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 | 安徽青陽:「四項機制」構建立體化農村公共服務能力體系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0T01:26:51+00:00

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是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村居民高質量生活的需要。近年來,安徽省青陽縣以滿足群眾迫切需求為工作導向,整合農村公共服務力量,通過「四項機制」構建起立體化農村公共服務體系。

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是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村居民高質量生活的需要。近年來,安徽省青陽縣以滿足群眾迫切需求為工作導向,整合農村公共服務力量,通過「四項機制」構建起立體化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全縣11個鄉鎮均建成鄉鎮人居環境管護站,農村廁所做到了「廁所壞了有人修、糞污滿了有人掏、糞污掏了有去處」,農村生活垃圾實現日產日清,農村污水亂流亂排現象得到有效治理,讓「民生工程」真正成為「民心工程」。

一、建立三級管理機制,將管護責任「擔起來」

青陽縣隸屬於安徽省池州市,在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中處於重要核心區,境內的九華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旅遊資源豐富。在構建全域旅遊發展格局進程中,青陽縣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通過創新三級管理機制,層層壓實管護責任,引導部門在工作中擔起各自責任,構建立體化農村公共服務能力體系,有效破解管護難題。

一是建立「三級管理」體系。為了讓工作制度化,青陽縣構建「縣委農辦、鄉鎮管護站、村服務點」三級管理體系,縣委農辦牽頭負責農村公共服務日常監督、工作考核、資金撥付等工作;鄉鎮因地制宜制定《人居環境管護站工作規則》,落實幹部專職統籌具體事務,監督轄區內生產生活污染行為,管理農村廁所、污水處理、垃圾清運等公共服務工作;村級開發公益性崗位參與其中,切實將服務工作與群眾意願緊密結合起來。

二是建立「統籌管理」體系。為破解農村公共服務點多面廣、多頭管理等工作難點,青陽縣依託鄉鎮人居環境管護站,統籌擁有600餘人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10個集鎮污水處理廠運維隊伍以及場所設備,讓農廁管護、垃圾清運、污水處理設備維護等工作一體推進、資源共享,讓各項公共服務職能更加健全。

三是建立「閉環服務」體系。在青陽縣,農村公共服務責任到人,幾乎實現了閉環。以農村改廁為例,青陽縣在每家每戶的衛生廁所牆壁上,張貼有一張農村戶廁改造標識牌,青陽縣充分利用農村衛生廁所覆蓋率達86.2%的優勢條件,在戶廁改造標識牌做文章。標識牌上有鄉鎮人居環境管護站管護熱線接聽電話、問題投訴電話等重要信息,青陽縣也藉此形成了「電話受理、上門服務、問題投訴」的閉環管護服務體系,為所有有需求的農戶提供廁污清掏、廁具維修、垃圾清運等公共服務,同時幫忙解決群眾合理服務訴求。

二、建立全員參與機制,將管護隊伍「建起來」

截至2021年10月份,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青陽縣建成農村衛生廁所46220口、生活垃圾收集點1105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42座、美麗鄉村點127個。與此同時,管護難度也在逐年遞增,誰來管的問題也一直困擾著青陽縣。為此,青陽縣建立了以專職人員為主、兼職人員為輔的全員參與機制,創建了一支有能力、有情懷、有擔當的公共服務管護隊伍,確保農村事務有人問、農民需求有人管。

一是發掘「能人志士」,充實服務專職隊伍。以鄉鎮、村為單位,建立以大學生、退伍軍人、能工巧匠、致富能手為主體的農村人才庫,並鼓勵他們參與本地公共服務工作。截至目前,全縣共聘用了65名農村「能工巧匠」加入鄉鎮公共服務工作隊伍,大部分鄉鎮都委託了有本地人才參與的第三方公司開展廁污清掏、污水處理、村莊保潔、道路綠化等公共服務。

二是培育「鄉村人才」,壯大服務兼職隊伍。將農村公共服務能力體系建設與鄉村人才培育進行有效結合。今年6月,青陽縣創立了東九華鄉村振興創研院,與中華職教社、合肥經濟學院等高校合作,推進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今年9月,青陽縣與安徽農業大學達成戰略合作,圍繞鄉村振興發展的人才需求,統籌發展「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十四五」期間,青陽縣計劃通過這些載體,培養和培訓5500名鄉村振興管理人才、經營型人才、農業技術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

三是發揚「先鋒作用」,補充服務志願隊伍。以「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創建為載體,常態化組織本地黨員、鄉賢、能人,發揮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填充鄉鎮公共服務隊伍覆蓋不到區域。目前,全縣農村黨支部通過文明創建、結對幫扶等方式,共參與公共服務志願服務活動496次,參與黨員人數8900人次,讓群眾看在眼裡,學在心裡。

三、建立資金統籌機制,將各項工作「立起來」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在謀發展的過程中財政支出持續增長,一些民生項目面臨資金不足的風險。對此,青陽縣在構建立體化農村公共服務能力體系過程中,科學統籌資金,建立資金統籌機制,採取縣鄉村三級統籌解決一部分,市場化運作收費解決一部分的方式,有效破解了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瓶頸。

一是財政統籌解決一部分。立青陽縣統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國家、省、市項目資金,對農村人居環境管護服務水平較高的鄉鎮予以資金傾斜,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提升服務水平。該縣圍繞國家鄉村振興局關於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的最新要求,對2013年以來農村戶廁情況進行再摸排、再整改,按照農村改廁與污水處理統籌推進思路,持續鞏固提升農廁改造水平和質量,縣財政統籌安排資金,對廁所問題整改按100元/口的標準補助,共補助了8900口、89萬元;對鄉鎮人居環境管護站,按照10萬元/個的標準補助,共補助了11個、110萬元;對聯戶集中處理站點,按照40萬元/個標準補助,共補助了17個680萬元。

同時,青陽縣還統籌了鄉村振興、環保、住建等相關項目資金7000餘萬元,全力保障立體化農村公共服務能力體系。其中,水資源保護項目資金3000萬元、水利基礎設施項目資金1000餘萬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資金2000餘萬元,縣級財政資金1000餘萬元。

二是村級自籌解決一部分。青陽縣作為全國第三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2018年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截至目前,村集體經濟較改革前實現「破零」和「翻番」,全縣110個村中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78個、50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強村20個,大部分行政村已有餘力對本村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工作提供資金支持。今年以來,楊田鎮東南村、酉華鎮華岸村分別在人居環境建設管護方面投入100萬元、30萬元。此外,依託建成的美麗鄉村優美環境和九華山旅遊資源優勢,積極爭取更多社會資源支持構建立體化農村公共服務能力體系工作。朱備鎮將軍村深龍中心村位於九華山東大門必經之路,距離核心景區僅20分鐘路程。安徽後海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入800餘萬元,為深龍中心村綠化亮化,建設旅遊步道、廊亭等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利用閒置小學改造特色民宿,既為村集體每年增加12萬元租賃收入,也為10餘名村民解決了就近就業,環境衛生也被企業主動承包。

三是有償收費解決一部分。青陽縣在構建立體化農村公共服務能力體系工作上堅持政府主體,農民適當繳費原則。在農村廁所管護方面,該縣多次召開座談會,邀請物價部門、第三方服務公司以及相關從業人員參加,合理制定收費標準。目前,第三方服務公司或服務隊在收費方面,由鄉鎮管護站監督考核,一次收費30元,其中農戶承擔10元,鎮村承擔20元。截至目前,分別支出了6元、2萬元。同時,青陽縣對喪失勞動能力、缺少勞動能力戶,經村支「兩委」審核公示,納入無償服務人員名單,體現人文關懷。目前,全縣兜底保障服務農戶共有571戶,支出2.4萬元。

四、建立回收利用機制,將廢棄資源「用起來」

農村公共服務工作如何與其他各項工作結合起來,形成合力,是當下擺在各農村地區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支持構建農村公共服務工作提檔升級持續發展,青陽縣將農村公共服務工作與農村人居環境改造工作結合起來,發動農戶並爭取社會資源,支持在農村人居環境管護過程中實現多餘公共資源「變廢為寶」。

一是農戶自用。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推進,廁污處理也成為當前農村公共服務亟需解決的問題。青陽縣結合村莊清潔行動、愛國衛生運動,發動局包村單位和鎮村幹部開展上戶宣講,發放改廁明白紙23000張,青陽縣1.5萬餘農村改廁戶簽訂了自行清掏承諾書,還田利用,或用於發展「五小園」等庭院經濟,農民群眾文明衛生意識得到顯著提高。杜村鄉新豐村共有370戶改廁戶簽訂了自行清掏承諾書,在鎮村人居環境管護巡查過程中,均按規定自行利用。

二是大戶利用。青陽縣通過鄉鎮人居環境管護站,讓不願意自用廁污資源的農戶與附近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合作,將廁污交由大戶處理利用,既解決了廁污利用去向問題,又實現了資源、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朱備鎮鄉鎮人居環境管護站與安徽力衡田園綜合體、青陽縣豐慶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合作,將附近500餘改廁戶無害化廁污資源交由2家企業資源化利用。

三是村企共用。青陽縣通過政府引導,將產權明晰、長期閒置或低效利用的閒置資產、資源利用起來,拉動企業參與經營,自覺為村莊解決環境衛生等公共服務工作。目前,共建成「村企共建」示範村莊12個,開發75個村莊保潔工作崗位,帶動就業500餘人。企業的參與一舉多得,既減輕了政府在人居環境管護方面公共服務投入,也為群眾帶來了就業增收,得到了群眾一致認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