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眼皮審美到雙眼皮手術:從來不僅僅是關於美

fans news 發佈 2022-01-01T06:25:35+00:00

呂燕是改革開放後最早引發國際關注的中國模特,她的臉部特徵極具辨識度,單眼皮、雀斑與厚嘴唇在世紀之交衝擊了當時中國人普遍的審美觀念。

記者 | 徐魯青

編輯 | 黃月

如果總結2021年網絡爭論熱點,「眯眯眼」或許可以成為一個關鍵詞。

我們從未如此在意過眼睛的形狀。今年六月,清華大學的畢設走秀里,時裝模特因為「眯眯眼」吊稍妝容被指「辱華」。九月,漫威第一部華人超級英電影《尚氣》主角形象被批涉嫌醜化華人,其中也包括了對「眯眯眼」的指控。11月,陳漫在上海展出的一幅作品引發了巨大爭議——模特吊梢「眯眯眼」造型和陰鬱邪魅的風格被指責侮辱中國人形象,迎合西方刻板印象,在微博上成為多日的熱搜話題。同樣因為「眯眯眼」形象被指責的,還有近日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雄獅少年》,網友認為導演故意設計眼睛小和眼距寬的人物形象醜化中國人。此外,國產零食品牌「三隻松鼠」2019年拍攝的一張產品廣告中因為出現了單眼皮細長眼的模特,也被質疑「迎合歐美對國人長相的負面性刻板印象」。幾乎同時期受到類似抨擊的還有奔馳汽車廣告裡出現的吊稍單眼皮模特。在一波接一波對「眯眯眼」造型辱華的討論中,微博上更是出現了「殖人審美」「黃禍妝容」等標籤,專用來收集以細長單眼皮為特點的被醜化的華人形象。

對「眯眯眼」的討論之火還燃至了時尚模特呂燕。呂燕是改革開放後最早引發國際關注的中國模特,她的臉部特徵極具辨識度,單眼皮、雀斑與厚嘴唇在世紀之交衝擊了當時中國人普遍的審美觀念。1999年,呂燕在參加模特班後被造型師李東田賞識,並同他合作拍攝了「雀斑百合花」的照片,這幅照片巨幅列印後張貼於北京王府井大街上。在那個年代,很多人從未看過這樣的時尚攝影作品,甚至以為是治療雀斑的廣告。在「眯眯眼」「辱華」指控持續發酵之際,許多網友沖入呂燕微博評論區留言對其進行外貌羞辱,指責她的「眯眯眼」及獨特的面部特徵醜化了中國人的形象。

如果我們把時針撥回二十年前,單眼皮在21世紀初的流行文化中不僅被視為有個性的、新潮的面部特徵,也標示著中國人自改革開放後在西方文化衝擊下產生的焦慮,以及對建立自己的民族性審美標準的嚮往。對當時的人們來說,以雙眼皮為美的單一化標準才是西方霸權的文化影響。從人們接受呂燕、歌唱單眼皮,到如今對「眯眯眼」一浪高過一浪的指控,中國人對單眼皮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

刻板印象還是審美多元?從呂燕走紅到《單眼皮女孩》

呂燕的走紅是21世紀初中國社會文化逐漸開放與多元的呈現。在當時,中國所有的時尚雜誌封面人物幾乎是清一色的白人面孔,雙眼皮大眼睛是不可動搖的美麗標準。1988年,法國《ELLE》雜誌正式推出中文版,開啟中國時尚雜誌元年。第一期《ELLE》雜誌封面的導語寫著:「美國鮮艷穿戴、英國情調套裝、義大利式風韻、法國高級時裝。」時尚產業彼時在中國還是一片空白,雜誌內容都是對西方時尚的復刻與模仿。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中國最早的模特選秀比賽里。由於在國內沒有可以借鑑的模特選秀大賽,最早的「新絲路大賽」基本模仿香港模式,獲獎模特也大多走當時最時髦的港風路線,比如葉繼紅、于娜、柏青,她們無一例外都有著雙眼皮和濃眉大眼的妝容。2000年前後,香港地區仍是對中國大陸影響最大的前沿文化地標,港星式面部特徵是當時美的範本,當時的大陸時尚與影視產業中難以找到異質化形象突破這一審美標準。儘管現在的微博網友認為這些早期比賽選出來的模特「才是真正的中國美」,然而當年港星的妝容和形象也並非「中國正統」發源,很多都借鑑了日本演藝圈的風格。

呂燕的出現冒犯了社會單一的港女審美標準。當時的輿論對她有不少爭議之聲,更多是從容貌本身進行的評判,比如稱其為「丑模」、「醜小鴨」,並歸因於「東西方審美觀的差異化」。比反對更多的似乎是讚賞之聲。2009年,網易采寫了「中國製造」系列文章,該系列選出了建國60年裡發生的重大公共事件與影響人物,呂燕被票選為2000年的年度女性,網易評價呂燕的出現讓人們意識到審美不再只有一種標準:「中國的社會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容得下怪異,經得起顛覆的階段。」在接受採訪時,呂燕也著重強調了自己的成名同時代開放的⻛氣有關:

「我恰好生在了那個懵懂而又求新的年代……到了新的2000年,我覺得不能算改變了大家的審美觀,只是給大家多了一種選擇,讓大家對這個事物的看法更多元化、更廣了一些。因為現在的年輕人都很有個性。我覺得以前的人都是比較跟班的,現在都是比較自我的。所以,我覺得也許我在這個時候我給大家在傳統的⻓相上面有一點點改變。」

人們也將呂燕的出現視為對西方審美標準崇尚的大眼睛的突破,並幫助建造了一種獨立的民族審美標準。網易在當年為呂燕寫的票選詞是:「中國美,由你改寫傳奇」以及「為雀斑歡呼,改寫中國美」。在代表中國參加世界模特大賽時,呂燕也說,「我要代表亞洲之美,打破西方的審美觀念。」

與這些觀點形成有趣對話的是上海東華大學教授林劍放,他認為,「呂燕並不能代表中國、代表亞洲,我們應該選出更具有東方美代表性的模特。」於是,他在2004年作為組織者之一參與策劃了「伊卡璐」東方模特大賽,號稱是全球首次專門選拔亞裔模特的專業賽事,最後總決賽入選模特共37人,其中24個都是有亞洲血統的混血兒。當時中國新聞網的報導稱:「他們都相當漂亮,如澳洲分賽區的獲獎男選手中甚至還有酷似湯姆·克魯斯和基諾·里維斯的。」 一場旨在代表東方美的模特比賽最終選出了酷似好萊塢演員的模特作為結局。

在本世紀初的流行文化中,單眼皮包含了有個性、打破審美陳規的意味,這在當時紅遍華語樂壇的歌曲《單眼皮女孩》中可見一斑。這首歌融入了中國古典戲曲元素的迪斯科說唱,在當時非常時髦。歌詞講述的是一個單眼皮女孩喜歡上一個男孩,而他只喜歡雙眼皮女生,歌詞唱道:「對面那桌男孩今天又來/瞧瞧他的眼睛超級有自信/好像每個女生都會上鉤/聽說他愛的女生只挑雙眼皮。」即使男孩很迷人,單眼皮女孩也有自己的尊嚴,不會輕易受人擺布,兩個女孩接著唱道:「丹鳳眼,丹鳳眼(泰語)/單眼皮女生要的愛是完美無瑕/大錯特錯/不要來/侮辱我的美/我不是你的style/為何天天纏著我/不要來/侮辱我的美」 。

《單眼皮女生》由中國娃娃(China Dolls)組合演唱,在中國大陸、台灣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收穫了巨大反響。中國娃娃組合本身也在中國樂壇有不小的影響力,如今春節期間還時常能聽到的旋律《發財發福中國年》就是她們的歌。雖然叫中國娃娃,但這個組合實際上由泰國籍華裔歌手「娃娃」和「貝兒」1999年在泰國組成。

兩人將組合命名為「China Dolls」的原因在於她們都有中國血統,且都擁有丹鳳眼這一具有華人特色的外貌特徵。如今,China Doll更多是一個種族歧視性指稱,指的是西方人對華人女性的刻板印象,即一種順從、被動、純潔的瓷娃娃形象。在美國流行歌手Lana Del Rey的歌曲Without You中,便出現了「I can be your China Doll」的歌詞,大意是我可以任由你擺布。

美不僅僅是美:雙眼皮手術為何成為亞洲風潮?

雖然以呂燕為代表的本土時尚曾影響了部分中國人的審美觀念,但東亞地區對雙眼皮的追求既歷史悠久也根深蒂固,這的確與西方帝國擴張的歷史緊密勾連。

東亞地區最受歡迎的整容手術項目一直是雙眼皮切割,這種身體改造術最早發明於日本「脫亞入歐」的浪潮之中。1896年是日本社會轉型和早期西化的時期,醫生Mikamo發明了雙眼皮手術,通過縫線的方法在眼部添加一道褶皺,以模仿歐洲人的長相。Mikamo的手術在當時日本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在韓國卻成風潮。

在《Minor Feeling: an Asian American Reckoning》一書中,韓裔作家Cathy Park Hong記錄了韓國雙眼皮手術的發源歷史。韓戰時期,美國戰地醫生David Ralph Millard為了讓亞洲人的眼睛更符合西方審美而發明了雙眼皮手術,Millard以韓國性工作者為試驗對象(另一種說法是嫁給美國軍人的韓國新娘,這些新娘被認為「對美國的文化和種族構成威脅」),為她們塑造迎合美國軍人審美的臉,同時讓亞裔看上去更溫和順從、威脅感更弱(less threatening racially)。雙眼皮手術後來在韓國大受歡迎,居住在美國的韓裔會給他們十幾歲的孩子做眼瞼手術,「為了讓他們的眼睛看起來更像美國人。」

中國對雙眼皮的審美偏好並非古已有之,唐代最有影響力的畫家周昉在《簪花仕女圖》中所描繪的仕女身材豐滿、眼睛狹長;直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流行偶像也以丹鳳眼為主,比如胡蝶、阮玲玉、黎莉莉。研究中國整容行業的香港中文大學博士文華在《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市場在中國》一書中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電影、流行文化和時尚美容產業的流入,中國的審美標準受到西方美女形象影響。「坐在醫院等候整容的女性常常翻看時尚雜誌,這些雜誌上充斥著西方女性身體形象。有些女性可能在沒有完全意識到的情況下,已經將白種人特徵內化為審美標準。」如今,雙眼皮手術已經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整形美容手術之一。由於亞洲大約一半人口上眼瞼天生沒有摺痕,雙眼皮手術在中國人和其他亞洲人中都廣受歡迎,包括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 新加坡人和亞裔美國人。

文華作為研究者,一方面認為雙眼皮審美背後存在著西方審美理想的霸權擴張,另一方面也強調,簡單地將雙眼皮手術等同於人們想要看起來像白人也是有問題的。審美標準的接受者自身擁有主體性,會根據文化語境對美的標準進行改造與重塑。許多雙眼皮整容手術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既想要擁有雙眼皮,也希望同時也保留自己的中國特徵,「如果眼瞼上的摺痕太高或者太開,會讓眼睛顯得太像西方人。沒有人喜歡那樣,明顯太假了,不自然。我喜歡適當的雙眼皮,自然而然地就適合中國人。」所以,社會文化中的審美從來不是單純的西方壓倒東風或者反之的絕對狀態,也極難被單一標準完全左右,而往往是不同文化交織融合、互相碰撞的結果,或者某種集體心態的反映與投射。

回望新世紀前二十年,人們對於單眼皮小眼睛的接受史或許也是一部改革開放後社會文化心態的變遷史,從「改寫中國美」到「污染中國美」,背後改變的絕不僅僅是如何看待美本身。

【參考文獻】

《誰在製造「眯眯眼焦慮」,誰在暗中煽動民族情緒?》,唐山,燕京書評 https://youwuqiong.top/535957.html

《全球首次選拔亞裔模特 尋找比呂燕更美的》中國新聞網https://www.chinanews.com.cn/news/2004/2004-10-15/26/494608.shtml

《60年中國影響女性》,呂燕,網易新聞

https://lady.163.com/special/00263I3K/nd60lady2000.html

《單眼皮女生》中國娃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Khuy7pDa3Y

Minor Feeling: An Asian American Reckoning,Cathy Park Hong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