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過去的發育歷程與未來的C位出道站位(二結構篇)

fans news 發佈 2022-01-04T15:52:49+00:00

榫卯結構斗拱結構我國木構樑柱系統約在西元前的春秋時期已初步完備並廣泛採用,到了漢代發展得更為成熟。中國古建築類型多樣,變化多端,慣用木構架作房屋的承重結構,常見結構有:抬梁式、穿斗式、干欄式、井幹式、混合式(穿斗與抬梁混合)五大類,以抬梁式較為常見。


我國木構樑柱系統約在西元前的春秋時期已初步完備並廣泛採用,到了漢代發展得更為成熟。中國古建築類型多樣,變化多端,慣用木構架作房屋的承重結構,常見結構有:抬梁式、穿斗式、干欄式、井幹式、混合式(穿斗與抬梁混合)五大類,以抬梁式較為常見。抬梁式結構是沿房屋進深在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樑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再於最上層樑上立脊瓜柱,組成一組屋架。平行的兩組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結於柱的上端,在各層梁頭與脊瓜柱上安置檁,以聯繫構架與承載屋面,檁間架椽子,構成屋頂的骨架。接下來就讓大蝦分析一下這幾種類型!!



1、抬梁式構架

抬梁式又稱「疊梁式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普遍的木構架形式,常見於華北、華中地區,是在柱子上放梁、樑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層層疊落直至屋脊,各個梁頭上再架檁條以承托屋椽,即用前後檐柱承托四椽栿、栿上再立二童柱承托平梁的做法。其架構複雜,要求加工細緻,但結實牢固,經久耐用,且內部使用空間大,既能能產生宏偉的氣勢又能做出美觀的造型。




2、穿斗式構架

穿斗式結構常見於華南地區,因氣候原因,其特點是柱子較細、密,每根柱子上頂一根檁條,柱與柱之間用木串聯,連成一個整體。採用穿斗式構架可以用較小的材料建造較大的房屋,而且其網狀的結構也很牢固,不過因為柱、枋較多,室內不能形成連通的大空間。


4、干欄式構架

干欄式構架常見於我國西南部,雲、貴、川等地,臨水臨山的自然地勢,其結構是先用柱子在底層做一高台,台上放梁、鋪板,再於其上建房子。這種結構的房子高出地面,可以避免地面濕氣的侵入。但後期的干欄式木構架實際上是穿斗的形式,只不過建築底層架空、不封閉而已。


5、井幹式構架

井幹式結構常見於我國北方偏冷地區,如:黑龍江大興安嶺等地;其結構是用原木嵌接成框狀,層層疊壘,形成牆壁,上面的屋頂也是用原木做成。這種結構較為簡單,建造容易,不過也極為簡陋,而且耗費木材,因其形式與古代的水井的護牆與欄杆形式相同而得名。

3、混合式構架

人們逐漸發現抬梁式和穿斗式各自的優點後,就出現了兩者相結合使用的房屋,即兩頭靠山牆處用穿斗式構架,而中間使用抬梁式構架,這樣既增加室內使用空間,又不必全部使用大型木料。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裡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

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複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中國建築乃一獨立之結構系統,歷史悠長;作為建築的愛好者,在讚嘆古建築奇偉、感嘆民族智慧之餘,本文特遴選了一些在《中國建築史----梁思成著》中經常出現的術語、名詞編錄如下,並配以圖片,希望能借圖達意,提高大家對中國建築文化的認知,同時結合現代新中式建築形式,重拾起國人骨子裡的中國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