像及藏經絲毫無損。我佛有靈,而呵護之乎?佛像三尊均銅質,極其莊嚴,聞系西藏而來者雲。正午12時返寓。下午5時,赴劉豐甫、林應智、鄭承武之宴。

25日星期一

上午,移於臥龍寺。下午,焦易堂約飲於八仙庵。臥龍寺原名福蔭寺漢明帝時所建,唐吳道子繪觀音像,刻於石,遂更名為觀音像院,宋太祖時賜名臥龍寺,至今仍之。

27日星期三

戴季陶先生囑咐余書對聯一對,刻木懸掛於臥龍寺東園北房之廊柱,余遵命勉擬一聯,文曰:「天下皆成安樂土,人間同享太平春。」此聯語意為餘生平之所望,亦為余對佛佛所發之願心也。若我國四萬萬人民能大多數發此願心,則國土自然能成安樂土,而人人同享太平春矣。下午,同戴、焦兩先生前往拜訪楊虎城。

29日星期五

戴、焦兩公約我一同謁周陵。上午9時乘汽車出西門行約30里,過灃橋渡灃水行7里,經咸陽古渡,文王造梁為舟處。轉東行約10餘里,至周陵共約60里。

民國六年時,曾蒞此一游,陵園原有千餘年之古松柏百餘株,及鐘鼓二亭,今日松柏無存,亭亦圮塌,殿宇多所殘缺。尋之守陵者,謂鎮嵩軍曾駐於此,松柏被兵罰盡,殿宇亦被兵搗毀云云。聞之不覺慨然久之。

文王陵墓距殿後10餘丈,墓前樹立一碑,文曰:「周文王之陵」,為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重立,高及丈。後復有一碑,為嘉定年間所立,字跡模糊,何人所書已不可辨矣。陵墓上生蓍草,衍易者,恆名取於此。至今鄉人仍采藏之,以贈謁陵者。

陵墓四周新生椿樹無數,高才及尺。詢之鄉人,謂系天然生長,並非播種者。察看四方,亦無此樹,其種子又從何而來乎?可謂奇矣!豈文王將復生於中國,拯救無民族乎?此固為余之所望也!

武王陵墓在文王陵後,成、康王陵墓則在東西並峙於文陵之前約一里許;周公及太公之墓則在文陵東北約四五里之處也。

文陵奉祀官,為姬君立法,由焦先生介會見謂系文王某世之孫也。姬君出其家譜請觀,擬重修,因貧未果。戴先生允為捐助,並擬代請通志局編撰宋伯魯諸公,重行編輯,俾成巨冊,以垂永久,而廣流傳雲。

在周陵瞻仰久之,拾得完瓦兩塊,攜歸以作紀念。復乘車行約20里,訪武三思(武則天侄子,曾權傾朝野,飛揚跋扈墓。墓地所占之範圍極廣,方約二三里,四面立有石刻麒麟、獅、虎等獸之形象。墓前翁仲十餘對,東西並立,高大約丈余,工極精細。此墓規模宏大,即古帝王之陵,亦無有過之者。武氏當時之權重一時,於此可見矣。

下午2時,驅車由原路歸,留心觀察沿途之村莊,大都人煙稀少,房宇傾圮,遠不如民國六年時之情況。甚矣哉,天災人禍之為虐也!

車行約一小時,至咸陽城,就餐於春風得意樓,餐畢,仍渡渭水而歸,其時已夕陽西下矣。

5月1日星期日

至通志局訪老友吳廷錫(敬之)、武樹善(念堂)……諸公。下午赴宋芝田、王卓亭之宴,席間談及保管周陵及編輯《周陵志事》。

歸時順道至開通巷訪俞嗣如,詢問陝西工業出品。據云陝西工業以絨織布物及漆器為最著名,惟因交通不便,以致推銷不廣,故制者亦少,肆中間或有出售者,然所價頗具,非富貴之家,無敢過問者也。言時,出絨毯兩張展閱,花樣色彩均極古雅,工亦精美,苟能設法廣銷國外,亦可以救濟社會一部分之窮困也。

俞君信仰佛教,客廳東偏設有佛堂,供奉佛像多尊,中有隋唐造像,尤以石像及木像各一尊為最古,聞系漢唐時代所造雲。

晚,寶經堂碑帖店主人夏子辛,送乾隆年間所拓之聖教序碑拓一張求售,拓工及字數遠勝於近世之拓本,余以國幣5元購之。

5月2日星期一

讀《兵經備考》一卷,購董其昌書《阿彌陀佛經》一冊,及董帖拓本一張。聞渭北農人,因久不雨,荒象已現,聚眾能耕,向各該縣政府要求免稅,將農具繳於縣政府,以示決心,誓不種田,如此者有13縣之多,聞之不勝慨嘆。苦矣吾民,是誰之過!

3日星期二

昨夜微雨,今日天氣稍涼。上午,參觀明代建築之大鐘樓,形勢宏偉,及北平舊時宮殿亦所不及。古人之魄力偉大,於此可見也。是日購得隋唐所造銅質佛像數尊。正午,張浦泉、戴季陶約同壽天章、盧於正二君及余,在曲江春小酌。下午省委冠聖扶來談。

4日星期三

昨夜大雨,今晨未止,田疇經此潤澤,黍麥可望收成,農民之心,稍可慰矣。

盧於正約往鈞兒嘴,視察水道工程,因雨未果。鈞兒嘴屬於涇陽縣,為涇渭二水的合流點。是處有山,在山下開一隧道,引水入白渠及鄭國渠,及可以灌溉渭北數縣之田地數百萬頃。現由省政府華洋賑濟會合籌百餘萬,協同以工代賑,現已動工開鑿,水道若成,則西安一帶可無乾旱之虞矣。陝西連年旱魃為災,農民飽受苦痛,此項工程,亦為不可或緩者也。

開鑿仲山以引涇水之計劃,古時亦有之,志書載之甚詳。閱《潼關新志》一部。

5日星期四

上午,參加陝西省黨部五五紀念革命政府成立紀念、還都勝利紀念等)典禮。下午,閱《陝西通志》之水利篇。

6日星期五

康寄遙先生約赴東關寂園小酌。寂園為康君之太夫人劉氏陵園,園中滿植果木,雜以花草,中建一樓,登樓遠眺,終南山、雁塔羅列目前,風景甚佳。樓中供養西方三聖像及康太夫人像。樓前石塔及其墓也。康太夫人皈依佛法,故其特作塔形,碑記即刻於塔上,其文曰:「三皈優婆夷康母劉太夫人之墓」云云。

盧毓駿將於明天與張溥泉兄同返南京,臨別索詩,因其歸心甚切,欲行者屢矣,均為雨阻,故戲題一絕以調之。

灞橋柳色綠如煙,握手河梁亦黯然。

安得再添連夜雨,留君談笑到明年。

公武《新亞細亞》1932年

本文由「瀚海淘沙」獨家整理

整理不易,點個讚唄

相關精選:

民生多艱:1947年從西安到蘭州的所見所思|裴文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