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展鵬程 醫工融合拓新途--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召開2021科技創新大會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7T00:43:31+00:00

12月25日,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以「科技創新,醫工融合」主題召開科技創新大會,從科研管理、戰略規劃、研究新範式、創新技術、醫工結合等多個角度,展開一場醫學前沿學術研討。

科技創新大會

12月25日,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以「科技創新,醫工融合」主題召開科技創新大會,從科研管理、戰略規劃、研究新範式、創新技術、醫工結合等多個角度,展開一場醫學前沿學術研討。清華大學副校長曾嶸,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潘蘇彥,清華大學科研院、技術轉移研究院、醫學院、一附院等單位領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科研管理專家,以及醫院院長董家鴻院士、黨委書記周月紅等領導班子成員、各科室負責人等共同參會。會議由副院長張萍主持。

董家鴻致辭

董家鴻在開幕詞中指出,清華長庚醫院要秉承臨床問題驅動型研究模式和健康產品導向型研發模式,依託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智慧醫療研究院和「智慧健聯體關鍵技術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藉助清華大學理工學科和基礎醫學多學科交叉融合優勢,縱深突破創新發展,堅定不移地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曾嶸線上致辭

曾嶸副校長在線上致辭中指出,清華大學始終以培養傑出人才為辦學根本,科學研究是大學知識創新重要活動,也是培養優秀創新人才的必要環節。學校非常重視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研究解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人民生命健康是國家科技創新的四個面向之一,醫學領域的科技創新在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而獨特的作用。作為學校附屬醫院,曾嶸肯定了清華長庚醫院在致力於構建卓越健康醫療體系和尖端健康科技創新體系方面取得的成績,期待醫院在醫學科技創新方面做出更大貢獻。

潘蘇彥致辭

潘蘇彥指出,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給北京市的四個定位之一,近期市委全會上,蔡奇書記指出,北京要「落五子」,第一子就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高質量發展推進過程中,醫藥健康和人工智慧是北京重點要發展的十個高精尖結構當中的兩個重要方向。清華長庚醫院在聚焦醫工結合新方向,以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為契機,積極探索首都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上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希望醫院繼續促進科技創新在醫療領域的發展,切實把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中關於「十個堅持」的寶貴經驗貫徹運用到新時代舉辦市屬醫院職責,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健康而不懈努力。

周月紅致辭

周月紅在講話致辭中指出,醫院經過7年的艱苦奮鬥,努力開拓進取,完成了第一個歷史階段,即建構綜合性的醫療服務體系、進入全國綜合三級醫院前百強的目標任務。面向「十四五」規劃,醫院要以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為主線,全面建設教學研究型醫院;針對科研工作,要圍繞著推動醫工交叉中心,健全科技評價和激勵機制,建設專兼職研究隊伍,探索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全面構建醫院的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進入學術研討環節,與會專家從「科技創新重大戰略和方向」、「高效科研管理助力科技創新發展」兩個維度進行主題分享。

李水清進行主題分享

清華大學科研院副院長李水清圍繞「強化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表演講,指出醫院的發展要緊抓重點工作,包括:優化科研布局、強化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科研基地的建設、產學研深度融合、開放合作等,繼續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

王燕進行報主題分享

清華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院長王燕向大會分享了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實踐與探索經驗。她指出成果轉化不僅僅是一個工作層面的問題,還應緊緊地圍繞著國家的「四個面向」,把成果真正地寫在祖國大地上。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變量主要包括:一流的科學家、學科、經費投入以及創新資源等因素,為北清華長庚醫院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供新思路。

黃天蔭進行線上主題分享

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黃天蔭圍繞「如何能從醫療演變到學術醫療」,即從傳統醫學院的培養模式,過渡到學術型醫師的培養,最後成為學術型醫療中心進行主旨演講分享,為推動清華臨床醫學快速發展以及附屬醫院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理念和動能。

董家鴻進行主題分享

董家鴻圍繞「臨床驅動的基礎與轉化科學研究範式」進行主題報告。他指出,未來中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健康科技的發展,主要應以問題為導向,形成臨床驅動的範式(CDR),即臨床醫生不能滿足於用現有的知識去照顧好患者,更應該去創造知識、創新技術,應以研究解決現實健康醫療實踐中的難題和痛點,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對患者照護質量。同時,他表示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之間仍存在鴻溝,要突破鴻溝必須要以隊伍建設、平台建設和制度建設為抓手,推動以臨床問題為驅動的科學研究,開創清華醫學頂天立地、惠民的新格局。

王崢進行主題分享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科技部部長王崢介紹了華西醫院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經驗。他從華西醫院的發展歷史、發展現狀、醫院的創新與成果轉化「六大方略」體系,包括:方向、團隊、平台、項目、機制、成果等方面分享了工作成果,為提升我院的科研管理能力、運營能力、拓展能力提供了寶貴的、值得借鑑的豐富經驗。

黃翊東進行主題分享

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黃翊東圍繞「可用於醫療領域的新型傳感技術」,分享了5個有可能在未來應用於醫療領域的新型傳感技術,包括:光譜實時成像、太赫茲成像、光子彩超、超高速流式細胞成像分析儀和人體胸腔液氣含量多物理場實時監測。她表示,人類社會逐漸成為智能化社會,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傳感器,通過傳感器獲取信息,從而促進智能化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張萍進行主題分享

張萍系統介紹清華長庚醫院科技創新管理體系以及近一年來的工作進展,包括組織體系及制度保障;積極組織科研項目和人才項目申報;開展校內合作,推進醫工結合研發;跟蹤科研成果產出,助力成果轉化應用;出台多項科技創新舉措;推進學科發展,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各項舉措推動醫院科研工作高質量發展成效初顯,今年獲批「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項目,北京市衛健委「研究型病房」建設單位及「智慧健聯體關鍵技術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等。

(從左至右)蔡軍、張學工、吳及、段斯斯、楊世忠進行主題分享

在下午的學術交流論壇上,阜外醫院院長助理蔡軍,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張學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吳及,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段斯斯,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肝膽胰外科楊世忠五位專家結合各自專長的領域,對臨床問題驅動的研究、醫工交叉創新各抒己見。同時,大會設置學術交流沙龍環節,分別圍繞智能影像診斷、人工器官和機器人、智能可穿戴式設備、器官損傷與修復和大數據主題,開展學術研討。討論沙龍氣氛熱烈,醫工雙方專家均表示獲益良多。

分會場討論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會上,醫院對2020年度取得突出成績的科技創新團隊、優秀科技工作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組織獎進行了頒獎。

新聞連結: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獎(2020年度):一等獎獲得者:肝膽胰外科團隊;二等獎獲得者:心臟內科團隊、神經外科團隊;三等獎獲得者:骨科團隊、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團隊、婦產科團隊;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優秀科技工作者獎獲得者(2020年度):董家鴻、武劍、蔡諝、張萍、廖秦平、牟向東、魏來、郭軍、盧倩、張歡;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組織獎獲得者(2020年度):心臟內科團隊、內分泌與代謝科團隊、泌尿外科團隊、皮膚科團隊、放射診斷科團隊、婦產科團隊、神經外科團隊、康復醫學科團隊、血液腫瘤科團隊。

文章 科研部 楊超

排版 宣傳中心 於悅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