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2》一個普通懦弱的父親,為了孩子,他是如何擊敗強權的?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7T19:07:23+00:00

不要理會那些「挑骨頭」和「打低分」的人,《誤殺2》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當然,你可以認為我是膚淺的,但我有我的理由。

不要理會那些「挑骨頭」和「打低分」的人,《誤殺2》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當然,你可以認為我是膚淺的,但我有我的理由。


看到《誤殺2》這個電影名稱,自然的就聯想到會是《誤殺1》的延續,但看了影片介紹,說是採取的另外一個故事(改變自《迫在眉梢》),在略帶失望的背景下看了影片之後,反而覺得這次的電影票錢沒有白花。


從影院出來後,除了讓我感受到了影片確實是一場「誤殺」之外(後面詳解),還有幾點引人思考,我們依次往前推進。


一、「為了孩子,你不知道一個父親能做出什麼」——法與情的糾結

醫生說「我不信你會殺人」。

林日朗說「你還沒當過爸爸吧,你不知道一個父親為自己的孩子能做出些什麼。

每一個當父親的人,都會對這句話產生共鳴,為了孩子,到底可以做到什麼地步?當法與情衝突的時候,該怎樣選擇?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為了救治患病的父親,砸開了藥店的玻璃,偷走了藥。


偷盜肯定是犯罪,但他是為了救重病的父親,一下就讓人感覺到「可以被原諒」。


人類是感情動物,無法單純地對罪行進行純粹理智的評判,而是會去考慮他為什麼犯這個罪。


當這個理由讓人們覺得有情可原的時候,人們就會改變他心中的「審判」結果。


《誤殺2》上來就給我們出了這樣一道題,我們期待,影片會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答案。

影片一直都貫穿著「為了孩子」。


林日朗為了孩子,為了奪回被搶走的心臟,不惜「犯罪」劫持醫院;最後的Plan B,為了孩子,更不惜犧牲自己;搶奪(強權)者為了孩子,更不惜以身試法,等等。


「你也是一個父親,你應該能體會到一個父親為了孩子能做到什麼地步……」市長這樣哀求著林日朗,


是啊,「為了孩子」似乎成了可以做任何事的理由,可以動用一切資源,包括搶奪普通人的活命機會,來救自己的兒子。


搶奪者對林日朗說,「為了孩子才這樣做,你也是個父親,換做你,你會怎樣做?」,林日朗怒了,「我是一個父親,但我不會去搶


是的,為了孩子的病,他去求別人,去賣房子,去借高Li貸,但他不會去搶。這是一個樸實的普通人的道德底線。


二、弱勢的普通民眾如何對抗強大的勢力

在《誤殺1》中小人物怎樣對抗?看過一萬部影片的主角,設計了完美計劃,為孩子脫罪。我們驚嘆於主角的高智商,實施過程直呼過癮,但,太精彩了,以至於離我們很遠。


而在《誤殺2》,這樣一個弱勢的普通家庭,一個懦弱的父親,在得知孩子心臟被搶走後,抓住醫生的脖領,由憤怒的質問轉變成苦苦的哀求的時候,像極了我們每一個普通人

當意識到通過正常途徑,沒有絲毫希望的時候,他決定鋌而走險。

這次沒有像《誤殺1》那樣採取所謂的完美計謀,而是採取了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採取的方法——把黑暗曬到陽光下


當弱勢個體面對強權給予的不公的時候,能怎麼做?要麼委曲求全忍氣吞聲,要麼就實名舉報公諸於眾。


想想最近的新聞,某乃丹實名舉報某壽保險,個體揭露某想,某女子舉報前婆婆,等等,在遭遇不公的時候,個人有勇氣把遭遇攤向民眾,迫使相關機構及時公正處理。


當然,在電影《誤殺2》中的林日朗,所處的環境顯然不如我們當下的環境。在影片中,僅靠新聞媒體公布於眾,顯然是無力的,因為這些都在強權掌控之下。


現在不公和災難發生在林日朗身上,有權勢之家的孩子就比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更值得去被救治嗎?憑什麼普通孩子的機會能夠被有權勢的人搶走。


什麼是道德正確,都懂,但在大眾看不到的地方,強權碾壓著普通。


怎麼辦?面對強大的勢力,林日朗怎麼辦?


他要和搶走心臟的人對抗,於是選擇了劫持醫院急診中心。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讓他有機會在所有人面前,訴說自己遭遇的不公,控訴背後搶奪者的罪行。


這,既是為了奪回心臟,也是對(強權)搶奪者的「宣戰」。


世間確實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這些地方藏污納垢。


當受到這些污垢污染的時候,作為弱者的我們,如何讓這些東西消失,如何得到公正?


我們會想盡辦法讓所有的人都關注到,直到所有的事情都攤在陽光下,即使這個代價是「犯罪」。


當人們了解了他的遭遇後,所有人給予了他們同情,以及對搶奪者的憤慨。


讓人們明白了「他不是劫匪,他是個好人,他是個好爸爸,真正搶孩子心臟的人才是真正的劫匪」。


無論什麼結果,到此,林日朗就已經勝利了。

需要明白一點,所有這些能夠起效的前提就是,要有能夠祛除黑暗的陽光,能夠迫使「強權違法」受到懲罰。


若是在強權籠罩的黑暗環境,公諸於眾又能如何呢?誰會在乎民眾的意願,誰能主持公道?


三、讓人破防的Plan B

林日朗是一個懷才不遇的小編劇,警察在他家裡發現的劇本里,他把所有人都殺了,殺了警察,殺了醫生、甚至殺了人質。


殘忍嗎?如果真是這樣,當然殘忍,而且罪大惡極。


就像我們在極端憤怒的時候,也想殺死某人。跟老婆激烈吵架的時候,想過殺死她;遭受上司不公的時候,甚至陰暗的希望他出門被車撞S。


我們不是一個道德完人,我們就是有過這種惡劣的念頭,但我們都知道,最終是不會那樣做的。


同樣,林日朗就是一個普通人,可以在想像的劇本里釋放他的怒氣和悲痛,但最終選擇了Plan B,結局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而這個Plan B讓人破防了,起碼我在看的時候,淚腺分泌物湧出了眼眶。


當影片最後展現他實現計劃好的PlanB的時候,所有人從對林日朗被誤殺的惋惜中,瞬間反轉到「他的死也算值了」。


他預判了對方的預判,用自己的心臟給兒子做了生命的「保底」。


林日朗提前想到,即使劫持醫院也很大可能拿不回心臟,於是他跟醫生說出了自己的打算……

到此時,觀眾才進一步明白了,「為了孩子,一個父親能做出什麼」。


他不僅是犧牲自己救了自己的孩子,同時也吶喊出了,代表著底層普羅民眾的聲音。


我只想要回原本屬於我自己孩子的東西。


「這一切本來就不公平,我們可以為了生活忍氣吞聲,可以接受卑微的活著,但是他們不能像蟲子一樣把我們隨意踩死。

四,需要釋疑的幾個問題

1.跟《誤殺1》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為什麼還是叫《誤殺2》?


不是導演故意用「誤殺」來延續一個系列,而是這個故事到最後,就是誤殺。

在《誤殺1》中,一切源於對男孩的誤殺,而在《誤殺2》中,其實是警察對林日朗的誤殺。


槍是假的,警察開槍射殺林日朗,是誤殺,因為林日朗從未殺過一個人。

同時,林日朗被警察射殺,正是林日朗設計好的Plan B,是他想要的結果,警察又是誤殺。

同樣一個行為,兩個誤殺。


2.成年人的心臟能移植給孩子嗎?——能。

觀影的時候,我就有這個疑問。成年人的大心臟能否順利移植到孩子身上?後來百度出下面這條新聞。

3.不要指望一部片子是完美的,值回票價就行了。


那些所謂完美的片子(豆瓣高分)往往不會在短時間內,給你帶來多巴胺的飆升。那些高分電影甚至需要反覆看才能發現玄機,僅靠影院的兩個小時是看不懂的。


而《誤殺2》雖然被那些專業影評人找出無數的槽點,但不影響在兩個小時內讓人產生多層的感受,既能給人帶來現實主義的思考和情感共鳴,也能給出翻轉的驚喜和感動,值了。


PS:我喜歡演技日漸進步的肖央,和滿臉鬍鬚的任達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