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大獨裁者》上映,梅蘭芳給卓別林寫信:能在中國首演嗎?

fans news 發佈 2022-01-04T06:09:46+00:00

曾使億萬電影觀眾悲喜交集的著名喜劇演員查理·卓別林與中國著名京劇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看似相隔甚遠無從交集,但二人卻有著心靈相通、心心相惜的情誼。他們一個是英國人,一個是中國人,一個是電影喜劇大師,一個是戲曲京劇名旦。

前言

曾使億萬電影觀眾悲喜交集的著名喜劇演員查理·卓別林與中國著名京劇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看似相隔甚遠無從交集,但二人卻有著心靈相通、心心相惜的情誼。

他們一個是英國人,一個是中國人,一個是電影喜劇大師,一個是戲曲京劇名旦。文中這張「跨次元」的合影,充分證明了一句話——藝術家有國界,藝術沒有國界。

今天的正史觀察,我們就來聊聊中外藝術家梅蘭芳和卓別林的跨國友誼。

梅蘭芳初見卓別林,卓別林問詢京劇中丑角的表演技術

1930年5月里的一天,梅蘭芳抵達美國洛杉磯。這天晚上,梅蘭芳應劇場經理的邀請,要出席一場酒會,那裡聚集著許多文藝界人士。

梅蘭芳一到場便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他剛剛坐下,迎面走過來一位神采奕奕的壯年人。梅蘭芳覺得似曾相識,正在思索之中,經理站起來介紹道:「這位是卓別林先生。」

卓別林?就是那個拍電影的喜劇大師嗎?

卓別林一邊和梅蘭芳緊緊握手,一邊說道:「我早就聽到過你的名字,今日可算幸會。啊!你原來這麼年輕就享有這樣大名,真可算世界上第一個可羨慕的人啦!」

當時梅蘭芳36歲,卓別林也不過41歲。但兩人通過艱苦的藝術實踐,都已經在表演上達到了不平凡的水平。

這年年初,梅蘭芳率領梅劇團抵達美國,先後在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聖地亞哥和檀香山六個城市訪問演出,歷時半年之久,共演出72天戲。前三站都獲得很大的成功,轟動了美國藝壇。第四站來到洛杉磯這個電影名城,更受到美國電影和藝術界的熱烈歡迎。在以約翰·波特市長為首的60多名洛杉磯知名人士所組成的歡迎和贊助委員會名單上,就有著名影星查理·卓別林、道格拉斯·范朋克和瑪麗·畢克馥等人的大名。

上世紀50年代末,梅蘭芳回憶當時和卓別林的見面時曾說,他在國內看過卓別林獨創的流浪漢喜劇影片,印象里他是個矮個子,身穿一件破舊的短禮服和肥腿褲子,反穿著八字腳大皮鞋,頭戴一頂小號圓頂呢帽,手拿一根竹手杖,再加一撮小鬍子,完全是一副使人忍俊不禁的幽默而滑稽的樣兒。可是見到的卓別林本人卻原來是一位風度翩翩、態度嚴肅而和藹的英國紳士。

梅蘭芳向卓別林表達了自己對他的藝術的喜愛,稱讚他在無聲電影裡完全依靠手勢和面部表情,細膩地體現內心的活動來表達劇情,而且讓觀眾都能看得懂,確實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啞劇藝術。

卓別林對於梅蘭芳很能了解和欣賞他的表演也感到高興,因為那時他正受到有聲電影的衝擊,無疑電影中出現對白會在一定程度上使表演藝術水平下降,尤其是給他的啞劇動作造成困難。卓別林告訴梅蘭芳,他早年也是舞台演員,後來才投身電影界的,並問詢京劇藝術中丑角的表演技術。

梅蘭芳答道,中國京戲裡丑角也是很重要的,藝術也是很高的,可惜這次帶來的節目當中,這類角色不多,希望他今後有機會訪問中國,必能看到京劇界許多醜角的精彩表演。又說自己的老前輩當中就有一位是名丑蕭長華先生。兩人好像久已相識的知己,就藝術表演問題攀談良久,十分融洽,最後還合影留念。

當時美國電影正在經歷一條從無聲轉為有聲的嶄新道路,出現了有說白,有表演,有時再插入一段歌唱或舞蹈的電影,這種趨勢頗受觀眾的歡迎,但如何組織得更加巧妙卻仍在探索之中。也就在這一時刻,梅蘭芳訪美帶去了中國古典京劇,許多電影導演和演員從洛杉磯趕到紐約和舊金山去觀看,發現京戲中的唱念做打安排得既巧妙又高超,於是競相轉告有聲電影的趨勢頗有許多地方與京戲相似。因此,梅蘭芳來到洛杉磯,受到了電影界熱烈而隆重的歡迎便不足為奇了。

好萊塢電影界為梅蘭芳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歡迎會。那天,其他電影界人士均穿禮服,早已到會,卓別林先生是最後一個匆匆趕來的,穿著便服,沒系領帶,但十分瀟灑。

卓別林一到場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不少演員還站起來,對他表示尊敬,這充分表明他當時在電影界的威望已經相當高了。

當時,卓別林正在拍攝《城市之光》,為了參加歡迎會剛從攝影棚抽身趕過來,所以還沒來得及換裝。見到梅蘭芳後,卓別林連連表達歉意。

在那次歡迎會上,有不少演員都對梅蘭芳表達了感謝,認為他把具有優秀傳統的中國古典戲劇介紹給了美國人民,使他們得到了極大的藝術享受,而且對美國的電影界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從中得到了不少的啟發,認為中國京劇表演藝術是他們「寶貴的參考品」。

後來,梅蘭芳又去參觀了好萊塢,范朋克和畢克馥堅持邀請他住在他們夫婦的別墅里。許多電影公司也爭相邀請他把他的幾齣戲就地拍成電影。但當時梅蘭芳有約在先,還要去檀香山演出,於是就婉拒了他們。

不過,梅蘭芳在紐約演出時,曾允許派拉蒙公司駐紐約代表在他演完戲之後就在劇場裡隨便拍了一段新聞片。因條件沒有攝影棚那樣優越,照得並不太理想,但是今天看來也是相當珍貴的資料了。

梅蘭芳當時參觀了卓別林、范朋克和畢克馥合辦的聯藝公司和其他諸如二十世紀、米高梅、華納兄弟、派拉蒙、雷電華、哥倫比亞等14家電影公司。在參觀時,梅蘭芳再次見到卓別林,他竭誠招待,並介紹了拍攝電影的情況,兩人又照了一張相片。一個穿著中式服裝,一個穿著筆挺的西服,面帶微笑,手握著手。兩位藝人當時正當壯年,各自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獨樹一幟,彼此仰慕,彼此勉勵,結成了深厚的友誼。

卓別林和妻子蜜月旅行,在上海再次見到梅蘭芳

1936年3月,卓別林和寶蓮·高黛拍完《摩登時代》後秘密結婚,蜜月旅行訪問亞洲,路經橫濱、上海、香港、新加坡、爪哇和峇里等地。船抵上海停泊兩天,卓別林和梅蘭芳在上海文藝界招待他的宴會上再次會晤。他感慨地說,六年前兩人初次會面時頭髮都是黑的,而今他的頭髮已經斑白了,這真是太不公平了。梅蘭芳說:「您比我辛苦,每一部影片都是自編、自導、自演、自己親手製作,太費腦筋了。我希望您保重身體。」隨後,兩人又合影留念。

卓別林提出想要再看看京戲的願望,可惜當晚梅蘭芳沒有演出,於是就建議他去觀賞馬連良先生在新光大戲院的演出。那天上演的劇目是《法門寺》,卓別林夫婦到場時受到了觀眾們熱烈的鼓掌歡迎,他也頻頻招手致意。

卓別林一邊細聽馬先生的大段唱腔,一邊在膝頭試打節拍,並說:「中西音樂歌唱,雖然各有風格,但我始終相信,把各種情緒表現岀來的那種力量卻是一樣的。」

演出結束後,卓別林夫婦登上舞台和馬連良合影。卓別林還對劇中的丑角賈桂的表演很感興趣,自己也想扮個賈桂,再和馬先生合照一張,但因他次日清晨就要乘原輪離滬,時間不容許他化妝打扮,遂未能如願。

後來,據卓別林的兒子回憶說:那次父親從亞洲回來以後,摯友范朋克在家中設宴歡迎他歸來,他整夜都用中國話同范家的華裔僕人交談,驚動四座,大家都對卓別林的語言天賦讚佩不已,一時傳為美談。

《大獨裁者》上映,梅蘭芳一連看了七遍

1940年,卓別林完成了那部著名的電影《大獨裁者》時,梅蘭芳已經移居香港。當地的利舞台經理想獲得該片的首演權,知道梅蘭芳和卓別林相識,便再三請他致電代為徵詢。

梅蘭芳因曾在該劇院演過戲,友情難卻,便答應一試,詢問卓別林能否在中國劇院進行首演,並在電文末尾提到自己不久前曾在該劇院演出過。卓別林也很快就復電同意。

後據親友分析,卓別林能同意一來是因為兩人的友誼關係,二來因為電文中最後一句話多半起了很大的作用。卓別林相信梅蘭芳能在該處演戲必定是個很好的劇場,所以欣然同意。

當時,美國電影在香港通常都在「皇后」和「娛樂」兩家影院首演,唯獨《大獨裁者》竟在中國人辦的一家主要上演粵劇和京劇的劇場首演,確實是個罕見的例子。

1941年秋,利舞台為了感謝梅蘭芳的協助,特地在星期日上午安排了一場專門招待他。梅蘭芳看後極為讚賞,後來還一連看了七次,嘴裡也常常談論它。他對卓別林那種大無畏的精神表示羨佩,逢友便問:「看過《大獨裁者》沒有?快去看看。」

對於卓別林在這部電影裡的純熟演技,梅蘭芳也是很折服的。他舉出卓別林舞弄地球儀時縱身一躍,跳上桌子,身輕如燕,矯健靈活,另一場是用雙手抓住窗簾,幾下子就乾淨利落地爬到半空中,這都跟他紮實的幼功很有關聯,一般人是不容易做到的。

另一場戲中,卓別林扮演理髮師,按照所配的古典音樂節拍,一招一式地給人理髮刮鬍子。樂畢,理髮全過程也完畢。梅蘭芳說這真是一場絕妙的藝術表演,看得出是卓別林動了不少腦筋,反覆推敲,精心設計出來的。

關於卓別林早期扮演的小流浪漢的形象,梅蘭芳也有過好評,常常提起他在《摩登時代》裡扮演的那個小工,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工廠里分工專擰螺絲扣,被折磨得從早到晚雙手總在做那擰動的單一動作,出了工廠大門見到婦女身上的鈕扣也誤當螺絲扣,跑上前去不由自主地擰它一下,引人發笑。

梅蘭芳理解卓別林在這裡是深切同情工人苦難的遭遇的,認為他的表演意境較高,不同於那種單純追求噱頭而無多大意義的滑稽表演。他冷雋幽默,內心活動深藏不露,流露「一種富有詩意的、含蓄得像淡雲遮月、柳藏鸚鵡那樣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而且令人笑中有淚。

卓別林被驅逐出境,梅蘭芳晚年願望想再見卓別林

二戰後,卓別林由於戰時曾呼籲開闢第二戰場,冷戰時期對美國政府驅逐作曲家漢斯·埃斯勒一事提出抗議等等原因,受到參議員麥卡錫所操縱的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的傳訊,一些報刊也對他進行惡毒的人身攻擊。卓別林於1952年在氣憤之下離開了他居留40年的美國,返回故鄉英國,後又定居在瑞士洛桑附近的韋威村。

美國檢察長當時曾宣布不再允許卓別林入境,等於是把他變相驅逐出境了。梅蘭芳當時聽說此事,對於美國當局如此對待卓別林這樣一位大藝術家,甚感驚訝,憤憤不平,時常打聽他的處境,對他十分懷念。後來聽說他還在繼續編演電影而感到寬慰,但卻沒有能看到卓別林後期的幾部電影。

1954年,梅蘭芳聽說周恩來總理在日內瓦會議期間宴請卓別林,並請他觀看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電影,甚感高興,以為卓別林很可能重訪中國。

卓別林當時看完《梁祝》,潸然淚下,誇讚它是部好片子,希望中國能多拍這類電影,並對該片的優缺點提出了中肯的意見。他還對中國記者說:「你們有數千年的文化,希望你們能充分發揚優秀的文化傳統,你們的成就會吸引整個世界。」又說:「我到過中國,但那是腐敗的中國,干罪惡勾當的人可以逍遙法外。現在的中國已經歷了巨大的變革,一切都在進步。你們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和正確的道路上前進。」

卓別林這一席對中國充滿誠摯友好的談話,梅蘭芳當時是聽到了的,心中對他十分感激。

50年代末,梅蘭芳曾對一位從海外歸來的朋友說:「我尤其盼望卓別林先生再到中國來,看看我們的建設,順便也看一下我新編的《穆桂英掛帥》比當年如何?」

遺憾的是,梅蘭芳在1961年病逝之前,兩位朋友一直沒有機會再歡聚一堂,重敘友情。

兩位藝術家的共同之處

梅蘭芳和卓別林都是三代藝人世家出身,少年的境遇也頗為相似:年幼喪父,家境貧困。

梅蘭芳是靠伯父撫養成人,卓別林進過孤兒院和貧民習藝所。梅蘭芳6歲學戲,卓別林5歲時因母親嗓子突然嘶啞而登台代母奏藝。兩人刻苦發奮學藝,勇於創新,精益求精,從而震驚藝壇,但他倆從來都不以為自己是什麼天才。

梅蘭芳說過:「我是個笨拙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

而卓別林也常常為了拍好幾個鏡頭而不停地工作數日,累得精疲力盡,有時沒有卸妝就回家往床上一躺,兩個年幼的孩子不認得這位穿大皮鞋、戴小鬍子的流浪漢是誰。卓別林摘下一半小鬍子,作個怪臉說:「是你們的爸爸呀!」

兩位藝人成名之後,也並未忘記苦難的過去。梅蘭芳一生從不驕傲自滿,待人一向謙虛和藹,在舊社會每逢賑災義演時都是義不容辭地參加,同行或甚至一些陌不相識的人遇到困難,他都盡力解囊相助,這是京劇界許多內行人都知道的事實。

卓別林一生扮演過許多角色,大都是資本主義社會最低層的「小人物」,諸如補鞋匠、理髮師、清道夫、士兵、小販、雜技團的小丑、乞丐、失業者、孤兒等等,寄深切的同情予他們。他的化裝室簡陋不堪,范朋克曾建議他擴建得精緻華麗些,他答道:「我如果有那樣一間化裝室,便刻劃不出小流浪漢的形象來了。我需要的是一個跟他的身份相稱的地方。」

他倆在幼時都沒有讀過幾年書,十分珍惜光陰的寶貴,抓緊時間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和知識水平。梅蘭芳除了專心鑽研京劇本行業務之外,還學習南方崑曲和其他地方劇種的長處,學習繪畫,學習英語。卓別林則有空就讀文藝和哲學著作,他喜愛閱讀狄更斯、莫泊桑和馬克吐溫的小說,從中吸取這些大作家對「小人物」的刻劃的養料,以豐富自己的表演。他一生不愛出席無聊的宴會,寧願呆在家裡伏案讀書寫作,或是踱來踱去,反覆思考他下一部電影的創作計劃,臥室里的地毯讓他走得都在中間磨出一道深深的足痕。但他珍惜那條刻著他嘔心瀝血記錄的舊地毯,所以一直堅持不讓他的妻子給他換掉。

卓別林的兒子曾說:「時間!父親總是把它看成寶貴的珍珠!」

結語

兩位藝術家高貴的品質,勤奮的學習精神,是值得我們後輩向他們認真學習的。

如今,藝壇上的兩顆巨星均已殞落,使人不勝惆悵,無限懷念。但是他們奮鬥一生為世界人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表演藝術遺產,他們所塑造的許多藝術形象至今仍令人難忘,這種不朽的功績會永遠記載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中,兩位大師會永遠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同樣,兩人的友誼,也會為人們所傳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