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2021舞台觀察:百度AI的「小」與「大」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7T20:29:38+00:00

昨日舞台,百度AI兼具「大」與「小」兩重視野,前者當然是豐富的場景、生態力,後者則是微觀的技術、平台乃至數位化的基礎設施服務能力。

王如晨/文

你知道,百度2016年確立過面向未來的AI戰略。李彥宏甚至將它定義為「網際網路下一幕」。這種視野中AI,是一個完整的生態概念。


過去5年多,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向數位化、智能化的範式轉型,AI似乎變成數智化的一種底層要素,或核心能力。


昨日舞台,百度AI兼具「大」與「小」兩重視野,前者當然是豐富的場景、生態力,後者則是微觀的技術、平台乃至數位化的基礎設施服務能力。


大小範疇的轉換里,有百度幾年來的波折、沉澱及超越。而此刻,也有這家公司的生態智慧。


生態維度的「大」,很容易感知。


昨日發布會主題即為大:AI開發者大會。當然有多個層次。


比如,這是業界首次基於元宇宙平台的生態大會。李彥宏、王海峰演講,當然還有沈抖等人主持的場景,新穎的形式讓人意識到,「希壤「不止於炫目的入口與舞台,真正的能力其實在底層。能感受到很多可以擴展、閉環的空間。它的場景力會逐步釋放。即便昨日,老實說,已讓人捕捉到遊戲、娛樂、商務、教育、交通、商業等諸多場景的潛力。這重「大」,很多人還只從娛樂層體驗。但序幕正在拉開。


還有重大場景的落地。李彥宏昨日主講了智能交通和航天兩大場景,氣象非凡。它們屬於航母型場景,幾乎容納整個行業所有技術與商業要素,連接著無數的細分應用。


選這倆場景講述,應該是百度有意發出的威懾。話外音就是,如果都能滲透,居高聲自遠啦。比其他數位化案例更具說服力。面向當局、數字政務、本地重大行業,恐怕也有超級GR效果。今年年中以來,百度確實明顯強化著這重意味。


所以,昨天李彥宏強調的兩個細節,就有顯著的傳播效果。


一是智能交通將使5年內中國一線城市不需要限購、限行,10年內基本解決擁堵問題;二是AI感知和控制兩大能力,將會助力航天事業廣泛應用,無人駕駛汽車有望開上月球。


你知道百度目前是國內智能交通領域底層能力最完整(兼具車、路、行)、測試與場景落地最快的公司。這裡不做展開。不過,只看蘿蔔快跑與集度未來幾年動向,就能感受到百度的野心:前者2025年覆蓋65城,2030年覆蓋100城;後者首款汽車機器人明年亮相,後年量產。


不止這些,產業級深度學習平台飛槳已凝聚406萬開發者,服務超15.7萬家企事業單位,覆蓋數十行業,創建47.6萬個模型;預訓練大模型品牌「文心」也已通過飛槳快速滲透工業、能源、金融、通信、媒體、教育等各行各業。


2016年,李彥宏曾強調,百度AI未來會服務3600行。昨日他再度表示,未來10年是AI黃金10年,AI將成為改變世界的有力工具,千行百業被重構,人們的生存空間將大大拓展,技術的價值將被充分開發。


」一個全新的人工智慧社會即將到來,對此,我一直抱有堅定的信心。」他說。


顯然百度AI生態「大」的維度沒有動搖。


但其實我們更關注「小」。


因為這裡面才更能體現它的生存智慧與發展節奏。


怎麼捕捉它的「小」?


就昨日舞台說,你應注意李彥宏、王海峰的演講中的一個詞,也即「AI工具箱」。


這有什麼呢?那是因為,「工具」與「工具箱」對外有意傳遞了百度AI的核心立場:不是無邊界,不是顛覆與革命,不是行業「救星」,同時弱化了賦能、使能的表述。


過往幾年,AI被許多巨頭描述得相當嚇人,人類社會因此而「失控」的討論多多。李彥宏曾多次強調那是杞人憂天。百度AI的立場要理性的多。


昨日現場,我在朋友圈隨手寫了幾句:「李彥宏今天用4個標準動作完成了演講:向前交叉手、兩臂下垂、背手、插兜。基本是目前百度AI與數位化發展的4種模式,也是四大層面的能力。」


其實就是借他肢體動作表達一下百度數智化生態建設的路徑選擇。比如向前交叉手,像是獨立完整閉環;插兜,局部閉環;兩臂下垂,諸多開放的行業生態;背手,更近自組織。


它們當然對應著工具箱內不同工具、能力組合的輸出。


「工具」與「工具箱」是將自己強大的能力往小里說。就像巨大的動物,當我們在它前面加個「小」、「微」,可以過濾一種肌肉感,顯得更親和,更利於產業合作與落地。


類似百度「工具說」的表達很多。前年騰訊喊出過「助手」說,阿里同期也有類似的強調。


這種表達有利於消除網際網路與數字經濟的鴻溝與各自的傷痕。相比過去的「網際網路+」與「+網際網路」、還有傳統陣營與數字陣營多起PK話題,今日表達顯得更具融合視野。


同時,特定周期,「工具箱」也是適應特定氛圍的話術。


但不要覺得百度AI工具箱只是臨時的修辭。事實上,它是李彥宏6年前就定義的立場。2015年5月底,百度聯盟峰會上,他首次提出「三不政策」,即堅決做「工具」,不謀求控股;不劃分陣營;不貼標籤。這立場顯然吻合今日的表達。


它說明,儘管百度經歷諸多波折與變化,但有它穩定、不變的部分。這是一個組織核心的競爭力之一。


當然,「小」並不等於弱。其實,它更多體現在:


1、專注、聚焦;

2、底層架構;

3、完整性。


2014-2015年,李彥宏談AI,更多強調百度三大能力要素,即語音、視覺、算法三重。其實是簡約的說法。他沒有解釋算法背後的兩重顯著能力,就是基於搜索沉澱的強大的自然語言、知識圖譜。


當然那時百度大腦還沒有今日的沉澱。而今天,它不僅生成了「AI工具箱」,更為社會和產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技術「大底座」。


李彥宏、王海峰強調了截至目前百度的AI技術積累和產業實踐。


這裡只是簡單引述幾句。比如百度大腦日調用量破萬億次。其中飛槳深度學習平台、崑崙晶片,以及語音、視覺、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等核心AI技術和平台,已經成為助力各行各業的新型基礎設施。


就能力儲備說,百度AI工具箱一點不「小」。僅以飛槳說,它下接晶片,上承應用,其實是一種數位化、智能化時代的「作業系統」。


幾年來,百度被視為全球頂級的AI公司,專利排名列第一陣營。在底層架構上,它與阿里、華為們一樣,都是基礎層與中台儲備較深、輕重武器很多的一類。儘管在商業觸達與直接閉環上有短板,但這也讓它更聚焦,生態拓展時,立場也更從容。


過去多年,儘管百度波折多多,長期以來的技術立身與技術品牌形象,一直相當顯著。今年以來,它亦多次公布前沿技術進展,涉及核心底層硬體平台。


當「元宇宙」概念興起,雖然未來業界藍圖不定,但百度是業內極少數給出一種初步解決方案與平台服務(希壤)的公司之一。這與它的AI沉澱密不可分。



此刻,它更近AI生態擴張前夜。昨日,王海峰主持發布了百度智能雲數字人平台「曦靈」,強調基於百度大腦、飛槳等平台為機構和創造者提供技術支持,越來越具有落地的氣質。這很有可能會是它2022年的關鍵動向之一。


百度AI的「小」與「大」,不止表述這麼簡單,它藏著一個公司的辯證與生存智慧。


一重辯證在於,「大」、「小」範疇中,確實有百度的生態吃力處。


剛才提到,在移動網際網路周期,直接觸及服務、建立閉環上,百度有短板。這使得它雖然具有很多服務入口,但移動生態平台建構經歷的挑戰比其他巨頭多。


而這個周期,人口紅利、流量紅利又出現弱化,加上增長與資本市場挑戰,百度確實一度相當被動。即便今天也無法真正完全迴避。


「大」的場景與「小」的思維,傳遞了百度聚焦核心技術、敢於挑戰更大社會問題的氣質。這是百度多年來一直未失的品牌形象。


多年來,百度被視為最像矽谷企業的中國科技公司。一重是它的組織與創新文化,另一重就是與它這種「大」、「小」的思維有關。只是,這種思維在海外更容易獲得包容。比如很多公司一起步就敢於立下一個巨大的Flag,外界可能覺得太遠,但它倒逼出的技術創新成效也非常可觀。這也是技術立身的公司的生存辯證。


吃力處,恰恰也是百度AI率先在上述兩大場景發力的邏輯。而背後的「小」,則是聚焦後的突破力。這其實是一條較難的發展路徑。


另一重辯證,也是生存智慧與發展節奏。


今日強化「工具箱」,強化「小」的邊界立場,反而會讓百度有利於拓展更多場景,從所謂360行走向3600行,重構更多的行業。


「小」是一種「以退為進」。「大」與「小」里,有它的發展節奏。


當然,沒有誰生活在真空裡。百度誕生後的賽道、立場,以及最新的沉澱與選擇,也決定了它最近幾年的增長動能轉換上,比其他巨頭要被動。


最近三個財年,百度營收增長有限,股價慘澹。2021年以來,市值更是遭遇大幅蒸發60%以上。


當然,這不是百度一家而是集體的壓力。但必須得說,百度2016年確立的AI戰略,至今經歷了內部複雜的組織與模式改造、行業人口與流量紅利走弱、複雜監管、新冠疫情等諸多重大挑戰,它的動能轉換比,因涉及整個行業數位化或行業網際網路的滲透,許多場景需要全新的基礎設施與全鏈路能力構建,許多非它能左右,故而相對更為吃力。


截至上季,百度的收入結構中,非在線營銷單元尤其AI商業化開始釋放成效。不過,中短期仍很難真正走出在線營銷決定營收與利潤雙線的局面。


但它誕生以來的定位,沒有退縮的理由。而產業變遷、大國指引、行業監管以及疫情的演進,使得它還必須加速探索落地的機會。時間於它更緊迫。


從這點看它最近遊戲、直播、教育等業務體系的裁員、整合,再結合半年來2B基座與關鍵場景的落地,當然還有此次AI開發者大會的信息,就更能體會它的整體策略。


這畢竟已是2021Q4尾巴了。儘管此刻的各種成本與策略動作未必能優化季報、年報,但成效應該能釋放在2022財年Q1/Q2。這種動作里,其實也有百度「大」與「小」的思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