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冰川思想庫私人書單

fans news 發佈 2022-01-02T22:04:57+00:00

改革開放的前程晦暗不明,誰都不知道未來在什麼地方。2018年,中美兩國的爭端初期,許多經濟領域發生了不可逆轉的巨變,驟然之間,頭重腳輕,無以復加。

1990年,整個國家都彷徨無措。改革開放的前程晦暗不明,誰都不知道未來在什麼地方。


2008年,年初的時候全國被大雪覆蓋,接著便是5·12汶川大地震。國人都掩埋在心靈的廢墟之中,痛楚難當。


2018年,中美兩國的爭端初期,許多經濟領域發生了不可逆轉的巨變,驟然之間,頭重腳輕,無以復加。


可是2021年很像一場無窮無盡的夢魘一般,「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每每以為夢囈已盡,但突然發現不過是夢中之夢,一場醒不過來的長夢。


在這樣的惶惑之中,人便喪失對未來的所有判斷,變得輕浮飄渺起來。如若你對未來的一切判斷都無法作數,那麼棄聖絕智是否反而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往年對照冰川諸友的書單,常常彼此發現差異。有些關心哲學,有些關心歷史,有些關心世界,有些關心社會。但瀏覽今年的書單,卻不約而同都是些與當下無關的遙遠故事。明揚在讀孔子,季冰在看王安石,我在讀蘇軾,英傑在看魏晉南北朝,大剛在看蒙古滅金,關老爺遙望第三帝國。



魯迅當年說「整理國故」。其實埋頭到國故裡面沒有別的緣故,若是世事尚有可為,除了專家學者,我們這些多數是新聞出身的,哪裡耐得住不去看火熱的當下,而願意皓首窮經。倒不是我們不願意坐冷板凳,而是我們自己的專業慣性會掙開那些繩索。


雖然說是悲觀的話,但總歸都也在國故中寄託了一些灰燼中的餘溫。讀者諸君若是有心,也冀望我們淺薄的閱讀能送出一些火種,溫暖片刻冷淡的世情。


國故如冰,而心事如火。火太小,冰太重,只能燒出那麼疙瘩大的一片溫情。將就著吧,冰川冷冽,思想無邊,人活著還能想些心事,已算僥倖了。


新年已至,義重禮輕,少許思維的碎片,請您笑納。


也祝您在新的一年裡,思想不滅,詩酒尚存。


陳季冰書單


1.《異端與教授:休謨、斯密與塑造現代思想的一段友誼》,丹尼斯·C.拉斯穆 著,格致出版社


上世紀90以後,中國知識界興起了一股「蘇格蘭啟蒙運動」熱,許多人言必稱大衛·休謨、亞當·斯密、大衛·弗格森……


不過,我注意到不少關於這方面的文章里充斥了基本事實的繆誤。例如,我竟然看到過一位在80年代曾經非常著名的學者將蘇格蘭啟蒙運動稱為「基於基督教的啟蒙」,差點驚掉了我的下巴!


所以,丟掉浮誇的大詞大話,踏踏實實地了解學習當時的真實歷史,可能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無法回到18世紀的愛丁堡和格拉斯哥,但我們可以從書本里了解他們。我們還可以去21世紀的蘇格蘭當地看看。


為了更多更好地了解休謨和斯密,我就曾親臨愛丁堡。在某個黃昏,我曾獨自一人在那個龐大而扎眼(唯一沒有十字架)的休謨墓前坐了半個多小時。



2.《俄羅斯史》,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過去一個多世紀裡,俄羅斯這個國家與我們中國的命運可謂息息相關。


以目前的政治形勢來看,在可見的未來,我們北方這個龐然大物仍將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


因此,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與現實、光榮與痛苦,就顯得意義格外重大。

本書是我所能看到的世面上最權威和高質量的一本俄國史,它基本上沒有太強的意識形態立場,文字也很自然流暢。



3.《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劉子健 著,北京世紀文景


2021年12月18日是王安石誕辰1000周年。關於這個人,已經爭論了近千年了。


而圍繞他的爭論迄今仍未稍有平歇,因為每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新元素出現:最初是新法的善惡之辯、後來變成儒法之爭,最近又被賦予了「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自由與極權」「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的內涵……


歸根結底,大多數人關心的並不是真實的王安石與司馬光,而是他們認同並希望宣揚的那些理念。


美籍華裔歷史學家劉子健先生是公認的宋史權威,他在上世紀70年代出版的這本書則被認為是研究王安石變法的最具影響力的一本專著。


可以這麼說,大凡你的專業與宋史有關,那麼沒有讀過這本書,或不把這本書當做最重要的參考書,則是不可想像的。


我自己最近寫了好幾篇關於王安石及其變法的紀念文章,也收到了本書的許多啟發。另外,這本書非常簡潔洗鍊,一共只有10多萬字,認真讀,一兩天裡就能讀完。


連清川書單


1.《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套裝10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這套書在我的書架上躺了數年,愧對當時慷慨贈書的陶舜兄。今年翻出來看的時候,遭到明揚的恥笑,說道積灰已久,現在才看,豈非晚矣?


雖晚不遲,閱讀起來,便覺得歷史創見的火花,四濺而起。


我是從第二冊看起的,每看完一本,就拍案叫絕。日本人研究中國史,因為沒有了意識形態的束縛,所以恣肆汪洋,屢屢衝擊國人既有的歷史成見,對於刷新我們因為教科書所形成的種種偏見,頗見藥效。



第二冊春秋戰國史,翻開就談城邦歷史。夏商周在我們這裡是言之鑿鑿的統一國家史,但在平勢隆郎那裡,哪裡有什麼統一國家。


夏是傳說中的故事,大約也就是部落城邦,文字更是毫無記載。商大約到了一個城邦聯盟的階段,它的首都並無可考,並且不斷遷移,大約是聯盟的盟主不斷變換的原因。


到了周,才有真實文字可考,並且在文字的助力之下,才形成了文書行政的國家管理雛形。秦始皇的統一,所建立的基礎,正是變城邦為國家的趨勢。


第七冊小島毅談宋朝,核心是講唐宋變革。宋朝是一個形成了哲學的國家,與審美的生活。王安石變法所引發的,真正改變了中國的國家氣質,成就了士大夫傳統,結束了近世以來的南北文化衝突,在此之後,中國就沒有了分裂的國土,而形成了內在的大一統。


日本的中國學研究,從維新之後,逐漸走向了西方式的研究,但畢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對於中國歷史,更加著重於心靈史,亦即民族文化史,雖然在貿易理論上頗有見地,可是對於中國內在理路的梳理,見得到真功夫。


入手不虧。


2.《蘇軾十講》,朱剛 著,上海三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說來慚愧,我知道朱剛老師,是看了他在一席上所做的演講。但真正閱讀朱老師,卻是在悼詞事件發作之後。當時對朱老師頗有不敬,讀了本書,肅然起敬。


早前就甚愛蘇東坡,所以讀林語堂《蘇東坡傳》,深為其間所傳達的蘇東坡精神所震撼,因此奉為神作。



《蘇軾十講》是一本學術書,核心是對蘇東坡個體生命的學術性研究。可這本書的寫作優美至極,文心雕龍,堪為傳世之作。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史上對蘇東坡的歷程與文學研究汗牛充棟的前提下,朱老師對於蘇東坡的精解,仍有振聾發聵之效,實在難得。


試舉兩例。其一是對王安石的態度。林語堂文中,用了許多篇幅,貶斥王安石變法之弊,已成流俗,至今以來,交相沿襲,成為一種惡習。而朱老師對於王安石的人品及處境,有相當客觀的描述,頗能還原王安石的真相。


其中提到蘇洵寫作《辨奸論》,名句寫道:「凡事有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而他寫作的時機,卻是王安石喪母之際。那麼竟然蘇洵反而是不近人情者。大笑。


其二是蘇東坡到廬山,向東林常總禪師求法。道中迎接蘇東坡的兩個和尚,都說夢見雲門宗五祖師戒;蘇東坡回應,自己少時曾夢見和尚,便是師戒模樣。後來南宋大慧宗杲禪師,也聲稱自己乃是蘇東坡轉世。


東林常總與蘇軾在廬山上互贈偈語,以此證明蘇軾已經頓悟。因此歷來禪宗典籍,都把東坡列入禪門。


後來有兩個南宋和尚,護國景元與烏巨道行卻說蘇東坡是門外漢,否定他的偈語。朱剛老師的分析說,蘇東坡其實早已知道佛家的悟道要義,但是他執著不肯進入彼岸的原因,在於他要踐行文學與審美的生活。


在我看來,蘇東坡堅持留在彼岸,恐怕在於執著修齊治平的個體選擇。彼岸儘管美好,但是他蘇東坡卻更有人間責任。拋卻肉身的悲歡,換來氣質的恆久,才是其中真正的頓悟要義吧。


世人總把蘇東坡看成是此岸的英雄。可是從彼岸轉身回來的勇氣,才是大金剛修為吧。


3.《論三國人物》,方詩銘 著,北京出版社


許久以來,我已經厭倦了三國演義。其中爾虞我詐,濃濃的中國式陰謀論世界,已經多到令人憎惡,而對於真實人物的扭曲,已經形同妖孽。


但即便我讀《三國志》許多遍,其中事件人物的許多行為與規則,依然難以圓融合乎邏輯。呂布袁紹孫堅諸多人的行為模式,完全毫無線索可言。


方詩銘是民國訓練出來的學者,對於史料的比照印證研究,已臻化境,把其中諸多人物的行為關節,通過史料的編排,找到合乎邏輯的脈絡。


曹操與袁紹的關係,早期本來是盟友,更準確地說,曹操原本是袁紹旗下的部屬。袁紹是有建國理想的,而曹操不過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因此逐漸變成了政敵。這才是袁曹最後決戰的根本,否則難以說清原本同屬反董陣營,為何突然便進入官渡。


孫堅原本只是在江淮之間的一個流氓,連吳國太都是強搶民女得來的。在反董期間,他乘機占了長沙四郡。但是袁術來到,地方士族紛紛投靠,孫堅無奈,只好改投袁術門下。孫策後來就是依靠孫堅舊部,與袁術的支持,才做下江東事業。


方老師的分析與史學功底,是這本小書,能夠成為廓清三國真實歷史的一個指南。可是即便如此,他對於史料的運用,實在是通聖化神,難以企及。後來再去找他寫的書,竟然稀少得可憐。


著實令人慨嘆民國學人的紮實根基。說今天的諸多歷史研究者不過是讀死書而已,實在不為過了。


任大剛書單


1.《二戰股市風雲錄》,比格斯 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以往中國人關於戰爭的描述,要麼是衝鋒陷陣、英勇犧牲、血流成河、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等等悲壯和慘狀。而甚少有人去關心資本市場怎麼表現。


仔細想想,資本市場可能才是生活的底色。即便處在戰爭狀態,人也需要過日常生活,需要金錢,需要掙錢。戰爭並不是所有生活的全部,只有錢和資本才是戰爭的決定性動員力量,決定著戰爭的走向。這是一個常識,但我們往往丟掉常識。


戰爭對普通人日常生活最大的影響是通貨膨脹。作者比格斯通過嚴謹的材料和分析,得出結論:戰勝國的資本回報率是這樣的,股票優於債券,債券優於票據;令人吃驚的是,在戰敗國,只有股票才是能對付通貨膨脹,債券和票據的收益都是負數。


戰爭國和戰敗國遵循同一套資本邏輯。


股市總是隨著戰爭的叫囂波動著,同樣令人吃驚的是,到1939年下半年,德國股市就預見到1940年的一系列勝利;但到1941年晚秋,德國股市已經感知到希特勒在走下坡路,而那時候希特勒還在突飛猛進,蘇聯人的反攻還遠遠沒有開始。


錢是最誠實的,最值得信任的。


2.《隳三都》,周思成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講的是是蒙古滅金過程中,金國被迫兩次遷都,蒙古三次圍攻、攻破其都城的歷史。


這首先是個容易被一般漢族歷史閱讀者忽視的一段歷史。


我們通常比較熟悉東京城破、靖康被虜,以及臨安城破、崖山覆亡,在被灌輸的傳統歷史觀念里,金國的覆亡似乎是個外國事件,並不值得關注。


然而事實上,在中原與蒙古大軍展開英勇作戰的,不僅有女真族的軍官,也有大量漢族軍官。江淮以南的南宋人,實際上是沒有經歷這場生靈塗炭,很大程度上,他們對金國的滅亡,持一種幸災樂禍的心理,一度趁火打劫。


這不是「射鵰英雄史觀」涵蓋得了的複雜。民族觀念是一種現代建構,現代以前,今天中國大地上占主導地位的,是夷夏之別,而不是民族之分。


誰人是夷,誰人是夏,是一種文化上的區分,夷人採用以儒家為主的典章制度,那就是夏。這比現在的很多極端民族主義者高明多了。


3.《大汗之怒》,周思成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講的是蒙古大軍進攻日本的歷史。這段歷史過去也有專門撰述,周書的長處是史料占有極為豐富,既有傳統的中國史料,也有日本、日文方面的研究成果,英語世界的研究也在其視野之內,因此可以平息很多訛誤。


中日之間歷史上發生過五次戰爭。中國方面三勝兩負,但限於地理阻隔,中國在取得勝利的戰爭中,也沒有占領過日本一寸土地。


蒙元對日作戰是第一次對日作戰失敗。



蒙元當時可是全球第一大霸主,想滅誰就滅誰,比今天的美國牛逼很多倍的大帝國,但面對日本,卻不得不宣告失敗。


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的敘述中,一筆帶過,但卻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驕傲。掂量一下,這對刺激後世日本產生狂妄的想法該有多大的作用。


但中國人恰恰很不願意提及這場巨大失敗。不能正視其惡劣後果,惜哉。


魏英傑書單


1.《活著》,余華 著,版本不限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今年把余華的幾本早期作品都讀完了,《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很慚愧,余華作品我是先看中後期的《兄弟》《第七天》開始的,這些作品當然也在水準線上,但是讀了《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我才發現自己以往對余華的評價太不客觀了。


現在在我心裡,余華是完全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活著》把中國人的心態,人與時代的關係,刻畫得入木三分,簡直是到了極致。


讀《活著》的過程中,幾次不忍再看下去,丟書長嘆。


2.《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川本芳昭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這是講談社中國史的一本。很慚愧,我應該是邊聽邊讀的,真正看得細的可能是細說系列的沈起煒的《細說南北朝史》。


之所以讀魏晉南北朝,是因為兒子學到這一段歷史,我本來想幫他梳理好知識點,結果發現自己的記憶也很亂,所以就系統讀了幾本相關的書。



結果,估計兒子現在也還記不住,而我讀完了也沒記住多少。這純粹是補充自己對歷史細節的了解。


為什麼一段混亂的歷史,卻產生中國歷史上最浪漫縱情的一個時代?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3.《耶路撒冷三千年》,西蒙·蒙蒂菲奧里 著,湖南文藝出版社


這書我先是在台灣的書店買的,後來大陸出了,我又買了。結果,我還是在微信讀書上讀的……紙質書看來只能是適合收藏了。


微信讀書又可以讀又可以聽,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只要習慣了,就會覺得比kindle好用。家裡幾個kindle,有的都不知道被夾在哪堆書里。這本書我是斷斷續續地聽和讀的。


耶路撒冷三千年,也可以說是人類宗教活動的三千年,以及東西方文明交織交融的三千年。再也沒有一座城,像耶路撒冷那樣牽動人心,讓人憂傷,讓人哭泣。


張明揚書單


1.《北宋三大文人集團》,王水照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7月


這本書讀起來很讓我唏噓,腦中閃回的讀後感標題似乎是《蘇軾:北宋最後的文壇盟主》。


蘇軾的文壇盟主傳自歐陽修,儘管他對薪火相傳念茲在茲,但隨著政治寬容時代的結束,文壇盟主的傳承還是就此中斷。



2.《匏瓜:讀<史記·孔子世家>》,劉勃 著,百花文藝出版社


劉勃近幾年來迎來了寫作井噴期,但我個人以為還是讀庫出的四本最好讀:《戰國歧途》、《失敗者的春秋》、《司馬遷的記憶之野》和這本《匏瓜:讀<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的一生似乎就是從中年開始的。讀完這本書後,每當想起孔子,我腦子裡就浮現出兩個意象:來自李零筆下的喪家狗和來自劉勃筆下的匏瓜。


3.《下沉年代》,[美]喬治·帕克 著,新經典·文匯出版社


關於西方和日本社會階層固化的圖書這幾年密集出版,多少可以算得上一個出版風口了。


至少就2021年來說,《下沉年代》是這一主題中最好的一本,據說在這本書里可以聽見「美國夢的破碎聲音」。但還是想強調下,「破碎」只代表了西方的一面,美國是由《光榮與夢想》與《下沉年代》同時構成的。


關不羽書單


1.《美國大蕭條》,穆雷·N,羅斯巴德 著,海南出版社


羅斯巴德是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和他的學派都可謂魅力非凡、爭議巨大。


然而,「爭議」很多都是出於誤解。痛恨羅氏「放任自由」者,大都出於想當然,連羅氏的問題意識也未能進入。而羅氏的信徒也有不少憑空而來想像的鑿空之言。


奧地利學派的「弊病」就是抽象的演繹邏輯,很容易教條化。教條化的反對和教條化的支持,都沒有什麼意義。


因此,比起他的代表作《人、經濟與國家》,《美國大蕭條》更適合了解羅氏理論的門徑。



正所謂「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讀羅氏對大蕭條的分析,才能理解他對權力干預市場的深刻憂慮從何而來。


即使認為羅斯巴德過於激進,也不能否認他的擔憂是有的放矢。


2.《知識分子與社會》,托馬斯·索維爾 著,中信出版社


托馬斯.索維爾以其鮮明的保守主義立場,在美國知識分子圈中是非常獨特的存在,黑人、高齡、榮譽等身,讓他比其他保守主義人士更敢言,犀利的風格老而彌篤。


索維爾在社會評論中,貫徹了經濟學思維,對好談「主義」、習慣於宏大敘事的中國知識界也有很好的啟發。



《知識分子與社會》是一部對知識分子群體的祛魅之作,在中國語境中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中國輿論場上對知識分子,要麼極端地捧殺,要麼極端地打殺,卻很少有中國百年以來知識分子歷史作用的嚴肅思考。


索維爾對知識分子的祛魅是,不僅對中國人理解美國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有很大的幫助,也對我們理解中國現代史很有啟發。比如,「知識分子最嚴重的身份錯認,就是常常記不住自己不是上帝」。


3.《第三帝國三部曲》,理察·J.埃文斯 著,九州出版社


第三帝國是永遠的選題熱點,相關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是這個人類歷史上最邪惡政權之一的帝國是如何降臨人間、如何實施統治、如何勃興暴亡,依然有很多值得探究和咀嚼的地方。


第一部《第三帝國的到來》尤為精彩,作者全景式的觀察,揭示了很多被宏大敘事忽視的細節。


俾斯麥帝國的遺產在第三帝國誕生中起到了何種作用,民眾為什麼會默許甚至歡迎這樣一群暴徒走上權力巔峰,興登堡為首的「舊帝國」精英又是如何不自覺地為第三帝國的崛起掃清障礙的,引人入勝、發人深省。

哪怕到第三帝國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最後一刻,德國的舊精英和民眾從沒有想過把命運交付給希特勒,但是他們在一片混亂中懵懂地奔向了時代的終點。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悲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