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阿拉伯帝國用人海戰術,外加重金收買叛徒才險勝唐軍

fans news 發佈 2022-01-07T21:08:44+00:00

怛羅斯戰役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東西方之間的一次交戰。唐玄宗天寶初年,唐朝的宿敵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與之聯姻,這個小勃律就在現在的克什米爾的吉爾吉特。

怛羅斯戰役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東西方之間的一次交戰。

唐玄宗天寶初年,唐朝的宿敵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與之聯姻,這個小勃律就在現在的克什米爾的吉爾吉特。

1

吐蕃切斷大唐戰略通道,阿拉伯帝國對大唐安西四鎮虎視眈眈,這才是戰爭真正的緣由

事實上,由於小勃律地處吐蕃通往大唐安西四鎮的戰略要道,於是西北二十餘國都臣服了吐蕃,這樣子,就中斷了很多藩屬國對唐朝的進貢。

不久,經營西域的大唐將領高仙芝,先後平定了小勃律和車師國。

這兩次遠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

同時,大約在750年,阿拉伯帝國發生革命,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馬亞王朝,他們繼續執行東擴的計劃。

在此背景下,高仙芝以西域的石國無蕃臣禮節為由,發動了對石國的戰爭,準備攻占並血洗石國城池,藉機打擊阿拔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

面對大唐的軍事壓力,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允諾和好。

但是,不久高仙芝就違背承諾,攻占並血洗石國城池,抓走男丁,格殺了一些老人、婦女和兒童,搜取財物,而且俘虜石國國王,並獻於長安闕下斬首。

後來,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就向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求救。

想當年,石國王子逃到諸國部落,將高仙芝欺誘貪暴之事,遍告西域諸國,諸國部落大怒,他們決定向大食的阿拔斯王朝求救,暗中聯合大食國想一起攻打唐朝的安西四鎮。

與此同時,西域許多國家的使者為石國助陣,共同表達了對高仙芝的憤慨,他們也請大食出兵討伐高仙芝,這就不由得艾布·穆斯林不謹慎思考了。

他經過細緻的考慮,並結合了阿布·阿拔斯的意見,艾布·穆斯林最終下定決心響應西域國家的請求,發兵進攻安西四鎮。

由此可見,表面上是石國的求援,實際上是吐蕃、阿拉伯帝國、大唐三大力量在中亞的較量。

事實上,吐蕃切斷大唐戰略通道在先,阿拉伯帝國想出兵侵占大唐安西四鎮才是戰爭真正的緣由。

2

大唐先發制人,高仙芝統領的唐軍進抵中亞名城怛羅斯

很快,高仙芝得到了大食援軍想襲擊唐朝安西四鎮的這個消息。

這個時候,高仙芝的反應,是採取先發制人之策,主動進攻大食。

鑑於當時大唐帝國在西域的巨大影響力。有許多葛邏祿及拔汗那國的士兵參加了大唐軍隊。

高仙芝不愧為大唐名將,很有進攻的意識。

聽說西域有人要引大食軍隊來攻,他不是修葺城池,加強戒備,而是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主動出擊,直接打到了對手的家門口。

唐軍經過三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天寶十年七月,高仙芝統領的唐軍進抵中亞名城怛羅斯,這個怛羅斯就是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一場深刻影響西域,乃至中亞歸屬的大戰就此一觸即發。

事實上,守衛在怛羅斯城中的大食軍僅比唐軍早到了幾日而已。

他們這一次算是親眼見證了高仙芝超人般的行軍速度,從得知唐軍越過沙漠消息到唐軍兵臨城下,很短時間內,唐軍居然快速到達了這裡。

3

阿拉伯帝國用人海戰術,外加重金收買叛徒才險勝唐軍

在唐帝國崛起的同時,偏居阿拉伯半島的幾個部落開始迅速擴張,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就發展成為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

這個新崛起的帝國向西占領了整個北非和西班牙。向東則把整個兩亞和大半個中亞攬入囊中,與當時的中國大唐帝國和吐蕃呈三足鼎立之勢。

此時此刻,高仙芝率領大唐聯軍,不顧高原缺氧,長途奔襲700餘里,最後與怛羅斯阿拉伯軍隊遭遇,怛羅斯戰役就此爆發。

接到唐軍進攻的消息後,阿布·穆斯林派麾下的大將齊雅德·伊本·薩里前往迎戰。

此次戰役中,阿拉伯軍隊是大唐軍隊兵力的數倍。

中國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軍隊駐紮在怛羅斯河兩岸,就這樣開始了彼此之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

據說阿拉伯方面集結了近二十萬人的軍隊,而唐朝的兵力至少有三萬人。

當時,唐朝有安西都護府2萬漢軍,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1萬人。而阿拉伯方面的主將是呼羅珊總督,兵力為呼羅珊戰士4萬人,加上已經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所有屬國的兵力10餘萬,總兵力在15萬—20萬。

戰事從7月18日開始,一直持續了5天。

第5天,形勢發生突變,阿拉伯人花重金買通了葛邏祿部僱傭兵,激戰中的唐軍突然被叛軍偷襲。

本來唐軍就是以少對多,幸虧唐軍戰鬥力強,才勉強出現一種戰略平衡,後來唐軍出現叛軍,進一步削弱了大唐的力量,戰場的力量發生了反轉。

最後,部分唐軍殺出重圍,收攏殘部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大唐聯軍的拔汗那兵也潰逃至此,兵馬車輛擁擠,堵塞道路。

李嗣業唯恐大食追兵將及,殺死一些老弱病殘的擋道軍士,才得以率先通過。

最終突出重圍的僅數千人,高仙芝只得愴然離去,大食軍則震撼於唐軍的戰鬥力,未敢乘勝追擊,怛羅斯戰爭就此結束。

雖說阿勝唐敗,但雙方損失幾乎相當,尤其是唐軍遠離本土,面對數倍之敵,在友軍倒戈、腹背受敵之境,仍然能重創大食主力軍團。

最終,唐軍陣亡1萬多人、被俘2萬餘人,大食聯軍陣亡3萬餘人,大食軍完勝。

就這樣,在751年,高仙芝領導的安西都護府軍隊在怛羅斯戰役中敗於阿拔斯王朝的東征軍,返回龜茲。

之後高仙芝試圖反攻,但因兵力不足還是作罷了。

綜上所述,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之後,由於內政穩定下來,帝國的對外力量也空前強大。

對於這一點,唐王朝並不知曉,以為這還是那個「怯弱」的白衣大食,依舊在西域以天朝上國自居,這直接導致怛羅斯戰役的失敗。

此戰是當時世界上的兩大帝國唐朝和阿拉伯阿拔斯王朝之間的一場大戰,是一場在世界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重大戰役。

怛羅斯戰役是唐朝對外擴張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之後的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力大減,無力對外征伐,而轉為守勢。

據說,穆斯林軍隊戰勝了唐軍,殺了約5萬人,俘虜了近2萬人,其餘的逃回了中國。

很多小國均落入阿拉伯人手中,中國勢力範圍縮小了百餘萬平方公里。

華夏文明從此退出中亞,這一地區開始了整體伊斯蘭化的過程。

當然,阿拉伯帝國用人海戰術,外加重金收買叛徒才險勝唐軍,所以阿拉伯人不敢乘勝追擊,只是鞏固了他們在中亞的霸權而已。

而中國方面,由於幾年後爆發安史之亂,國力大損,也只能放棄在中亞與阿拉伯的爭奪。

與此同時,吐蕃的崛起成功地阻擋了阿拉伯人的東進,避免了唐朝西部疆土的進一步失守,兩個大帝國的軍事碰撞也就此結束了。


一起探討怛羅斯戰役,歡迎關注我!

作者|龔柳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