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吃荔枝背後的中國氣候變遷

fans news 發佈 2022-01-08T23:48:35+00:00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在詩中描繪了驛卒千里迢迢趕到華清宮給楊貴妃送荔枝的場景,反映了楊貴妃對荔枝的喜愛。

撰文 | 肖易東

圖1 楊貴妃畫像[3]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在詩中描繪了驛卒千里迢迢趕到華清宮給楊貴妃送荔枝的場景,反映了楊貴妃對荔枝的喜愛。有資料表明楊貴妃很可能從小就喜歡吃荔枝,中唐人李肇所撰《唐國史補》云:「楊貴妃生於蜀,好嗜荔支。」那麼這裡就冒出了一個問題,要知道楊貴妃的父親楊玄琰只是一個七品下的蜀州司戶,俸祿並不高,生在四川的楊貴妃為什麼會有荔枝吃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出乎大家預料,其實在唐朝時,四川是荔枝的主要產區之一。唐朝詩人張籍就寫過《成都曲》:「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說明當時在成都種植有大片的荔枝林。而且由於另一個荔枝主產區——嶺南地區距離長安太遠,荔枝在路上不易保存,所以李龍等學者推測送到長安給楊貴妃吃的荔枝主要產自四川。那麼讀者在這兒就會產生疑問了,既然唐代荔枝在四川種植這麼普遍,那為什麼今天我們很少聽說四川的荔枝呢?

圖2 唐朝荔枝三大產區:四川地區、福建地區和嶺南地區


這就涉及到中國歷史上氣候變遷的問題了。1972年,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基於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材料, 證明我國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從仰韶文化時代到殷墟時代)的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 ℃左右;在這以後, 年平均溫度有2~3℃ 的擺動。其中漢、唐兩代是比較溫暖的時代,在公元650、669和678年的冬季,唐代國都長安甚至無雪無冰。總的來說,我國近五千年整體氣候變遷有逐漸變冷變乾的趨勢,而且這種氣候變遷是全球性的。四川在唐代之所以可以大範圍種植荔枝,就是因為當時的氣候要比現在溫暖。其實現在四川也有一小部分地區可以種植荔枝,但其規模和名氣已經大不如前。

圖3 一萬年來挪威雪線高度(實線)與五千年來中國溫度 (虛線) 變遷

圖4 秦漢以來中國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在古代,無論是農耕民族還是遊牧民族,對氣候變化都是非常敏感的。每當氣候轉入寒冷時,對農耕民族而言,耕地糧食會減產,而糧食產量的減少將會導致饑荒、稅收減少和國家力量的削弱;對遊牧民族而言,草原植被會變得更加稀少,放牧變得愈發艱難,因此他們為了生存也更傾向於南下入侵中原王朝。所以每到氣候的寒冷期,社會就更容易不穩定,就更可能爆發大規模戰爭和民族遷徙。有學者對中國唐末到清朝的戰爭、社會動亂和社會變遷進行了系統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寒冷期戰爭率顯著高於溫暖期,70%~80%的戰爭高峰期、大多數的朝代變遷和全國範圍動亂都發生在氣候的寒冷期。

表1 唐末到清朝期間氣候與戰爭, 朝代更替和全國動亂的關係[9]


由於近五千年來氣候逐漸變冷變乾的趨勢,北方由溫暖轉向寒冷,而南方由濕熱的「瘴癘之地」變得更加適宜居住,因此人口逐漸南遷,農業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在宋代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還在北方,到了南宋基本已經轉到南方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遊牧民族政權逐漸南下,距離中原王朝的政權界線越來越遠。

表2 中國歷代遊牧民族疆域南界緯度變化表


不過儘管諸多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對古代的生產發展和朝代興衰產生過重大影響,但正如著名氣象學家張德二先生所言:「中國朝代興衰更替,氣候條件是有重要影響的,但它既不是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要避免陷入氣候決定論」。比如明清兩代總體處於較寒冷的「小冰期」氣候背景,但仍然出現了像洪宣盛世和康乾盛世這樣的國富民強的繁盛時期,說明氣候背景和社會發展不一定完全對應。中國朝代的興衰更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於氣候因素所起的作用,固然不能忽視,但也不必過分誇大。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產生這樣一個疑惑:既然唐代的溫度比現在要高一兩度,而且唐朝因此好像還發展得更好了,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對當前的全球升溫這麼敏感呢?等溫度上去之後,我們不就回到唐朝了嗎?小編認為這個答案是否定的。或許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恢復漢唐盛世的夢想,可即便我們在氣溫上接近了唐朝,由於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唐朝相比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已經從農業文明走向了工業文明,所以升高一兩度的溫暖並不能給我們帶來生產力的大幅進步,社會經濟水平自然也不會因此有顯著提升。而且現在相當數量的人口和大部分經濟發達地區都集中在沿海,一旦溫度大幅升高造成南北極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大氣環流重組和極端天氣頻繁出現等諸多問題,對我們而言很可能弊大於利。所以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政府做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決策,在此也祝願祖國能夠順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參考文獻

[1] 李肇. 唐國史補[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19.

[2] 劉昫. 舊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5.

​[3] 鄒藍.楊貴妃的荔枝來自四川盆地[J].貴陽文史,2017(06):93-94.

​[4] 李龍,蔡東洲.楊貴妃所嗜荔枝貢地考辨[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5):86-90.

​[5] 張生.中國古代荔枝的地理分布及其貢地變遷[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9,34(01):98-107.

​[6]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中國科學,1973(02):168-189.

​[7] 葛全勝,方修琦,鄭景雲.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影響及其應對的啟示[J].地球科學進展,2014,29(01):23-29.

​[8] 山克強:《歷史朝代興替的氣候冷暖變化背景》,碩士學位論文,中國地質大學,2010 年版

​[9] 章典,詹志勇,林初升,何元慶,李峰.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戰爭、社會動亂和朝代變遷[J].科學通報,2004(23):2468-2474.

​[10] 藍勇.「南水北調」與「北人南遷」的歷史地理背景[J].天府新論,2007(06):122-126.

​[11] 鄭菲. 不要簡單放大氣候因素的影響[EB/OL], https://scjg.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CQXB201102160030&dbcode=CCND&dbname=CCND2011&v=,2011-02-16.

​[12] 魏柱燈,方修琦,蘇筠.過去2000年中國的氣候變化、財政周期與朝代更迭[J].第四紀研究,2020,40(05):1180-1192.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編輯:萬鵬;美編:許宏璽;校對:張騰飛、姜雪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