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史第三卷6: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爭奪戰(一)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8T19:56:41+00:00

第六章 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爭奪戰(一)第一節 戰前情況斯堪地那維亞即挪威和瑞典所在的半島,法西斯入侵西歐前,與英法同盟國展開了一場對該半島的爭奪戰。之前我們說了,這場爭奪戰是邱吉爾力想把挪威納入封鎖法西斯的體系引起的。

第六章 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爭奪戰(一)

第一節 戰前情況

斯堪地那維亞即挪威和瑞典所在的半島,法西斯入侵西歐前,與英法同盟國展開了一場對該半島的爭奪戰。之前我們說了,這場爭奪戰是邱吉爾力想把挪威納入封鎖法西斯的體系引起的。對兩個敵對體系來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是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誰奪取了它,誰就能占據更有利的地位對付另一方,其最直接的效益是利用這塊地方的海空軍基地更有力封鎖對方或更容易地打破這一封鎖。在帝國主義眼裡,物的價值永遠重於人的價值,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就是在這樣一個被爭來奪去的物。

說起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爭奪戰,還得從德國鐵礦石進口說起。德國每年要從瑞典北部的耶利瓦勒礦進口大量鐵礦石(約占其需要量的70%),這是法西斯戰爭經濟必不可少的一個原料。冬天,由於瑞典位於波的尼亞灣的律勒歐港要封凍,鐵礦石就只能從挪威北部的不凍港納爾維克並沿挪威西海岸運往德國,於是挪威納爾維克港和挪威西海岸航線就成了法西斯戰爭經濟的一條生命線。戰爭爆發之初,邱吉爾就力主切斷這條生命線,對法西斯實施更緊密的封鎖。為了實現這一主張,邱吉爾在內閣,在議會,在英法合作機構上,在一切場合都宣揚他的觀點,推銷他的理論,駁斥反對意見,好鬥的他大概使盡了渾身的解數推動大英帝國採取實際行動,然而他的大英帝國就是否切斷敵人的這條生命線是猶豫的。「綏靖」派當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行動就是最好的行動,這才符合其「綏靖」戰爭的目的。於是,針對邱吉爾的種種反對意見出現了,於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爭論不休的局面出現了。當然,爭論來爭論去,始終圍繞著是否需要破壞挪威中立而展開。

眾所周知,幾個世紀以來,不管歐洲發生什麼戰禍,挪威作為一個歐洲小國都奉行中立之策,遠避戰禍,謀取自保。新的歐洲大戰到來之際,面對歐洲之「綏靖」局面,面對猖獗之法西斯侵略,它更加高高豎起中立之壁壘,拒絕參加任何一個戰爭集團。當然中立之策不是挪威所獨有,之前我們已經多次指出,這是歐洲許多中小國家的共同選擇。誰人不擔心法西斯之侵略?於是在「綏靖」的歐洲下,中立就成了它們自認為躲避侵略之「佳謀良策」。因此,挪威的中立不能只理解為歷史傳統的自然延續,這更是面對現實情勢的必然選擇,選擇首先是現實的,然後才是歷史的。

如何破除挪威的中立壁壘,是「綏靖」派拋給以邱吉爾為首的主戰派的核心問題。「綏靖」派造就了歐洲的「綏靖」,造就了歐洲遍地的中立,而這種遍地的中立也是「綏靖」派得以鞏固自身地位的「群眾基礎」。主戰派似乎也認識到了這一點,認識到了歐洲的中立局面有利於法西斯而不利於自己,破除中立,凝聚人心,一致對外,才是取勝的根本之道。同時他們也稍稍觸及到了問題的底蘊:唯有真誠關心中小國家的切身利益,唯有真正高舉反法西斯大旗,才能破除眼前困局,把中小國家凝聚在自己周圍。從邱吉爾的各種報告和信件中,從他的各種爭論和計劃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在反法西斯大旗下加強與這些國家合作的某種想法。然而我們的主戰派終究未能跳出帝國主義自私的立場,終究沒有徹底改變一切的決心和勇氣,終究是「綏靖」派下的主戰派。他們為侵犯中小國家的中立製造種種藉口,不是為中小國家的切身利益考慮,只是想把它們綁在自己的戰車上,增加抗衡法西斯的砝碼。這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真正地把人心凝聚起來,把力量團結起來,破除「綏靖」派的藩籬。

蘇聯入侵芬蘭戰爭的爆發為英法加強對半島的爭奪提供了一些動力。該戰無疑在英法那裡迅速引發了一場反蘇狂潮,它們叫嚷著要援助芬蘭,但雷聲大,雨點小,有力的實際行動沒有。然而,邱吉爾卻從這些叫喊聲中看到新的契機,因為援助芬蘭必然要通過挪威的納爾維克港並經過瑞典北部。實際上,現實的邱吉爾對援芬反蘇興趣不大,因為與法西斯威脅相比,蘇聯的威脅只能算次要的,反蘇不能反得太過了,要考慮到將來與蘇聯共同反法西斯的可能性。邱吉爾想法是,借援助芬蘭之機迫使挪威和瑞典放棄中立,並奪取納爾維克和耶利瓦勒礦。而整個英法帝國主義世界通過援芬要達到的目的是多重的:一方面繼續反蘇,藉此把法西斯擴張方向扭轉到蘇聯那面去;另一方面控制法西斯戰爭經濟的生命線,增加遏制其的砝碼,當然法西斯也會因此與之展開對半島的爭奪,但它這樣做又有可能出現另一個結果:不得不減輕甚或取消其對西線正面的壓力。

當然,蘇芬戰爭最終還是結束了,英法也失去了借反蘇侵犯挪威和瑞典中立的理由,但它們對半島的關注並未因此下降。借著蘇芬戰爭的「東風」,以邱吉爾為首的主戰派力主行動的呼聲更高了,他們在與「綏靖」派的爭論中越來越居於上風。在前者的推動下,後者在戰爭終將打不起來的總基調下,也更加感到有必要在「綏靖」中進一步加大抵抗的成分了。於是經過長時間的爭論和猶豫,英法同盟國終於定下了採取實際行動的決心。不過,當它們定下決心的同時,它們的敵人不但早已定下決心,更要付諸實施了。它們的決心定的是猶猶豫豫,具有很大被迫性,而它們的敵人不但決心定得明快,而且一定下來就毫不猶豫地付諸實施了。

好了,下面我們看一看法西斯是如何定下奪取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決心。據說,希特勒最初確實沒有要奪占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意思,因為法西斯的侵略資源是有限的,首先要被用於主要侵略方向,而半島的中立對它是有利的,依靠這一中立,它依然可以攫取所需的戰爭資源。不過,當他的敵人表現出對半島的興趣時,希特勒的侵略意圖也迅速確定並有力行動。

最早向希特勒指明奪取半島必要性的是法西斯海軍總司令雷德爾。陸軍在積極準備入侵西歐的行動,海軍當然不甘寂寞,也要為法西斯侵略事業做點貢獻,於是它的目標就定在了北歐。雷德爾也是在不同的場合不斷向希特勒強調奪取半島的必要性,儘管他在法西斯軍事體系內的地位遠不如其英國同行邱吉爾,但是他的強調最終在希特勒那裡產生了有力的實際效果。在英國,邱吉爾大聲疾呼,他的大英帝國卻置若罔聞;而在法西斯那裡,當聽到邱吉爾大聲疾呼,當看到大英帝國「蠢蠢欲動」,希特勒最終為雷德爾說服,決心先下手為強。

1939年底,希特勒統帥部乾脆利索地下達了準備入侵半島的命令,之後各項準備工作迅速展開。1940年2月5日,入侵戰役的參謀班子成立了,由於各項準備工作早已完成,這個參謀班子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把入侵的具體計劃制定出來了,3月7日,希特勒批准了計劃。計劃的具體內容下面我們還要介紹,這裡有一點需要指出,那就是在入侵挪威的同時,還要把丹麥「捎帶上」。地處德國和挪威之間的丹麥顯然處在入侵的交通要道上,法西斯只有把它奪取,入侵挪威的後續行動才能順利進行。至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的另一個國家瑞典,既然挪威和丹麥都被奪取了,它的中立就只能是倒向法西斯的中立了。

另外,和邱吉爾的高調相反,法西斯的戰爭準備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的,它的宣傳部門也一改往常那種大肆煽動、為侵略造勢的做法,竭力保持低調,宣稱德國是「愛好和平的」,「尊重」挪威的中立,而英法則被污衊為對挪威充滿了「侵略性」。事實上,不光是當時法西斯宣傳部門,就是一些後來者在寫歷史的時候,也有意無意地把戰爭挑動者的帽子扣在邱吉爾的頭上: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本來挺安穩的,結果邱吉爾一挑動,成了被侵略者。我想邱吉爾的做法也許欠妥,但最危險的情況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始終處於昏昏然的狀態中,而邱吉爾的高調或大聲疾呼也許還能喚醒幾個人。

談了兩大戰爭集團的情況,我們再來看看夾在它們中間的被侵略者的情況。斯堪地那維亞四國(丹麥、挪威、芬蘭、瑞典)在歐戰爆發之即就商定它們將實行最徹底的中立,拒絕幫助別人,也拒絕別人的幫助,它們無疑是「綏靖」政策「良好」的群眾基礎。蘇聯入侵芬蘭時,無人真正願意出手相助,各人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如之何。最後,芬蘭還是做出了放棄中立的選擇:蘇聯欺負它,英法不管它,那它最終就倒向法西斯。

那麼即將遭受入侵的丹麥和挪威又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首先,兩國都是奉行和平主義的工黨或社會民主黨領導下的國家。丹麥社會民主黨政府首相斯陶寧是個「善良的丹麥人」,外交大臣蒙克是個「和平主義者」,「這兩個人都極不適合在嚴重的國際危機中領導國家」。挪威工黨首相尼加德斯沃爾德是「贊成和平主義的」,而外交大臣科特和國防大臣蒙森則是「道道地地的和平主義者」。看來,他們組成了一個於事無補的和平主義大家庭。其次,歐洲的戰爭爆發了,但兩國依然處於昏昏然的和平安寧和自欺欺人的無憂無慮中,歐洲兩大戰爭集團特別是法西斯當然不會尊重它們的中立。於是,受欺負就是它們的家常便飯,而掛著中立的幌子忍氣吞聲也是它們的家常便飯,它們的中立只能是亂世中的苟且偷生。

至於它們的國防,我想,和平主義下的國防和「綏靖」下的國防一樣,都是一塌糊塗。事實上這兩個國家的統治集團早就從不同來源獲得了法西斯入侵的消息,戰爭再低調,再隱秘,只要我們想獲得它的消息,那就沒有不透風的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想不想獲取消息,以及獲取後準備干點什麼,是堅強地面對它還是不敢面對它,是把人民的力量發動起來還是繼續處於昏昏然之中,毫無疑問,這兩個國家的統治集團選擇了後者。丹麥統治集團自認為本國是身處法西斯虎狼之旁的蕞爾小國,抵抗侵略只會帶來無妄之災,放棄抵抗,甘當傀儡,實際上早已成為丹麥統治集團的「當然之選」,於是對來自各方面的戰爭消息,它總是置若罔聞。挪威的情況似乎好點,國防準備做了一點,一些人開始認識到法西斯威脅,軍隊動員了一些,國家後勤供應加強了一下。但從本質上講,挪威統治集團的想法與丹麥一般無二,不管入侵前它依然抓住中立這個救命稻草不放,還是面對各種入侵警告,它依然麻木不仁,渾渾噩噩,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法西斯的虎狼之威早已懾住了它的膽識,使之一開始就對自己的抵抗喪失了信心。

最後我們再說說兩個被侵略者的國內法西斯情況。法西斯在丹麥沒什麼影響力——儘管丹麥就在德國旁邊,在挪威則稍有影響。大賣國賊吉斯林是挪威法西斯的頭目,曾任國防大臣,在軍政兩界大概也小有名氣,不過其法西斯的那一套在挪威卻不得人心。於是野心勃勃的他開始賣國求榮,投靠納粹,充當納粹入侵的「第五縱隊」。在勸說希特勒入侵挪威上,他也出了「一份力」。

好了,戰前諸國情況已明,下面我們就要看看具體的戰爭過程。我們看到,反侵略的國家——至少理論上反侵略的國家有四個:英法挪丹,侵略的國家只有一個:法西斯德國。情況就是這麼簡單,這麼明了,但是身處正義的反侵略一方就是打不贏不正義的侵略一方。反侵略的一方要想打贏一場戰爭,那是「難於上青天」。它們就是不願意改變自己的安享尊榮,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萎靡現狀,不願意改變自己的一盤散沙,不願意改變自己的內部掣肘,最終歸結到一點,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綏靖」意念,這就是帝國主義的反侵略事業。

第二節 戰爭準備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場爭奪戰,我們還是先普及一點地理知識。兩個被侵略者丹麥和挪威之間夾著斯卡格拉克海峽,這是波羅的海的入口。它們的南面就是德國,它們的西邊隔北海就是英國。丹麥由多個島嶼組成,其中日德蘭半島與德國有陸路邊界,它的幾個島嶼也離德國海岸不遠,它在海空上是德國通往挪威南部的必經之路。挪威國土狹長,大部分為斯堪地那維亞山脈覆蓋,且國土三分之一處於北極圈內,這就造成了挪威氣候嚴寒,地形崎嶇,交通閉塞,全境只有一條鐵路貫穿南北。挪威國土上有沼澤、森林、河流、山澗等無數壯麗之景,但卻不適合軍事行動,當然更不適合重裝機械化部隊。挪威人口大部分集中於沿海地區,特別是幾個沿海港口城市,國家的政治經濟力量當然也集中於此。挪威沿海有個特點,就是峽灣眾多,海岸線綿延曲折近二萬公里,比非洲的海岸線還長。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均處在狹長深遠的峽灣內,這客觀上為保衛這些城市提供了極其有利條件。

鑑於丹麥和挪威的特點,入侵它們顯然是一場需要法西斯陸海空三軍齊出動的戰役。代號為「威悉河演習」的戰役計劃對此次入侵行動作出了各方面的規定。法西斯德軍預定從多個方向入侵丹麥,主要行動是從陸路攻入日德蘭半島,同時以少量空降兵和登陸兵奪占其他要點,最終控制的要點要確保能為入侵挪威開闢海空通道。入侵丹麥的總兵力約為兩個師。

入侵挪威的行動則有一定難度,它首先是一場有一定規模且較為複雜的登陸作戰行動。整體來說,入侵挪威預定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登陸行動迅速奪占挪威沿海各要點,預定持續時間為一至四天。如果第一階段挪威沒有投降並有英法前來支援,就要進行戰役的第二階段,此時就要增調兵力,直至擊敗敵人為止,第二階段計劃結束於入侵西歐開始之前。

戰役計劃對第一階段的登陸戰役作出了詳細規定。登陸戰役的第一步當然是要把兵力、武器、裝備和後勤物資運往登陸地域。入侵挪威登陸作戰的運輸船隊被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負責運輸重武器、裝備和糧食,由偽裝成貨船的低速船隻組成,因為低速,所以它要提前出發,到達指定地點後等待第二梯隊到達。第二梯隊負責運輸萬餘名登陸部隊,分成六個中隊向挪威沿海的六個要點展開登陸進攻:第一中隊進攻最北端的納爾維克,由10艘驅逐艦和那兩艘珍貴的戰列艦組成,驅逐艦搭載2000名官兵,戰列艦負責掩護;第二中隊進攻挪威中部的交通樞紐特隆赫姆,由1艘重巡洋艦、4艘驅逐艦和若干運輸船隻組成,搭載2000名官兵;第三中隊進攻卑爾根,由2艘輕巡洋艦、2艘驅逐艦、1艘炮艦、7艘魚雷艇和5艘運輸船組成,搭載1900名官兵;第四中隊進攻克里斯蒂安松和阿倫達爾,由1艘輕巡洋艦、3艘驅逐艦、7艘魚雷艇和5艘運輸船組成,搭載1100名官兵;第五中隊進攻挪威首都奧斯陸,由1艘重巡洋艦、1艘袖珍戰列艦、1艘輕巡洋艦、3艘驅逐艦、8艘掃雷艦和9艘其他艦隻組成,搭載2000名官兵;第六中隊由4艘掃雷艦組成,運輸一個營兵力前往埃格松。第一、第二、第五中隊擁有戰力最強的戰艦,因為它們進攻的地點最重要,而前兩個中隊又越出了德軍航空兵活動半徑。

為了確保能同時到達距離不等的登陸地域,確保發起戰役的同時性和突然性,各部隊分別於4月2日、6日和8日先後出發,駛向指定海域。另外為了加強戰役隱蔽性,法西斯也把自己的軍艦偽裝成了英國軍艦。

為了此次登陸戰役,法西斯海軍共出動了2艘戰列艦、1艘袖珍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22艘驅逐艦,另外它還出動了30艘潛艇部署在相關地區擔任掩護。可以說它是傾巢出動,下了血本,因而它充滿擔憂,它出動路線上的翼側就是大不列顛群島上的強大的英國艦隊,如果這支艦隊傾巢出動,那它的登陸編隊還沒到達地點就得葬身魚腹。然而這隻有軍事上的可能性,而全無政治上的可能性,法西斯統帥部對「綏靖」派的秉性摸得一清二楚,否則它是不可能實施這樣的戰役。

此次戰役法西斯空軍將派出作戰飛機和運輸飛機各500架【注1】。運輸飛機用於空降作戰以及可能的戰役運輸。在挪威,空降兵的任務是迅速奪占福納布、謝萊爾(奧斯陸附近)和索拉(斯塔萬格附近)各處機場,以便作戰飛機能夠儘早發揮作用。空降兵於戰役前幾個小時在德國北部各機場集結。作戰飛機準備利用空降兵奪取的丹麥和挪威機場,迅速奪取制空權,之後作戰重點轉向敵艦艇、商船、海岸炮台以及地面部隊,以彌補海軍支援力量的不足。【注1:一說作戰飛機800架,運輸飛機250-300架】

此次戰役毫無疑問仍要貫徹閃電戰原則。它是在德國海軍力量不足、陸軍無法施展的情況下實施的,且不能消耗過多的戰爭資源,以免影響入侵西歐的準備工作。實施各種戰役偽裝,傳播各種虛假消息,保持低調,就是要確保戰役的突然性,實現速戰速決,以最少的資源實現最大的戰果。

和往常一樣,為了確保侵略行動的勝利,法西斯統帥部充分利用了其在挪威和丹麥的「第五縱隊」瓦解被侵略者的抵抗意志。另外它也估計到了「和平」占領的可能性,被侵略者可能直接放棄抵抗而任由侵略者占領,為此戰役計劃也預先確定了一些措施,以懷柔被侵略者。如果被侵略者抵抗意志不強,那麼法西斯可以通過實力威懾確保其屈服。

下面我們再說說被侵略者的軍事情況。挪威陸軍現役部隊有1.5萬多人,經動員後兵力可達10萬人。現役部隊分屬6個師,第1和第2師部署在奧斯陸,第3師配置在克里斯蒂安松,第4師防守卑爾根和西部海岸,第5師在特隆赫姆,第6師在納爾維克。空軍有950人和180架飛機。海軍有各種中小型軍艦百餘艘(岸防艦、小型驅逐艦、小型潛艇等)。沿海城市大都在縱深很大的峽灣內建立了岸防設施:在峽灣入口處和兩岸、峽灣內島嶼上或者配置有大口徑岸防炮,或者配置有魚雷發射台,或者配置有側射火力,或者配置高射炮,等等。因此,挪威海軍雖然力量弱小,但如果與其強大的岸防力量協同作戰,就能成為一支可觀的力量。能否順利攻克這些岸防設施是希特勒統帥部最擔心的,用海軍總司令雷德爾的話說,「戰役的命運首先取決於能否順利攻克岸防工事。」挪威如果能把它的人民動員起來,奮發起來,再結合優越地理條件,挫敗侵略者完全是可能的,然而它全無發動主觀能動性的意願。帝國主義世界最害怕的就是人民的歷史主動性。

至于丹麥的情況我們就不說了,因為敵人的入侵一來,它就放棄抵抗了,它的軍事力量對這場反侵略戰爭來說等於零。那麼,被侵略者的「後盾」英法的情況又是如何呢?上面我們說了,英法同盟國經過爭論和猶豫後,終於定下了行動的決心,但仔細分析一下,它又沒定下什麼決心,因為它只是定下了要行動的決心,而不是具體要採取什麼行動的決心,因此其決心中「實在」的部分只是準備在進入納爾維克的峽灣內布雷——這與敵人決心相比基本不值一提,至於決心的其他部分也許有,也許沒有,似是而非而已。且不說它的決心定得太遲:它剛剛定下要行動,而敵人已經行動了。另外一點是,它與被侵略者還處在一盤散沙的關係中,沒有結盟,更沒有進行任何軍事商討,因為它本質上還不願為其「綏靖」派戰爭中安上堅決反法西斯的脊梁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