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演義第七十六章-董志塬被攻占,十八大營戰敗,集體撤入寧夏

fans news 發佈 2022-01-01T00:42:29+00:00

陝北的敵軍在劉典、周紹濂等攻剿下,已節節敗退,三水、宜君、富縣、綏德等城鎮相繼收復,陝西方面約七八萬人退入甘境,屯駐董志塬一帶。

左宗棠實施西征戰略第二步

同治七年十月(1868年11月)左宗棠由北京返回西安。

陝北的敵軍在劉典、周紹濂等攻剿下,已節節敗退,三水、宜君、富縣、綏德等城鎮相繼收復,陝西方面約七八萬人退入甘境,屯駐董志塬一帶。

陝西鳳翔、隴州一帶的敵軍馬步數萬,分股退入秦州、清水、秦安、通渭及靜寧等地。

以董福祥為首的饑民武裝隊伍也退據靖邊、定邊和花馬池一帶,並於同治七年十二月投誠劉松山。

同治八年四月, 榆林、綏德、延安、鄜州各府州縣的潰兵游勇及饑民武裝也被鎮壓。

左宗棠認為陝西大局已定,便部署三路進兵甘肅之策,是實現西征戰略的第二步。

命劉松山由綏德取道花馬池,進擊寧、靈,是為北路。

命周開錫等直趨秦州,由鞏昌進攻河、狄,是為南路。

左宗棠督率劉典諸軍,由西安至乾州、涇州進駐平涼,是為中路。

再來說董志塬方面,當年隴地大旱顆粒無收,二十餘萬人口的餬口問題日益嚴峻。

寧夏送來了及時雨,同治七年冬,「董志塬巢內糧食將絕,馬化漋(龍)於二月初旬,用駱駝一千五百餘只,馱運糧食接濟」。

而且,「各-逆洋槍、洋藥、戰馬,屢據擒賊供稱,均由馬化漋自歸化城一帶販來。」

為什麼馬化龍如此下功夫援助董志塬呢?

甚至一些重要頭領的戰馬都是其花費巨資從歸化城買過來的,余彥祿,白彥虎,馬正和,楊文治等人戰馬每匹花費在白銀720兩。

無外乎兩個原因,其一是同氣連宗,無論新老,馬都是幕後的總舵手。

其二這一點最主要,董志塬是金積堡的屏障,為金積堡提供了相當久的保護,使得教主自在逍遙地當了四年的「土皇帝」,武裝力量得以發展壯大。

在此之前,金積堡一線時戰時和,戰事一直沒有真正停止。

從同治元年到四年,金積堡對官軍形成優勢。

四年至八年對峙僵局由董志塬的陷落而結束。

同治八年董志塬被攻克後,屏障消失,寧夏大門敞開,官軍分三路向金積堡合圍。

攻占董志塬

同治八年二月十八日董志塬十八大營在蕭金鎮召開軍事會議, 決全軍進行改編, 將十八大營合併為四大營, 由白彥虎、崔偉、禹得彥、馬正和分別擔任各營首領。

全軍撤出董志塬, 北徙金積堡, 以主力護衛家屬和輜重先行。

從董志塬的隴東陝北交界地帶,向寧夏川的黃河灌區,一路上馬化龍派了大批的駱駝隊前往接應。

崔偉、馬正和等率萬餘人斷後,再派出遊騎數百人由泰昌,政平兩地竄擾涇河兩岸,意圖在於牽制官軍。

官軍這裡黃鼎,會同雷正綰,李耀南及記名提督馬德順,率馬步各軍在白吉塬戰後,已經屯駐靈台,百里鎮,西屯鎮一帶,全軍攜帶十日口糧,準備一舉攻克董志塬。

同治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官軍得到探報,董志塬老弱輜重已經開始向駐馬關,三叉河一帶撤退。

左宗棠下令兵分兩路,進剿董志塬。

黃鼎,雷正綰一路由長武,渡過涇河;

馬德順,李耀南率馬步各營由靈台星夜疾馳,與黃,雷在泰昌會師;

董志塬老幼輜重撤退的時候,楊文治駐紮合水西華池,距離董志塬較遠,得知撤退的消息時,董志塬那裡已經走出去三百里了,楊文治成了一支孤軍。

楊文治急火攻心,口吐鮮血,連夜拔營倉皇逃離,遺留下大部分的老弱婦孺及輜重。

擔任斷後掩護任務的崔偉,馬正和率萬餘人扼守三不通,意圖遲滯官軍的追擊步伐。

黃鼎等人商議,雷正綰撥陳義步隊六個營,馬德順撥楊世俊馬隊四營,由泰昌進入荔家堡,取道蕭金鎮西路,抵達鎮原,迎頭截擊。

其餘人等分為四路,李耀南率恪靖馬隊為先鋒,馬德順隨後跟進,雷正綰,黃鼎率馬隊為左右翼,各部隨後排列而進,全部由三不通向董志塬進發。

二十三日五鼓,各部分道進攻,行至邱家寨,與敵軍數百騎相遇,敵軍不予官軍接仗,迅速撤退,官軍疾馳跟進,抵達三不通。

前方敵軍修築卡口,數千騎在卡外嚴陣以待,卡口前挖有大深溝,以阻隔官軍馬隊的進攻,在卡口後的塬上埋伏有數千人。

崔偉,王正和指揮敵軍火槍排射,官軍馬隊迎著彈雨向前疾馳,卻被深溝阻隔,雙方形成相持狀態。

官軍步隊也在此時趕到,兵分兩路,一路在深溝上搭設扶梯,越溝而過發起攻擊,另一隊繞過卡口,從後方殺入,敵軍抵擋不住紛紛敗退。

塬上埋伏的敵軍見前軍戰敗潰退,也一擁而起,率先後退,兩股糾纏在一起,被官軍陣斬千餘名。

其餘人向馬連河倉皇逃竄。

官軍乘勝追擊占領太昌鎮、焦村、石社、蕭金鎮,董志鎮。

沿途百餘里,死屍枕籍,余者向西峰鎮北部敗走。

前期先行出發的陳義,楊世俊兩軍此時已經占領鎮原。

官軍各部遂駐紮董志塬。

二十四日五鼓,各部拔營追擊,辰時抵達西峰鎮,據擒獲的俘虜交代:「前起老弱輜重,因人馬眾多,未能疾走,相距約一日路程,其殿後悍賊,漏夜奔竄,一由驛馬關以出環縣,一由蒲河川以向三叉河,約在黑城子,下馬關會齊,同向預望城,半角城,金積堡一帶」。

各軍馬上制定分剿計劃:

雷正綰,李耀南步隊出蒲河川,會合陳義,楊世俊於鎮原出擊,進剿三叉河一帶敵軍。

馬德順,黃鼎負責進剿驛馬關,環縣。

這裡單說黃鼎,馬德順,二人率隊策馬疾馳至驛馬關,敵軍老弱輜重正亂鬨鬨地擠在狹窄的山路上,見到官軍追來,眾人頓時慌亂起來,擠擠攘攘地向前狂奔,山路兩側是溝深壑立,一時躲避不及的老弱及騾馬輜重紛紛墜下山谷。

斷後敵軍掩護部隊,發起進攻,均被官軍犀利洋槍當場殲滅。

官軍消滅掩護敵軍後,繼續追殺二十餘里,至党家腰嶮,此處路窄溝深,僅容一人一馬得過,眾人在此自相擁擠,又有大批老弱婦孺及輜重騾馬跌入深溝而死。

崔偉,馬正和見事態危急,率數百人擋在隘口拼死抗拒,官軍用隨軍攜帶的輕便後膛炮打開缺口,崔偉,馬正和二人率先逃竄,部下一見首領逃走,遂自相踐踏,奪路而逃,又有一大批墜入深溝身亡。

追殺約五十里,擊斃敵軍約數千人,但是墜入深溝而死的幾倍於被擊斃者。

二十五日,黃鼎兵不血刃進入慶陽城。

同日,雷正綰,陳義兩軍也會師鎮原,在孟家垻,追上敵軍後隊八百人,盡皆擊斃,在三叉河追上敵軍前隊,前隊敵軍分為兩路,一路保護輜重家眷向前疾行,一路斷後阻截官軍追擊。

雷正綰,陳義二軍兩路合圍,將抗拒敵軍擊潰,隨後繼續追擊,在白馬鋪將敵軍逃遁之家眷及輜重隊截獲,當場斬殺千餘人,繳獲騾馬輜重千餘匹,收隊回蕭金。

董志塬戰役,自二十二日開始至二十六日結束,共計殺斃,餓斃及墜岩落澗而死者三萬餘人,繳獲騾馬數以萬計,救出難民萬餘人。

二十六日,追至蔡家廟,殘餘敵軍經過環縣,由紅德城向北逃竄。

二十七日,全軍會師慶陽城。

至此被占據近七年的董志塬被收復,涇,慶一帶靖寧。

同治八年三月,黃鼎剿平鎮原安家山的吃人土匪。

同治八年夏,平慶涇道魏光燾進駐已經荒無人煙,殘破頹敗的慶陽大城。

此時的慶陽令人毛骨悚然,四處杳無人跡,城內荒草成林,骨骸堆積,奇禽猛獸相聚為王。

魏光燾入城後,竟然找不到一處安營紮寨之所,到處是死人骸骨堆積,城內沒有一處完整的房屋建築。

魏光燾先令勇丁斬棘披荊,將城中骸骨拾掇掩埋,設立衙門府署。

隨後分遣士兵四處尋找遺民,在山裡偶爾找到一兩處隱藏之所,每日採食草粒為生,形如鬼魅。

忽見有人尋來,以為是-軍或官軍土匪,立即倉皇奔逃,待追及詢問,不但不知-軍情況,亦不辯今夕是何年。

回到府城之後,道台將所有人暫時安置於官衙府署。

第一日即有八十餘人被撐死,因為多年沒有正常的飲食,初得飲食導致脾胃不服。

因十八大營駐紮數年,凡溝壑險窄之處,人跡所能到,加之土匪擄掠,官軍會剿,官、匪無不經過,故當地能逃脫者甚少。

而赴陝大路,也都盡皆塌陷,運糧維艱,魏光燾派出營勇修繕整理數月方成坦途,糧道至此通暢。

在慶陽被占領時期與敵軍沆瀣一氣,設立發審局殘虐民眾的雷正綰的部下秦登懷、何鳳墀等人,經左宗棠批示,被當眾梟首,首級被解往慶陽懸示。

同治八年六月(1869年7月),左宗棠進兵駐節涇州瓦雲驛。

按左宗棠「先顧甘省南路,以通蘭垣一線運道,聯絡北路中路諸軍,節節掃蕩而西」的戰略部署。

劉松山由定邊趨花馬池;

魏光燾、周紹濂、劉端冕出合水、寧州、正寧趨環慶;

雷正綰、黃鼎由董志塬、涇州趨鎮原、崇信、固原;

李耀南、吳士邁由隴州寶雞趨秦州;

左宗棠率親兵馬步四千至涇州;

令馬德順、簡致臨屯靈台之上良百里鎮,策應南北;

吳士邁,李輝武至秦州連獲大捷,梅開泰亦敗敵軍於伏羌馬家峴,蘭州大道漸通。

以涼州總兵付先宗所統喻正祥、敖天印、彭忠國等二十四營分駐徽縣榆樹垻、高橋李子園一帶,護南路以通運道。

目標直指金積堡。

就在大軍即將起行之際,軍中發生大將在營中被士兵戕害的惡行事件。

這一事件甚至對日後新疆的辛亥革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