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改變思維,由內而外重塑自我

fans news 發佈 2021-12-30T01:14:19+00:00

早在幾年前打算看自我管理類書籍時,就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加入書單了,一是因為它還不錯的豆瓣評分,二是因為在很多地方都看見了這本書的推薦。

早在幾年前打算看自我管理類書籍時,就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加入書單了,一是因為它還不錯的豆瓣評分,二是因為在很多地方都看見了這本書的推薦。

我看的是30周年紀念版,相較最初的版本,內容有所更新。比較大的變動是書中每章最後都增加了史蒂芬·柯維(以下簡稱柯維)的兒子肖恩·柯維的一些觀點和想法。作為從小在「七個習慣」影響下長大、且之後也出版了一系列關於高效能書籍的作家,肖恩·柯維的加入使這本書內容更飽滿。

這本書總體讀下來,還是有益的。不過和大部分譯作一樣,有個令人苦惱的問題是,總覺得書中一些詞語的英譯漢不算精確,與原作有所偏離,故而讀起來感覺沒到那層意思。所以還是建議英語好的同學直接讀原著吧。

在柯維介紹的七個習慣之外,本書還給我兩點收穫:一是思維角度的重要性;二是個人成長路徑「依賴-獨立-互賴」的認知。

關於第一點,柯維認為思維方式才是自我改變的根源。

如果不改變思維,那麼努力改變再多,也只是表面上的。比如解題,死記硬背一道題的解法,可能就只是如此了,而如果搞清它運用的公式、以及背後的推導、思維過程等等,就可做到舉一反三,解決這一類問題。

書中提到的七個習慣就是如此。我認為與其說是七個習慣的培養,不如說是七個觀點的覺知。我們需要抓住的,是這七個觀點的本質,圍繞這七個觀點,能衍生出的不只是7個,或許是10個、20個好的習慣。

第二點,是關於人的成熟路徑。

柯維認為,人是從依賴到獨立、再到互賴,不斷進步的。依賴期的人靠別人來實現願望;獨立期的人單槍匹馬打天下;互賴期的人群策群力實現最高成就。

這個模式,是一個由內而外的發展過程,這裡就要結合柯維的七個習慣來看了。柯維認為要先用好習慣一、二、三提升並約束好內在的自我,進而利用習慣四、五、六管理好外界的合作和連結。下圖就是他把七個習慣和成熟模式圖進行了融合。

接下來,我們就全面了解一下大名鼎鼎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01 助力個人領域成功的三個習慣-

七個習慣中的前三個,著重於如何自我約束,由依賴進步到獨立。這些習慣屬於「個人領域的成功」範疇,也是發展的基礎,而後才能是「公眾領域的成功」。就如同耕種與收穫的次序無法顛倒一樣,七個習慣必須是由內而外依次展開的。

習慣一:積極主動

人生的改變應該是從積極主動開始的。當你有了積極主動的覺知,才具備掌控自我人生的可能性。

什麼是積極主動?首先我們了解一個心理學上的故事:

「二戰」期間,身為猶太人的美國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維克多·弗蘭克爾被關進納粹集中營。其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於納粹魔掌,而他本人也在裡面受盡酷刑、飽受凌辱。

有一天,他赤身獨處於狹小的囚室,忽然有一種全新的感悟——雖然納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環境、摧殘他的肉體,但他的自我意識卻是獨立的。也就是說,即便在最極端惡劣的環境裡,他都擁有自行決定人生態度的自由。

因此,在最為艱苦的歲月里,弗蘭克選擇了積極向上的態度。他沒有悲觀絕望,反而在腦海中設想,自己獲釋以後該如何站在講台上,把這一段痛苦的經歷介紹給自己的學生。憑著這種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他的內心逐漸超越納粹的禁錮,甚至感化了其他獄友們,幫助他們在苦難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在獄中發現的思維準則,正是柯維在本書中提到的「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環境中都應具備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習慣」——「積極主動(Be Proactive)」。

柯維認為,個人行為取決於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且積極主動的人也不會把自己的行為歸咎於環境、外界條件或他人的影響。

我想到柯維書里有句話,可作為上述故事的註腳——「傷害我們的並非悲慘遭遇本身,而是我們對於悲慘遭遇的回應。」

積極主動的人,即便身處逆境,依然多的是逆天改命。

積極主動VS消極被動

然而,現實恰恰相反,很多人還在消極被動的沼澤里苦苦掙扎。

什麼又是消極被動呢?——我們有意或無意地選擇被外界條件控制,這種選擇就被稱為消極被動(Reactive)。

柯維列出「高效能人士VS低效能人士」的習慣1,可以讓我們看到兩者直觀對比:

「消極被動」一詞,在柯維的原書中是「Reactive」,英譯中還有個相近的意思是「反應的」。顧名思義就是,根據外界的環境刺激再來做出反應。

柯維對這類人的反應解釋很到位:消極被動的人,別人以禮相待,他們就笑臉相迎,反之則擺出一副自衛的姿態。心情好壞全都取決於他人的言行,任由別人的弱點控制自己。

如果說積極主動的人理智勝於衝動,他們能夠慎重思考,選定價值觀並將其作為自己行為的內在動力;那麼消極被動的人就恰恰相反,他們感情用事,易受環境或條件作用的驅使。

從「消極被動」到「積極主動」的轉變

那麼如何歸類自己屬於哪種人?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觀察自己平時是說「我能」、「我要」、「我寧願」這類積極語言更多,還是「但願」、「我辦不到」、「我不得不」、「要是」等消極語言更多。

對此,柯維對消極被動的人語言做出分析,消極言語中往往會暴露出推卸責任的意圖:

「我就是這樣做事的。」

--(我天生這樣,這輩子改不掉了。)

「他把我氣瘋了!」

--(責任不在我,是外界因素控制了我的情緒。)

「我根本沒時間做。」

--(又是外界因素——時間控制了我。)

「要是我妻子能更耐心一點就好了。」

--(別人的行為會影響我的效能。)

「我只能這樣做。」

--(意味著受迫於環境或他人。)

人類的本能就是偽裝受害者——因為自己的問題抱怨外界的力量,父母、配偶、上司、天氣、政府、環境等等。但怨天尤人或文過飾非沒有任何作用,推卸責任的言語只會強化宿命論,說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腦,變得更加自怨自艾。

需要警醒的是,我們並非受害者,而是生活的主導者,我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因此遇到困境,我們應該積極主動,「由內而外」地改變——即先改變個人行為,強大自我,然後再去施加影響,改變環境。當然,如果遇到實在無能為力的狀況,保持樂觀進取的心態仍是上上策。有些事物不是人力所能控制,比如天氣,但我們仍可保持內心的愉悅或外在環境的愉悅氣氛。

簡言之,「積極主動」就是對能夠改變之事全力以赴,對力所不能及之事泰然處之。

習慣二:以終為始

史蒂芬·柯維在開始講解這一習慣前引用了美國最高法院前大法官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一段話:

太多人成功之後,反而感到空虛;得到名利之後,卻發現犧牲了更寶貴的東西。因此,我們務必固守真正重要的願景,然後勇往直前堅持到底,使生活充滿意義。和內在力量相比,身外之物顯得微不足道。

怎麼理解?就是告誡我們,要找到人生中真正的目標,然後為之努力。

然而人們在做事時往往進入一個誤區:目標不明,盲目奮進。

比如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都沒搞清楚,就忙於提高效率,制定目標或完成任務。

又比如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只想到規矩、效率與控制,而忽略了目的、方向與親情。


「以終為始」就是說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這樣不但可以對目前處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誤入歧途,白費工夫。

我們可以用雷軍那句著名的話來理解:「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以終為始」這一觀點,在我的主題書單 #自我管理與成長 《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這本書中也有提到。周嶺說在做事之前要先明確目標,他還提到明確目標必須用到兩個工具:

「少即是多」原則:選擇人生重要項並專注精進。

「元認知」能力:站在上帝的高度看自己。


確立正確的生活中心

「以終為始」需要站在人生的高度,帶著清晰的方向和價值觀定下準確的目標。而在此之前,柯維建議——最好先建立起我們清晰明確的生活中心。

為什麼要先建立生活中心呢?因為你的生活中心很大程度決定了人生的目標與走向。

比如:

-以工作為中心,那麼你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觀都以工作為基礎,為了工作即使犧牲健康、婚姻、家庭等也在所不惜;

-以名利為中心,靠名利與物質來肯定自我的人必定終日憂心忡忡、患得患失,面對名利高於自己的人相形見絀、遜於自己的人又趾高氣昂,自我評價和認識都是飄忽不定的;

-以婚姻為中心,這段關係會成為你的支柱,但也會使你異常脆弱,比如對方的態度舉止、教養子女問題、婆家岳家矛盾等,都可能引發爭執或給你帶來沉重打擊……

由此可見,建立一個正確的生活中心是多麼重要。

那我們如何建立自己的生活中心?柯維的建議是——以正確的原則為生活中心。

面對疾速變化的世界,權錢名利、人物關係、工作等等都是多變的,而唯有原則恆久不變、歷久彌新,是永生、是值得信賴的。

(「以原則為中心」,這個觀點我認為是高尚的。但目前的我理解起來還有些吃力,有些抽象不好實踐。)

柯維列出了以原則為中心的特徵,可供我們思考:

建立個人使命宣言

「以終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寫一份個人使命宣言,而宣言就是基於上述所談的生活中心寫就。宣言主要說明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成就什麼樣的事業及為此奠基的價值觀和原則。

那麼具體而言,我們該如何撰寫自己的使命宣言?兩條主要思路:

一是確立角色、分類書寫目標;

二是真實性(想像你在蓋棺定論時希望獲得怎樣的評價?那就是你內心真正渴望的成功)。

關於思路一,每個人在自己人生里都扮演著多種角色——為人父母、妻子、丈夫、主管、職員、親友等等,同時也擔負不同的責任。因此,在追求完滿人生的過程中,如何兼顧全局,就成了最大的考驗。

考慮到這一點,柯維建議,在撰寫使命宣言時,我們不妨分開不同的角色領域,一一訂立目標。

按照重要角色寫就的使命宣言會維持生活的平衡,並讓每個角色清晰地擺在面前。同時,我們可以時時檢查,確保各個重要角色保持平衡、沒有偏斜。

角色與目標能賦予人生完整的架構與方向,這樣也便於你掌控全局。只有知道目的地在哪裡的人,才能「有效」努力,準確走向理想人生。

柯維列舉了他朋友的使命宣言:

我的使命是堂堂正正地生活,並且對他人有所影響,對社會有所貢獻。

為完成這一使命,我會要求自己:

有慈悲心——親近人群,不分貴賤,熱愛每一個人。

甘願犧牲——為人生使命奉獻時間、才智和金錢。

激勵他人——以身作則,證明人為萬物之長,可以克服一切困難。

施加影響——用實際行動改善他人的生活。

為了完成人生使命,我將優先考慮以下角色:

丈夫——妻子是我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我們同甘共苦,攜手前行。

父親——我要幫助子女體驗樂趣無窮的人生。

兒子/兄弟——我不忘父子、手足的親情,隨時對他們施以援手。

基督徒——我信守對上帝的誓言,並為他的子民服務。

鄰居——我要學習像耶穌一樣愛和善待他人。

變革者——我能激發和催化團隊成員的優異表現。

學者——我每天都學習很多重要的新知識。

依此,我也寫出了我的個人使命宣言:

我希望我這一生都善良、正直,能珍惜來這世間一遭的時間,多體會、多做事,愛並溫暖我的家人和親友,也希望為這世界做出點貢獻。

對自己:保持健康,終身學習,珍惜時間,保持謙卑,常自省、慎獨、堅韌。

對他人:真誠、寬人、知恩圖報、不抱有期望。

對事物:追求極簡、高效。

不同的角色我期望達到的目標——

妻子:精神伴侶,與丈夫比肩而立,可以互相依賴。

母親:讓孩子感受到愛,陪伴、教導,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讓Ta能獨立自主生活學習,懂得感恩。

女兒:時常關心父母,多溝通,讓父母安心,成為他們有力的依靠。

親友:真誠、尊重、理解和支持,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

同事:高效做事、專業靠譜。

閱讀(分享)者:篤學慎思,明辨尚行,勤、慎、謙。

當然,這只是依據我當下的心性、見識和眼界寫下的個人使命宣言,宣言不是一輩子不變的,隨著個人的成長和角色變化,我們還可以繼續優化升級。

另外,個人使命宣言並沒有統一格式寫法,它更像一部「個人憲法」,指引自我人生方向、約束自我行為。確立個人使命宣言之後,不管是短期小目標、還是長期大目標,都會變得清晰明確起來。

習慣三:要事第一

在確立個人使命之後,下一步就是有效管理和執行計劃,以確保生活和設想一致。

如果說習慣二是找到人生頂峰在何處,那麼習慣三就是靠近頂峰的過程。

柯維認為,有效管理的精髓就是先做最重要的事情——要事第一。

其實「要事第一」的實質就是人生管理與時間管理的問題,如何分辨輕重緩急與培養組織能力是這一習慣的要點所在。

說到這裡,自然繞不開柯維提出的 「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柯維在本書中也列了出來——

「四象限法則」我也是很早就知道,甚至在實踐。然而我常常陷入的一個怪圈是:被第一象限的緊迫事務牽著鼻子走、而在松閒之後又投入第四象限的放鬆娛樂,累和壓迫、放鬆之後又是空虛……因此感覺四象限並沒有給我生活帶來積極的進步。

不過在看了本書之後,我才發現自己以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理解這四個象限呢?

正確認識「時間管理四象限」

或許,我們只要清楚側重於每個象限所帶來的結果,就知道該如何選擇了。

柯維列出了以下幾種結果——

由此可見,我們花在第一象限的時間只能維持收支平衡,花在第二象限的時間回報指數非常高,花在第三和第四象限的時間則是血本無歸。

重點放在「第二象限」

通過上述四象限分析,對於該如何選擇,我們大概心裡有數。

柯維說,高效能人士總能避免陷入第三、第四象限事務,並且通過花費更多時間在第二象限事務來減少第一象限事務的數量。

另外,在他看來,時間管理也滿足二八法則:以20%的活動取得80%的成果。而這20%的活動,就集中於第二象限。往往是第二象限的事務,讓我們更近一步達成個人使命。

動輒扯到人生高度似乎有些遙遠,那麼就近來說,怎麼判定最近哪些事該是你的第二象限事務呢?

我們不妨試著回答柯維提出的兩個問題:

◆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夠徹底使你的個人生活得到改觀,但是你一直沒有去做?

◆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夠徹底使你的工作局面得到改觀,但是你一直沒有去做?

我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

◆學習理財和極簡生活。

◆更系統地學習寫作方法。

那麼道理懂了,我們又該如何有效利用「四象限法則」管理事務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一星期為周期、第二象限事務為中心制訂計劃。

比如在下周到來前,我們就提前制訂一份詳細的周計劃。可能這份計劃會花費你半小時時間,但當這30分鐘的提前規劃讓你未來一周168小時的效率都得以提升,或許你就不會再推辭和懶惰了。

關於列周計劃的思路步驟:

1.寫下未來一周自己的關鍵角色

這一步需要用到習慣二中我們寫下的「個人使命宣言」,我們要考慮自己下一周的角色和任務。比如,我在「同事」的角色下寫上「高效做事、專業靠譜」,那我要思考的就是「在這個角色上,下周我能為靠近這個目標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2.選擇目標

思考未來一周計劃中每一任務欄下最想做的一兩件要事,作為我們選定的目標。這些目標中一定要有幾個第二象限事務,最好讓這些短期目標與使命宣言中的長期目標相關聯。

比如依據我的個人使命宣言制定的「角色/任務→選定目標」一周計劃可能是這樣的:

妻子/精神伴侶

→一起看一部都喜歡的電影並討論

→一次高質量的聊天,談論事業、生活、時事看法等等

妻子/比肩而立

→看完一本理財入門書籍,開始做家庭理財規劃

母親/讓孩子感受到愛和陪伴

→給寶寶講睡前故事

→陪寶寶去親子活動

同事/專業靠譜

→看完一本提升寫作的書籍

同事/高效做事

→和同事開一個簡短會議,溝通下周工作要點

→制訂下季度工作計劃

3.安排進度

為每一項目標安排具體的實施時間。

-02 助力公眾領域成功的三個習慣-

通過前三個習慣的養成,我們可以擺脫依賴、實現自我獨立了。而下一步,從獨立到互賴,就需要我們學會團體合作。

而這其中的要點——如何實現團體團結、合作與溝通?——正是習慣四、五、六所講述的。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概念——情感帳戶。

何謂情感帳戶?英國辭典編纂家塞繆爾·詹森的解釋是:

所謂情感帳戶,儲存的是增進人際關係不可或缺的「信賴」,也就是他人與你相處時的一份「安全感」。能夠增加情感帳戶存款的,是禮貌、誠實、仁慈與信用。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團隊合作的基礎。所以我們平常就要多往情感帳戶里「存款」,不要去「透支」。

習慣四:雙贏思維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雙贏」這個詞,然而真正能做到這點的人卻很少。更多人看事情是非此即彼、非強即弱、非勝即敗。

其實長遠看來,雙贏才是在相互依賴的環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柯維分享了雙贏思維的五個要領:

「雙贏品德」是基礎,接著建立起「雙贏關係」,由此衍生出「雙贏協議」,需要「雙贏體系(結構)」作為培育環境,通過「雙贏過程」來完成。

接下來我們分開理解這五個方面。

1.雙贏品德有三個基本特徵:

誠信——信守承諾。

成熟­——在敢作敢為和善解人意間找到平衡點:不但要溫和,還要勇敢,不但要善解人意,還要自信,不但要體貼敏感,還要勇敢無畏。

知足——相信資源充足,人人有份。

2.雙贏關係

這需要充足的情感帳戶儲蓄。如果情感帳戶儲蓄充足,信用就不再是問題,已有的投入讓我們相知相敬,我們可以全神貫注於問題本身,而不是性格或者立場。因為我們彼此信任,所以能坦誠相待,不管看法是否一致。

3.雙贏協議

雙贏協議可以使整個合作清晰明確。在雙贏協議中,對以下五要素應該有明確的規定:

預期結果:確認目標和時限,方法不計。

指導方針:確認實現目標的原則、方針和行為限度。

可用資源:包括人力、財力、技術或者組織資源。

任務考核:建立業績評估標準和時間。

獎懲制度:根據任務考核確定獎懲。常用有四種獎懲方法:金錢、精神、機會以及責任。其中金錢獎懲包括薪資、股份、補貼的增減;精神獎懲包括認同、讚賞、尊敬、信任或者相反;機會獎懲包括培訓、進修等;責任獎懲一般同職務有關,比如升職或者降職。

以上五要素賦予雙贏協議重要意義,對此的理解和認可使人們在衡量自己業績的時候有據可依。

4.雙贏體系

雙贏精神無法存在於你爭我奪的環境中,其必須有相應體系支撐,包括培訓、規劃、交流、預算、信息、薪酬等,而且所有體系都要建立在雙贏原則的基礎上。簡言之,就是「你鼓勵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一個公司提倡雙贏,那麼就建立配套的獎勵體系。

5.雙贏過程

《走向共識》一書的兩位作者羅傑·費舍和威廉·尤利認為,原則性談判的關鍵是要將人同問題區分開來,要注重利益而不是立場,要創造出能夠讓雙方都獲利的方法,但不違背雙方認同的一些原則或標準。


基於此,柯維建議我們可以採用以下四個步驟完成雙贏過程:

1)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真正理解對方的想法、需要和顧慮,有時甚至比對方理解得更透徹。

2)認清主要問題和顧慮(而非立場)。

3)確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4)找到實現這種結果的各種可能路徑。

習慣五: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就是先去了解對方,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知彼解己在合作中相當重要,可以說只有雙方真正的相互理解,才能為良好合作提供「加速度」。

而要想了解對方,學會真正的聆聽是非常重要的。

回想一下,通常我們溝通時,是只顧自己說得多,還是聽他人說得多?而在聽他人說的時候,你通常是哪種態度——

一是充耳不聞,壓根就不聽別人說話;

二是裝模作樣,「是的!嗯!沒錯!」;

三是選擇性接收,只聽一部分;

四是聚精會神,努力聽到每一個字;

五是移情聆聽,以理解為目的,站在說話者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感受。

毫無疑問,最好的聆聽方式自然是第五種——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聆聽,這才能真正了解對方。然而這不是一件容易事,這需要我們在日常溝通中去注意、去反覆刻意練習。

關於移情聆聽,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移情聆聽不是要我們盲目贊同對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對方。

那如何充分而深入理解對方呢?據專家估計,人際溝通僅有10%通過語言來進行,30%取決於語調和聲音,其餘60%則得靠肢體語言。所以在移情聆聽的過程中,不僅要耳到,還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

而在聆聽之後的回應,要想讓對方感到舒服或更易於接受,一個要點便是——在理解別人思路和擔憂的前提下表達。我們可以參考以下思路:

1) 抓住對方的重點語句,去複述;

2) 加入解釋,完全用自己的語句表述;

3) 摻入個人的感覺,讓對方知道自己體會到他的心情;

4) 既加以解釋、又帶有感情,適時表態或提出意見等。

這裡不得不多提的一點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我們更習慣用各類通訊設備溝通。然而通訊設備常常過濾掉我們用來共情的語調、臉部表情、肢體語言等等,所以如果要處理一個重要、涉及情緒的問題,儘量不要發郵件或簡訊,一定要面談或者至少通過電話溝通。

習慣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這詞或許看著有點陌生,但換成「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下就懂了。

我們可以用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在他就職演說里的一段話去幫助理解:

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益處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穫。我以聖者的期望自勉:對關鍵事務——團結,對重大事務——求變,對所有事務——寬大。

其實統合綜效的精髓就是判斷和尊重差異,取長補短

如果不知道怎麼做,我們可以按照肖恩·柯維建議的五個簡單步驟去試試:

1)定義問題或機會;

2)他們的方式(首先試著理解別人的想法);

3)我的方式(試著通過分享獲得理解);

4)頭腦風暴(創造新的機遇和想法);

5)快速通道(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03 自我更新-

柯維談的最後一個習慣,涵蓋了其他六個習慣,講的是自我更新——在人生的四個層面上實現平衡而有規律的更新。

自我更新是一個不斷改進、螺旋向上的成長過程,幫助我們將自我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而在此水平上我們將會更好地理解和實踐其他幾個習慣。

習慣七:不斷更新

首先我們了解下柯維說的「人生四個層面」,其中包括: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

柯維說的「不斷更新」,意味著要兼顧這四種要素均衡發展。為了提高效能,我們要定期在四個層面「磨刀」。

那到底怎麼去做呢?

1.身體層面

有效呵護我們的身體——健康飲食、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鍛鍊。

2.精神層面

精神層面的更新為你指引人生方向。

有些人是通過欣賞優秀的文學或音樂作品來實現精神層面的更新,有些人則是通過與自然交流來達到同樣目的。方法不是單一的,我們只需掌握其核心——精神層面是人的本質、核心和對價值體系的堅持,它能夠調動人體內具有激勵和鼓舞作用的資源。

比如柯維就是通過每天認真閱讀和思考《聖經》(因為這體現了他的價值體系),來實現精神層面的更新。

3.智力層面

智力層面的更新主要靠教育,藉此不斷學習知識,磨礪心智,開闊視野。閱讀和寫作是柯維提到的兩個重要方法——

閱讀:養成定期閱讀優秀文學作品的習慣是拓展思維的最佳方式,我們可以憑此接觸到當前或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

寫作:通過不斷記錄自己的想法、經歷、深刻見解和學習心得,我們的思路就會更加明晰、準確和連貫。

當然,也不應拘泥於此,比如用心思考、積極探索身外世界等等也都可以讓我們智力進步,積極處世的人總有能力摸索出無數種自我教育的方法。

4.社會/情感層面

如果說前述三個層面與習慣一、二、三密切相關,都是圍繞個體提升展開,那麼社會/情感層面的重點則是習慣四、五、六,與人際交流、合作密切相關。

與其他三個層面的更新不同的是,社會/情感層面不用額外花費很多精力,其主要在習慣四、五、六的思考實踐中更新。

以下是肖恩·柯維列出的四個層面檢測表,我們可以看一下自己做到了哪些、還有哪些沒有達到:

另外,根據「習慣三:要事第一」,我們也可以通過列下周計劃的形式以督促四個層面的更新。對此柯維也給出了行動建議:

1) 列出一張活動項目清單,幫助你塑造體形。這些活動要貼近你的生活方式,而且要能使你享受其中。

2) 選出一項活動作為你下周個人角色領域的目標。在周末評估你的表現,如果沒有達成,是由於目標設定不理想嗎?還是你沒有專注於實現計劃?

3) 再列出一張相似清單,更新一下精神領域的活動。環顧你的社交/情感領域,列出你想改進的關係,或設想一些公眾領域的成功所帶來更好局面的場景。在每個領域都選出一項活動,作為這周要實現的目標,實施並加以評估。

4) 設置固定時間寫下「不斷更新」的活動,從四個方面進行,每周評估個人表現和最終結果。


-結語-

如果說,我之前讀的一些自我管理類書籍是詳細列出自我進階的每一步具體操作、手把手教改造,那麼柯維這本書就是拋出觀點,具體改造措施讓你自己去規劃。

「量體裁衣」,只有自己才能打造出最適合自己的一套自我提升之法。只要抓住事物的本質,舉一反三沒什麼難的。

另外,看這本書的時候其實很扎心,因為柯維列出的「高效能人士VS低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低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我中了4個……嘆氣,我需要多反思一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