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浮誇外表包裹溫柔的核?聊《行騙天下JP》與《Legal High》

fans news 發佈 2021-12-31T16:36:54+00:00

最近在補日劇,認真觀賞了久負盛名的《行騙天下JP》與《Legal High》。這部劇第一季是2012年,第二季是2013年,掐指一算,已經過去了10年,稱得上是老劇。

最近在補日劇,認真觀賞了久負盛名的《行騙天下JP》與《Legal High》

【1】《Legal High》與《行騙天下JP》

這兩部劇都屬於日劇中的經典,堺雅人與長澤雅美的顏藝貢獻了無數超越國界的曠世表情包。

首先是《Legal High》。這部劇第一季是2012年,第二季是2013年,掐指一算,已經過去了10年,稱得上是老劇。且第三季一直沒什麼消息,大概率是不太會有了。

《Legal High》一反政律題材傳統的那種一本正經,也沒有「題材不夠戀愛來湊」的強制加戲,堺雅人演繹的古美門律師足夠「賤」與務實,全局用一種極為浮誇的方式讓觀眾在獲得愉悅之外,偶爾也會思考當代社會的公正(正義)究竟是怎樣的。

堺雅人演繹的古美門律師和新垣結衣演繹的黛律師,本質上是代表了當代社會對待法律(正義、公平)的兩種觀點(態度),一種基於程序(古美門),一種基於道義(黛)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一位警察目睹一位明天將要行刑的死刑犯阿貓即將遭受另一位後天將要行刑的死囚阿狗的致命襲擊,是救還是不救

如果阿貓曾殺害阿狗的親生父母呢?如果阿貓曾殺害這位警察的親生父母呢?

他們兩人之間的對手戲,一方面是為了增加整個劇的張力(吸引力、觀賞度),另一方面也稱得上是做了一些普法(社會教育)。

律師的職責是追求委託人利益最大化,這無可厚非。有些律師會試圖吃完原告吃被告,這也是事實。如果我們把視角再拉大一些,假使律師真的可以在法庭上用盡各種手段顛倒黑白(此劇中不少情節就是這麼演繹的),這說明什麼?

法律有缺失

於是,法律法規才會不斷修正,最大程度上維護公平正義。有一種觀點說,律師的存在就是逼迫檢方(或者原告方)必須竭盡全力搜尋證據,以此在程序上維護正義。

當然,人為操作的東西必然有太多的」可操作空間「,上述」模型「只是一種理想化結構。

古美門律師的外表是個唯利是圖的現實主義者,這是因為他已經看穿了這個社會的真相(宏觀層面),於是,他的那些對社會的針砭才會顯得那麼一針見血,讓人聽得大呼過癮。

另一方面,他又是精通人性的(微觀層面),這就意味著,他會儘可能地權衡利弊,給出問題的最優解。

像第一季第4集,原告方以【日照權】受到侵害為由起訴房產商,一部分人(商戶)加入其中是抱著能得到一筆不菲的賠償,換個思路看,如果這裡誕生一棟新的住宅大樓,對周圍的商戶而言未必是壞事。古美門作為房產商的代理人,其實注意到了這個細節。

又或者是第二季第2集,天才原告表面上是針對名譽權被侵害提起訴訟,古美門卻注意到他除了想過一把律師的癮,還希望藉此炒熱那部漫畫的熱度,以此補償曾經受到傷害的人。

這種故事要怎麼形容呢?像是剝洋蔥,我們總能剝了一層看到下一層,到最後沒準兒會因為看到人性中的深度而淚流滿面(不管是因為善還是因為惡),殘忍一點講,《Legal High》的標題就是整部劇最為核心的東西——

勝利才是正義。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其次是《行騙天下JP》。

雖然這是一部打著【詐騙】旗號的都市劇,本質上卻是長澤雅美的顏藝秀

雖然這是一部打著【詐騙】旗號的都市劇,本質上卻是一部各種懲惡揚善行俠仗義傳播快樂的都市爽劇

其實《行騙天下JP》與《Legal High》的編劇都是同一人(後面會聊到),《行騙天下JP》自2018年推出後出了不少劇場版,《Legal High》止步於2季,我想,原因還是因為市場有需求。

《Legal High》的確不錯,但題材還是有點」鄭重其事「,《行騙天下JP》的故事雖然是」詐騙「,且金額都是上億,但被騙的人幾乎都是壞人(黑心商人、黑老大、卑鄙古董商),被騙的錢也是不義之財;同時,即使《行騙天下JP》在不少故事的邏輯性上經不住推敲(比如第1集,為了騙黑老大達子一行人居然搞了個機場,黑老大居然還信了;黑老大跳飛機居然恰恰能落在幾分鐘前從高空丟下的箱子附近),但這種」欺負權貴「的喜劇就像我小時候看的」阿凡提用智商碾壓巴依老爺「故事一般,永遠是大眾喜聞樂見的核心題材啊

與《Legal High》相比,《行騙天下JP》從頭到尾就是」圖個樂「,哄大家一笑,這就目標達成了。而且,《行騙天下JP》還能把前後劇集的人物、情節進行串聯,增加了觀眾可以發掘觀影彩蛋的樂趣——國內有些媒體喜歡把這種」思路「說成」XX宇宙「,打造」XX宇宙「。真是沒創意。

說起來,早一些的凡爾納三部曲,金庸的《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不都是這麼個玩法?只不過從淨盈利看,迪士尼(漫威)是玩的最溜——但人家漫威之前也是積累了半個世紀啊。

如果我們再比照近年來日本小說改番劇的題材,會發現異世界概念頗多。這種作品的常見設計是某個資質平平的人突然被召喚到異世界(經常是要先死掉),某個女神為其疊加了一堆buff,告訴ta,」你的使命是拯救這個世界「,然後,這個自帶光環的人就開始了一系列」霸氣側漏「的高光之舉。

這說明什麼呢?單看日本觀眾的需求,是更期待《行騙天下JP》、龍傲天這種好玩的作品。再深挖,就是經濟下行(停滯)的當下,民眾只期待一些簡單的快樂

我們將視線拉回國內,會發現」經濟下行(停滯)的當下,民眾只期待一些簡單的快樂「這個觀點也是成立的,短視頻成為全民娛樂的首選,大量的短視頻只是為了讓你開心(哪怕只是某個小姐姐扭扭腰露露溝),只因為不少人打開手機只是想圖個開心。

【知識】(不管是廣義上的還是狹義上的),對於他們而言,根本不重要。知識這種奢侈品,從古至今,恐怕只對少數人有意義。

這《行騙天下JP》雖然是個喜劇,但也是個悲劇,劇中有兩位演員自殺——竹內結子與三浦春馬。男主角之一的東出昌大被爆出軌。對了,東出昌大的前妻是渡邊杏,渡邊杏你可能不認識,但渡邊杏的親爹你應該認識——如果你對《盜夢空間》中的那位背後金主日本人渡邊謙還有印象的話。

竹內結子與三浦春馬的猝然離世對本作的影響雖有,因為是配角,所以還算可控。但東出昌大作為男主角,出現負面新聞,後續繼續出演恐怕對收視率有嚴重影響;如果直接換人,觀眾能否接受新三人組,或者新三人組能否延續原三人組的」奇妙的化學反應「,都是個大問題

【2】長澤雅美與新垣結衣(&堺雅人)

我對新垣結衣最早的印象是那部《戀空》,男主角則是那位三浦春馬。之後對她的印象就是那部《龍櫻》。往後,就沒啥印象。再後來,就是關於她結婚的消息。

新垣結衣與長澤雅美都在《龍櫻》中有戲份,彼時還是2005年,都是20歲不到的年紀。轉而到了2012年,88年的新垣結衣在《Legal High》中演一位尚對社會知之甚少的純真准社畜,倒是恰如其分。

我個人不知道日本演藝圈會不會時不時把新垣結衣與長澤雅美放在一起做比較(《Legal High》中是有部分台詞)——畢竟兩個人出道時間差不多,當年也是清純青春系的兩位花旦。

隨著年紀增長,新垣結衣所演繹的角色,似乎總帶著當年那種「青春少女」的光環,說好聽一些這是能「鎖住青春」,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背後的團隊還在固守原有印象,這其實嚴重影響她在演員之路上的長足發展——人總要面對自然衰老,只有嘗試一些新形象新定位,才能有所突破。

而長澤雅美,則是很能放下各種包袱,或者說,能坦然接受自己即將已經」成為大媽「的現實——在《行騙天下JP》中,有長澤雅美的自嘲,有借其他角色之口表達的」自嘲「,更是有近景鏡頭直接把長澤雅美的魚尾紋與法令紋呈現在所有觀眾面前。

對了,在《行騙天下JP》中多次調侃達子有大媽相的東南亞黑心娛樂圈大佬【何南生】,扮演者是生瀨勝久,而他正是《Legal High》中男主的死對頭三木長一郎的演員。

《行騙天下JP》中,長澤雅美上躥下跳、眉飛色舞,她笑得是那麼自信,」作「(褒義)是那麼從容。我想,長澤雅美自己是意識到一旦能放得開,讓觀眾意識到她原來還有這一面。如此,作為青春不再的老演員,才能通過嘗試更多性格的角色來拓寬演藝生涯。

優秀的演員應該是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通過嘗試不同類型、不同時代、不同身份的劇作來提升自己。

我們還可以聊聊堺雅人,這位1973年出生的大叔,如今也要50歲了。如果我們看他早期的作品,也是風格多變,從古代到現代的角色都有嘗試,可英俊瀟灑也可賤萌呆弱,像塊橡皮泥一樣,可塑性極強。

對於混演藝圈的人來說,人設的確是個好東西,它就像品牌一樣能提升自己的辨識度。歌手們最喜歡玩這類套路——什麼「純情王子」、「清澈公主」。但人會變,人設也要跟著變,歌手也許可以憑藉巔峰期的幾首成名作吃一輩子版稅收入,演員可不行。

新垣結衣如今的大問題恐怕就是太固守原來的形象——早在《Legal High》時期,她還有過下圖這樣的「自黑」。我甚至懷疑新垣結衣結婚,是因為事業上遭遇瓶頸,於是想借婚姻嘗試進入人生的新階段。

順帶再聊點花邊的。

單從星野源與新垣結衣在一起的部分視頻看,我覺得這一對的氣場,或者說【契合度】不太搭。不過,愛情這種事兒,當局者覺得安心合適就好。

對於曾經把新垣結衣奉為永恆摯愛的人來說,應該慨嘆老祖宗怎麼就把女神的出生地沖繩——也就是曾經的琉球群島——給弄沒了呢?

不然,她就是中國人了啊!

如果真是如此,大概又有人會哀怨了,這麼好的姑娘如果被黑暗的國內演藝圈給糟蹋了,那也是莫大的損失啊。

古澤良太

【3】古澤良太三谷幸喜

《行騙天下JP》與《Legal High》的編劇都是同一人——古澤良太

我真的是很想了解他是如何設計一個故事。雖然《行騙天下JP》與《Legal High》屬於不同類型的劇,但本質上都屬於用浮誇的外表包裹1個溫柔的核。所謂浮誇的外表,就是各種反轉,建立前後劇情的「對立」來形成一種落差。

有種寫作技巧是「把好人當壞人寫、把壞人當好人寫」,古澤良太在《行騙天下JP》與《Legal High》中算是把這種玩法玩透了。

同時,古澤良太的知識結構應該很複雜——要麼得益於人生的閱歷豐富,要麼得益於書本的閱歷豐富。如果兩者都不是,那就只能說他是天賦異稟,憑藉想像力就能洞察人性,直指真相。

類似「所有的政治都是笑臉惡魔,他教唆那些精力旺盛、頭腦靈活的人去折磨那些逆來順受的廣大民眾,以奪走他們兜中的錢財、手中的權力和腦中的思想」這樣的台詞可不是隨隨便便的路人就能寫出來的。

除了《行騙天下JP》與《Legal High》,還能體現古澤良太編劇藝術的作品就是電影《愚人節》。

從結構上看,《愚人節》與《真愛至上》相似,都是多線並舉最後因為各種機緣巧合歸於一線(最後每個支線都有個美麗結局)的套路——《愚人節》主打搞笑,而《真愛至上》主打真情。

我想,講故事的精髓就是【有趣】,多線並舉的難點在於如何讓每個小故事與大故事都能保持又獨立又互補的節奏。

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寫出這樣的故事。

同時,古澤良太的劇本也有較為明顯的迎合市場的趨勢——原因上面提了,這就使得類似《Legal High》這種金句頻出的作品在未來出現的概率較低。還有一個可能被人忽略的事,即《Legal High》的劇本其實是製作方要求古澤良太為堺雅人量身定做的。

如果不是因為堺雅人的「放飛自我」,很多其實挺嚴肅的台詞在畫面呈現上並不那麼好玩。換句話說,《Legal High》與《行騙天下JP》本就屬於不同時期順應市場(需求)的作品。

然而,在某些平台,《Legal High》的綜合評價會高於《行騙天下JP》,這是為啥?

其實《Legal High》與《行騙天下JP》都有各自邏輯上的硬傷——簡言之,現實世界不會出現那麼多的巧合(或者說願者上鉤),只是,前者不如後者那麼明顯,而且,前者有些觀點的確有啟迪思考的用處,看起來是「略高一籌」。

此外,我們可能還會忽略有些平台雖然看起來很大眾,其實很小眾。有些作品的目標受眾可能根本不會在乎平台上呈現的評價。

商家創立一種「稀缺感」是營造一種「優越感」,這種心理在書籍、電影、音樂的「品鑑」上較為突出。有時,我們聊起一個冷門但逼格滿滿的作品——注意,這可能只是講述者自以為的,會情不自禁得意洋洋,背後的原因就是如此。

事實上,過於針砭現實的作品很難做到雅俗共賞,也就很難做到商業層面的成功。

這裡就要聊除古澤良太外,我所仰慕的另一位編劇兼導演——三谷幸喜。

他那部《笑之大學》,與《那個男人來自地球》一樣,幾乎是靠對話撐起了整部劇。《笑之大學》實際上只有2個人,比《那個男人來自地球》少了太多。

是啊,如果你說這2個人是在說相聲,也不是不信。

《笑之大學》是用一種又戲虐又克制的戲劇手法諷刺了日本曾經的文藝作品審查制度。這部電影以前在b站還能直接觀賞,後來因不明原因全網下架——沒準兒就是介質原因?

反正,這部電影能聊的和不能聊的都比較多,我也只好點到即止了。

如果你以為三谷幸喜是那種「小眾藝術家」,那就錯了。

三谷幸喜是那種知道如何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找尋平衡點的人,他作為編劇的成功作品有《古畑任三郎》《有頂天酒店》《魔幻時刻》《了不起的亡靈》《真田丸》《廣播時間》(也叫做《爆肚風雲》,據說英文版翻譯為《Welcome back,Mr McDonald》)。

《古畑任三郎》這部老作品知名度極高,很多人都看過。《真田丸》嘛,就是堺雅人主演的那部大河劇。《有頂天酒店》與上文的《愚人節》結構相似,也是多線敘事最後交織——話說日本的編劇是不是都愛玩這種?

至於喜劇《廣播時間》,開場的長鏡頭一定會讓喜歡「一鏡到底」的影迷大呼過癮——要知道,這部電影是三谷幸喜的導演處女作。你以為對方是試水,對方直接亮大招。

如果論資排輩,三谷幸喜肯定是古澤良太的老前輩,而且,古澤良太的風格在我眼中是對前輩的繼承與發展。他們很明白【嚴肅】的作品是怎樣的,也很清楚大眾期待的作品是怎樣的。

當我帶著崇拜之情去研究這些大佬的作品,一個觀點在我腦中越發清晰深刻——【先悅人,才能悅己】。如果無法理解並踐行這一點,混世大概率是要吃虧的

【4】文藝的段位

於是,又想到關於【段位】的事兒。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藝作品如果非要放在一起比較,相對客觀的參考值就是商業營收。

我們可以說一部電影爛,但如果這部電影票房極高,這有可能是因為只是【我們】覺得爛,而其他人並不這麼想;或者是因為同期上線的作品比它還爛,想看電影的觀眾沒得選;又或者是票房造假;又或者是某些原因讓它的票房極高。

不過,這年頭除了電影,還有網劇、優秀短視頻、精緻中視頻、不錯的廣播劇等其他形式可作為消遣備選,只要它們的質量足夠高,就能倒逼電影產業、電視劇產業認真打磨作品——雖然這個過程會很漫長。

對於爛作,最好的處理方式不就是冷處理嗎?不看不聽不討論,默默無聞,就此絕跡。

我們現在身處一個「亂世」——這種亂,並不是兵荒馬亂的亂,而是是非對錯有時缺失衡量標準的亂。

事實真的勝於雄辯嗎?

我看未必。

【好的作品】首先是要想方設法被人【看到】、【知道】,因為糟糕的作品足夠多,也是會將好作品埋沒的。

方法總比問題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