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命運論?請一笑置之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6T19:01:04+00:00

2016年,《歡樂頌》爆火網絡,蔣欣飾演的樊勝美一角隨之走紅,而與之同時登上銀幕的還有「原生家庭」一詞。

2016年,《歡樂頌》爆火網絡,蔣欣飾演的樊勝美一角隨之走紅,而與之同時登上銀幕的還有「原生家庭」一詞。劇中的樊勝美出生貧寒被稱為「胡同公主」,雖然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但卻深深受家庭拖累,賺來的錢都被反哺給家庭;在生活上,她將貧窮與虛榮展現得淋漓盡致,哪怕生活窘迫也要打腫臉充胖子去買單消費,為維持面子將購物卡套現金,對公司的種種便宜也都不放過,為此被人稱為「撈女」;在感情上,她也並非一帆風順,一心只想找個金龜婿,但富二代、小老闆都嫌棄她……

平心而論,樊勝美在劇中是個很可憐的角色,一方面她的觀念、行為令人生不出親近之心,但另一方面結合她的家庭背景去看卻讓人忍不住去同情、憐憫她。樊勝美有家庭有親人但依舊活得很孤單很無助,即使她以為走得很遠很遠就可以擺脫掉父母,但終其一生都被籠罩在家庭的陰影里。

樊勝美的形象何嘗不是現代諸多青年的寫照,網絡上屢屢曝光鳳凰男、普信男、媽寶男、伏弟魔等等熱詞,為何他們被大眾敬而遠之?不外乎是他們身上原生家庭的印痕太厚太深。原生家庭作為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它帶給一個人的影響持續而深遠,不只是物質財富的傳續,更重要的是價值觀念、生存模式以及生活習慣的延續。

德國心理治療家海靈格說過:愛只是一顆種子,它遠遠改變不了土壤

原生家庭便是如此,潛移默化間便會帶來巨大的影響。不同的家庭有著自己的良知運作方法,也就是所謂的道德觀念,我們每個人的個人良知在16歲之後會基本定型並趨於穩定的狀態,而這段時間恰恰是家庭教育時期,這也意味著絕大多數人的個人道德觀念都是為原生家庭所塑造。中國歷來有家風傳承,以詩書傳家,忠厚教人,教出來的子弟也多有俊傑賢才,這就是原生家庭對個人賦予良知的正面典例。但如果原生家庭充斥負面情緒以及消極觀念也會傳遞給下一代,例如夫妻不和,孩子會變得懦弱、自卑、暴躁易怒;父母吝嗇或者有小偷小摸的習慣,孩子多會節省甚至貪小便宜。

雖然很多時候「原生家庭」一詞都與負面新聞捆綁在一起,但其實它是一個中性詞。我們每個人出生成長的環境都可以稱為原生家庭,文化不同、標準不一,原生家庭的本質是一個狀態一種環境,而非錯誤的根源。有人習慣將無能與失敗歸咎給原生家庭,這只不過是因為他不敢承擔失敗而做出的逃避。

誰都想出生在完美家庭,但我們選擇不了父母。與其去埋怨、指責原生家庭,不如回過頭去用自己的力量推動家庭前行。畢竟,決定你未來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應當是你如何去定義原生家庭為你帶來的影響。

01.接受事實

大部分人都有過逃避家庭出生的經歷,譬如虛構父母工作、拒絕父母探望等等。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行為呢?因為怕丟臉。家庭的貧寒會使得孩子自卑,在別人面前感到抬不起頭來。

想要克服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首要的做法是應當學會接納。無論貧窮或富裕,你的未來道路始終要自己去走,相比起埋怨、逃避,將錯因歸結為父母,不如放下怨懟,捨棄無謂的憤懣,收拾好心情,去走好以後的路。

02.保持界限

家庭是精神的家園,個體都有濃厚的情感依賴,但也正是這一點往往會成為前進的桎梏。有的人過分依戀父母,失去主見,成為了「媽寶男」;有的人被父母打感情牌,成家後給弟弟買車買房,成了「扶弟魔」。這些人都在情感中喪失判斷力,失去了界限意識。

孝順尊重父母是中華美德,值得褒獎;但我們始終是獨立的個體而非家庭的衍生,應當有自己的觀念理想與生活追求。在對待原生家庭的態度上,我們要保持「創造者」的姿態,在順從父母需求之餘保持自我意識,在盡到義務之後追求理想生活。

寫在最後:

網絡上不乏原生家庭的悲觀論調,似乎只要家庭一定命運就再無轉圜的餘地,這與封建時代的「八字」、「階級」等論調又有何區分?如果你在理念上去屈從認同這類觀點,那可就是掉入無底深坑了。我認為,原生家庭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以原生家庭為藉口去拒絕上進與成長。即使我們出身貧寒,但只要心態積極,也一樣可以擦擦耀眼的火光!

上海心理諮詢-好的心理醫生-上海樂天心理諮詢中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