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壇之痛天才英年早逝,除了黃家駒和張雨生,他的離世也讓人扼腕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9T11:18:07+00:00

台灣樂壇是無可爭議的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興衰起伏,一舉一動都決定著流行音樂的命運和未來發展。除了歌迷耳熟能詳、崇敬景仰,成就足以篆入史冊令人頂禮膜拜的樂壇傳奇巨星如羅大佑、李宗盛、周杰倫、齊秦、王傑等人之外,還有一位頂級音樂人的才華和成就也不能忽視、不能抹滅,他的名字叫馬兆駿。

台灣樂壇是無可爭議的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興衰起伏,一舉一動都決定著流行音樂的命運和未來發展。巔峰時期繁榮昌盛,湧現出眾多才華橫溢特點鮮明的歌手、音樂人。

除了歌迷耳熟能詳、崇敬景仰,成就足以篆入史冊令人頂禮膜拜的樂壇傳奇巨星如羅大佑、李宗盛、周杰倫、齊秦、王傑等人之外,還有一位頂級音樂人的才華和成就也不能忽視、不能抹滅,他的名字叫馬兆駿。

一.

馬兆駿成長於台灣一個普通家庭,在周遭環境薰陶下激發了對音樂的熱愛,也很小就展現了超凡脫俗的音樂天賦。不只是他,他的弟弟馬兆驊,妹妹馬毓芳在其的影響下,也成為台灣樂壇優秀的音樂人,一家可謂是妥妥的充滿音樂細胞為音樂而生的音樂世家。

才華橫溢、躊躇滿志的馬兆駿於台灣民歌時期出道,18歲時與此後興趣相投、配合默契的已故音樂人洪光達鼎力合作發表第一首歌曲《微風往事》一鳴驚人,獲得了外界廣泛的關注。隨後便在撐起了台灣樂壇半壁江山,湧現了眾多對華語流行音樂貢獻卓越,影響力巨大的著名音樂人、歌手,以人文精神濃郁著稱的滾石唱片力邀下加盟,成為旗下最年輕的歌手、製作人,可以年少成名、才氣縱橫。在台灣流行蓬勃發展,他的才華和努力兼備以及伯樂提攜的多種因素作用下,歌壇發展相對來說比較順利,成績不俗、意氣風發。

馬兆駿擅長清新詩意浪漫的民歌,對纏綿悱惻的情歌創作同樣遊刃有餘,水準不俗。

他的《那年我們十九歲》、《我要的不多》、《木棉道》、《微風往事》、《散場電影》、《會有那麼一天》、《七月涼山》、《告別夕陽》、《風中的早晨》等歌曲都是台灣樂壇掀起轟轟烈烈,風靡全球華人地區的民歌風潮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不只是具備民歌的所有特質,還透露著濃濃的溫情和淡淡的憂傷,像一股春風撫慰人心,細細聆聽之後可以平復心情,也可以激發無限的感動。

張信哲的不朽情歌《寬容》,後來被毛寧、楊鈺瑩這對內地歌壇金童玉女翻唱而在內地大紅大紫的《心雨》以及《愛就多深就有多遠》、《愛像什麼》等優美動聽,表達出真摯情意的歌曲,展現出馬兆駿對不同風格歌曲的駕馭能力,也將其作為優秀音樂人心思細膩,擅於挖掘和刻劃普羅大眾生活情感狀態的能力表達得淋漓盡致。

馬兆駿的歌曲不僅具有流行性,還有讓人反覆咀嚼品味,產生無限感悟的深刻內涵,有著經典歌曲耐人尋味的屬性。

《那年我們十九歲》絕對是被時代埋沒的有著濃烈歌頌青春、追憶往事內核的經典歌曲,水準和耐聽程度比之當今那些被廣泛傳唱的所謂的青春民謠如《梔子花開》、《戀戀風塵》、《同桌的你》等歌曲強過不少,表達了馬兆駿對那段交織著喜怒哀樂、無拘無束青的青蔥歲月的不舍和緬懷,也借歌曲對成年之後與無憂無慮的青春歲月截然不同的所面對的巨大生活壓力進行抒發和感慨。特別是那句「那年我們十九歲,經歷過風霜和磨練如今誰也無法再改變那年我們十九歲,經歷過歲月的變遷是否影該勇敢的面對,」更是很多人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讓聽眾心有戚戚焉。

《我要的不多》是馬兆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奠定了其清新優揚,又帶點淡淡哀愁的風格。這首歌曲也表達出了馬兆駿坦然、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我要的不多無非是一點點溫柔感受,我要的真的不多,無非是體貼的問候…我要的真的不多,無非是眼光里有你有我」這樣的歌詞,寄託了馬兆駿的人生願景,情真意切,令人動容,也是你我這般塵世眾生努力追求卻又求之不得的人生目標,也是很多浮躁功利的人應該學習和具備的心態。

《心雨》這首優美婉轉,極具年代感和畫面感的歌曲是由馬兆駿於1987年為當紅歌手李碧華量身打造的歌曲。歌曲流露出來的對愛情的眷戀和摯守,刻劃出愛情真實生動的模樣,有著濃烈的情感激發聽眾對美好愛情的憧憬想像和追求。後來被毛寧、楊鈺瑩聯袂翻唱,賦予其不同的靈魂和旺盛的生命力,更是傳唱內地大街小巷,成為當年內地歌壇熱度最高的金曲,至今依然魅力不減。

馬兆駿不僅能寫,創作能力出眾,也能唱,對歌曲的演繹信手粘來,唱腔別有一番韻味,是台灣樂壇被人津津樂道、廣泛稱頌的音樂唱作群體之一。

二.

由於台灣廣為人知、備受推崇的音樂唱作人眾多,星光璀璨,交相輝映,被分散了影響力和關注度,馬兆駿不夠鋒芒畢露,在內地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對於如今年輕的歌迷來說更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他的才華不可忽視,他對華語流行音樂發展的貢獻不容抹滅。

華語樂壇浩瀚星空有些流星轉瞬即逝,不留下痕跡,有些明星卻在領略過它的風采的歌迷心中打下深刻烙印。馬兆駿的天縱之才,作品兼具流行性和文藝性,人文精神濃的音樂風格在台灣流行音樂史上書寫了厚重的一筆,也獲得業內人士和眾多歌迷的肯定和喜愛 。

他是台灣樂壇盛行一時的民歌風潮的代表人物之一。開創了與眾不同、獨樹一幟的民歌流派,與大部分民歌的無病呻吟,內容過於理想化,思想單薄不同,他的作品著墨於對人生旅途中所發生的種種遭遇,進行深層次的描述和思考,融入了真實的情緒,使得歌曲變得脈絡分明,情感厚重飽滿,思想豐富深刻,可謂是賦予民歌不同的面貌和生命力。

才華橫溢的馬兆駿在象徵著文藝復興的台灣流行音樂繁榮昌盛的八九十年代如魚得水,春風得意。彼時的台灣流行音樂蓬勃發展,只要有才華便能得到充分的展現空間,可謂是環境和機遇造就了馬兆駿,當然馬兆駿在音樂上的出色造詣和對音樂的熱愛和努力也成就了自己,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各行各業都一樣的道理,要想大展拳腳,除了有良好環境薰陶,伯樂賞識之外,自己也要努力,要有能力,有成長的潛力和培養的價值,才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

世間萬物都有興衰,歌壇也不例外。

曾經在民歌轟轟烈烈的浪潮推動下,在八九十年代風光無限、工作邀約不斷的馬兆駿在時代變遷下也遇到了事業的瓶頸,發展越來舉步維艱。

新世紀前後,中國風、rnbt等嶄新曲風興起,昔日盛行一時的民歌已失去了市場,傳統苦情歌也漸漸式微,在這樣的形勢作用下,馬兆駿也英雄遲暮,沒有發揮的空間,漸漸成為人們眼中過氣音樂人。

不受唱片公司和市場消費者青睞、退出歌壇行業一線、被邊緣化的馬兆駿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也為了養家餬口遠離鎂光燈焦點,他依然毫不氣餒,堅持在長江後浪推前浪、新人輩出、老牌藝人越來越沒有立足之地的演藝圈夾縫中求生存。擔任選秀節目評委,參加小型商演和公益演出,馬兆駿在為數不多的工作機會中兢兢業業,全力以赴,燃燒著自己的光輝,尋找自己的存在感,也讓喜歡和關注他的粉絲感到欣慰。

此外馬兆駿依然不忘對音樂的熱愛,為工作和家庭忙碌之餘,依然堅持創作。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雖然已年齡漸長,有些江郎才盡,風格已不符合當代歌迷的胃口,但他底蘊猶存油箱依然還有油。他用心創作的《奶粉與便當》《愛有多深就有多遠》、《發光如星》、《心的發現》等歌曲依然有一定的水準,來自於他褪去光環洗盡鉛華之後發自內心的感悟,也是年近中年的馬兆駿面對事業和家庭、人生現實的壓力的而油然而生的一種無奈、堅守和對未來的期盼。

擁有一個溫柔善解人意的嬌妻和一雙可愛聰明的兒女讓事業並不如意的馬兆駿對未來依然充滿希望,也無形中產生一股責任涌盪在內心,讓馬兆駿更加努力工作,把握珍惜每一次得來不易的工作機會,竭力為家人爭取和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只可惜人生總是造化弄人命運多舛,正當馬兆駿對生活燃起巨大的熱情竭盡所能為家人創造良環境和未來的同時,老天爺卻無情給了他和家人殘酷一擊。2007年2月23日,與家人一起在超市購物的馬兆駿突然暈倒,而後送入醫院搶救,於次日凌晨宣告不治,帶著遺憾,在家人和朋友不舍的淚光中離開人世,年僅48歲,可謂英年早逝。

馬兆駿的離世是華語流行音樂的巨大損失,也讓人驚愕和不舍,為了紀念馬兆駿,也為了感謝他對華語流行音樂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他的生前圈內好友和業內人士以抱著沉重和肅穆的心情為他舉辦了紀念演唱會。眾多歌迷耳熟能詳的知名歌手、音樂人如李宗盛、童安格、周華健、趙傳、巫啟賢、張惠妹、劉若英以及馬兆駿的妹妹馬毓芬等人,輪番登場,用誠摯認真的態度獻唱馬爺的諸多名曲,優美的歌聲不斷迴蕩,展現著馬兆駿的曾經讓人傾倒的絢麗風華和親友、歌迷對他的不舍和思念,情真意切,讓人分外動容。


四.

華語樂壇發展至今有著深厚的沉澱,有過燦爛的輝煌,但也有讓人遺憾痛心的時刻,那就是許多才華橫溢、天賦異稟,有著巨大影響力,極具特點和個人魅力,深受歌迷喜愛和推崇的歌手總是因為疾病、意外等原因英年早逝,過早的離開歌迷的視野,如陳百強、黃家駒、張雨生以及馬兆駿等人。這樣的悲劇只能用天妒英才來形容,是華語樂壇令人難以承受之痛,也是歌迷難以釋懷的心結,令人耿耿於懷,至今依然痛心不已,也對離世的這些優秀歌手、音樂人念念不忘。

馬兆駿作為見證和參與華語流行音樂鼎盛時期發展的歌手,他的離世也象徵著華語樂壇一段輝煌歷程的終結,開啟了新的序幕。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新一代歌手周杰倫、林俊傑、王力宏、蔡依林、陳弈迅等人強勢崛起搶班奪權,取代一些曾經叱吒風雲的老牌巨星站立在舞台的中心。rnb、中國風、嘻哈說唱等音樂風格開始流行並風靡兩岸三地。

曾經風行大江南北,多姿多彩的民歌,滋潤著無數歌迷的精神世界,給了聽眾生活的力量和熱情,卻在時代的滾滾浪潮中漸漸被淹沒,漸漸遠離主流,不再流行。但它是華語流行音樂發展史上重要組成部分,曾經枝繁葉茂,生機盎然,也是一個影響了幾代人,讓無數歌迷感動不已,提升華語流行音樂層次,使其更加豐富多彩的音樂類型是不能否定的事實,也不能被遺忘和輕視。

同樣作為民歌舵手之一的馬兆駿也不能在時光流逝中被埋沒,被遺忘,他在歌壇留下的深刻足跡都值得我們銘記,值得我們去探索,去回味,從他的歌聲中感受華語樂壇絢麗風華,追憶那段精彩而難忘的年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