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戰爭打出了一個國際金本位體系

fans news 發佈 2021-12-30T14:38:02+00:00

英國人無法預見到幾十年之後德國人對自己的威脅,十分樂於看到普魯士的崛起,並希望普魯士能夠對法國產生制衡作用,以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局面。


英國人無法預見到幾十年之後德國人對自己的威脅,十分樂於看到普魯士的崛起,並希望普魯士能夠對法國產生制衡作用,以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局面。在金融上,英國人也支持普魯士採用金本位制。1867年的巴黎國際貨幣會議上,普魯士人在英國人的支持下斷然拒絕加入拉丁貨幣同盟。

就在拿破崙三世一心構建新國際貨幣體系的關鍵時刻,卻發生了改變歐洲局勢的事件。1868年,西班牙爆發革命,女王伊莎貝拉二世被推翻並被迫流亡國外,王位空缺。歐洲王室大多是親戚關係,西班牙王室是18世紀法國王室波旁家族的後代,普魯士君主威廉一世堂兄利奧波德親王則是西班牙國王的女婿。俾斯麥乘機用重金收買西班牙臨時政府實權人物,提出由普王堂弟繼承西班牙王位。

法國輿論對此一片譁然。如果普國親王做了西班牙國王,法國在西班牙的影響力將會嚴重下降。為此,法國向普魯士提出抗議,英、奧、俄也附和這一抗議,普王迫於壓力遂宣布普魯士放棄對西班牙王位的要求。為了杜絕後患,拿破崙三世下令法國駐普大使與普王交涉,要求普王保證霍亨索倫家族永不繼承西班牙王位。事後,普王把會晤內容電告俾斯麥。但急欲發動戰爭的俾斯麥會同軍方人士,電文內容,使之對法帶有侮辱口吻,並將其公諸報端。

結果,法國對普開戰的呼聲日益高漲,軍事大臣說「法國士兵腳上的高筒靴的最後一個扣子已經扣好」,首相奧利維埃則說他「將以輕鬆的心情走進戰爭」。絕大多數軍人、議員、新聞界人士還有王后都積極鼓吹對普一戰。拿破崙三世非常清楚法國的外強中乾,他曾試圖召開一次國際會議讓英、俄、奧來調停普法之間的戰爭以解決危機,但英國人卻巴不得普早日一戰,俄國人乾脆在俄奧邊境陳兵10萬迫使普魯士積怨最深的仇敵——奧地利保持中立。

拿破崙三世無奈地對其心腹說:「法蘭西已從我手中悄悄溜走……除非我帶頭,否則我無法進行統治。」迫於國內壓力,他於1870年7月19日向普魯士宣戰。

俾斯麥早已下定決心要統一除奧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國,實現德意志統一。當時南部的4個小邦國仍然聽命於法國,此外,德法邊界說德語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主權地位尚不確定,只有擊敗法國才能統一德國並占領爭議地區。當時的普魯士軍隊在組織、機動性以及人員素質上都遠超法國,與法國作戰,俾斯麥求之不得。他唯一擔心的便是英國干涉,可英國人早已對拿破崙三世的雄心勃勃感到極為不滿,正欲借普魯士之手削弱法國的實力。萬事俱備,現在又有了法國主動求戰的東風。

戰爭的結果在戰前就已經被決定了。普軍在法國色當大敗法軍,連拿破崙三世本人都被俘虜。其實,歷史學家對拿破崙三世的貶低與嘲弄並不公正。1871年9月1日,拿破崙三世給愛妻寫信說道:「我簡直寧肯死,也不想目睹如此災難性的投降,然而在目前情況下,這是使6萬人免遭屠殺的唯一辦法。」他去世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們不是怕死鬼。」在經濟建設上十分出色的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之又能夠承擔責任,也算是一條鐵骨錚錚的硬漢。

拿破崙三世的帝國隨著戰敗而灰飛煙滅。1871年2月,那個「矮子」梯也爾當選法蘭西共和國政府總統。他對德簽訂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賠償德國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對內則鎮壓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可笑的是,在七月王朝時代,作為政府大臣的他把一切違反法國陳舊的保護關稅制度的東西都指斥為褻瀆神靈,還曾嘲罵鐵路是荒誕的怪物,而當他在拿破崙三世時代處於反對派的位置時,則把任何改革法國陳腐的軍事制度的企圖都斥為大逆不道,普軍之勝有他的一份功勞。

憑藉法國50億法郎約43噸黃金的賠款,在英國的慫恿下,德國建立了金本位制。德國銀行不斷向外出售白銀,收入黃金,銀價開始急劇下滑,金銀比價從1∶15.2變為1∶16.17。德國黃金儲備達到1871年前的4倍,而法國黃金開始大量流出,最終不得不於1876年實行金本位制,廢止銀幣流通並取消自由鑄造銀幣的法令。隨著法國複本位制的瓦解,拉丁貨幣同盟也隨之崩潰。1878年之後,拉丁貨幣同盟其他成員國也紛紛改為金本位制度。最終形成了以英國倫敦金融城為核心的國際金本位貨幣體系。

利用倫敦世界金融中心和英鎊國際貨幣的地位,英格蘭銀行扮演了世界央行的角色。同時,由於準備金制度,英鎊的數量遠遠超過黃金儲備量,因此英國的黃金儲備只要些微變化,就可以通過英鎊的成倍擴張和收縮,成倍地吞吐黃金,從而控制世界市場的黃金和英鎊供應,以謀求英國利益的最大化。

英國對黃金的操縱方法很多,其中最簡單的方式是直接用英鎊買賣黃金。當世界市場上的黃金供應過多導致英鎊有升值壓力時,英格蘭銀行用英鎊購買黃金,於是市場上英鎊擴張,黃金緊縮,從而維持英鎊和黃金的比價。反之則反向操作。英格蘭銀行還可以通過利率即銀行貼現率調整來控制英鎊和黃金的比價。當英鎊貶值被換成黃金外流時,英格蘭銀行提高貼現率,從而提高倫敦貨幣市場利率使黃金回流購買英鎊,增加英鎊紙幣黃金儲備,使英鎊幣值保持堅挺。當英鎊升值時,英格蘭銀行降低銀行貼現率防止英鎊紙幣升值,穩定英鎊與黃金的比價。

在確保英鎊與黃金固定比價的同時,英格蘭銀行通過黃金買賣造成其他國家貨幣與黃金之間兌換率的波動,人為製造套利空間以牟取暴利。比如,英格蘭銀行可以賣出黃金回收英鎊紙幣,同時擴張信貸,保持固定的黃金與英鎊兌換率。此時,世界黃金市場供大於求,其他國家貨幣與黃金或英鎊的兌換率上升。反向操作則能抬高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這樣就可以造成英鎊與其他貨幣匯率的波動,有波動就創造了套利空間。因此,國際金本位建立後,英鎊的貨幣力量已成為一項極為重要的維持大英帝國政治與經濟霸權的權力資源。

此外,黃金不能生息,只具有保值作用。而英鎊卻能生息,並且可以隨時兌換成黃金。那時,英國殖民地、大英國協國家(美國獨立後,英國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不斷對各殖民的自治要求作出讓步。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一個自治領,即與英國享有自由聯合的自治領地。隨後,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聯邦都成為自治領。一戰後,英國元氣大傷,自治領力量卻大漲。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成立了大英國協,從法律形式上承認了自治領的「獨立與平等」地位。當時的大英國協國家包括加拿大自治領、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愛爾蘭和紐芬蘭)以及和英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往往都將英鎊作為它們本國貨幣的儲備。因此,英鎊有時候比黃金還要好用。

世界在英國人的掌握之中。英國人用英鎊購買了大量海外資產,比如阿根廷的鐵路、美國的農場、印度的黃麻加工廠和非洲的椰子園。經濟學家傑文斯曾揚揚得意道:「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西亞是我們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運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到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而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遍及印度群島;西班牙和法國就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我們揚揚得意,充滿信心,極為愉快地注視著帝國的威風!」

但是,盛極則衰,物極必反。普法戰爭之後的1873年,處在巔峰的英國開始走下坡路,逐漸走向衰敗。1886年,在英國殖民地南非的德蘭士瓦發現了大型金礦,很快便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黃金生產地區。但南非土著布爾人卻要求擺脫英國而獨立。倫敦金融城為了控制金礦發動了臭名昭著的布爾戰爭。戰爭勝利後,英國人控制了當地60%~80%的黃金產量,保證了倫敦金融城世界金融中心的壟斷地位,維護了大英帝國的霸權。來自德蘭士瓦的大量黃金延長了大英帝國的氣數。

普法戰爭永久性地讓法國喪失了對英國霸權的挑戰地位,卻培植出另一個更加強大的德國來與英國一決雌雄。普法戰爭之前,英國只是希望削弱法國,而不希望法國被德國擊成齏粉,更不希望統一的德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戰爭尚未結束時,英國人已經發現,法國狼剛被滅,可德國虎就要長成了。可惜,事已遲矣。當時的英國並沒有直接大規模武裝干涉歐洲大陸的能力。英國武力僅僅強在海軍力量。當時一個英國兵的供給一年要花100英鎊,而一個普魯士兵只要花30英鎊。英國軍隊很難與德、法、俄這樣的陸上強國軍隊競爭。因此,在陸地上,英軍只有同別國軍隊聯合作戰才能獲勝。而英國人當時最有效的干預方法很像後來的美國,無非是通過向其盟軍提供軍需物資來支持戰爭。在對俄國的克里木之戰中,英國曾不得不借用法國士兵來守衛戰壕。普法戰爭結束後的幾十年中,德國之崛起讓英國人吃盡苦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與德國才結束了長期敵對的狀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