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及遊客中心概念方案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2T23:09:25+00:00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年歷史,是迄今為止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

背景介紹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年歷史,是迄今為止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隨著6號坑等多個祭祀坑的持續發掘,博物館區內現狀的兩個陳列展廳已經不能滿足研究、教育、展覽等傳統功能,以及休憩、娛樂等延伸功能,新館的建設迫在眉睫。新館選址位於館區的北側,現狀為自然的湖水景觀,承載園區泄洪功能。園區內的1號館和2號館是主要對遊客開放的陳列館,其中以2號館為園區的最高點,其獨特的螺旋上升的建築造型已成為人們對三星堆博物館的主要印象。

新館靠近2號館,且體量遠遠大於園區內的建築,用地長約400米,寬約80米,十分狹長。新

館的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對2號館的影響並融入周邊環境。用地東側鄰城市道路,是人流的主要來向,北側緊鄰鴨子河,為古蜀文明的母親河,南臨中軸大道,作為整個園區的主軸線,西臨2號館,四個面的場地條件差異很大且複雜,伴隨嚴苛的高度控制和指標要求,如何在尊重環境的基礎上延續三星堆的精神文脈,和周邊環境形成一種共生關係,這對設計帶來了難度與挑戰。

梳理場地 多樣共融

針對複雜的場地環境,設計採用了多維度的差異化處理:建築由西至東逐漸升高,延續建築破土而出的意向,同時也能削減一部分建築體量。面向園區建築是謙卑的融入覆土中的姿態,面向城市面是完整的建築體量,面向鴨子河的一面呈現曲線的連續形態,與水面倒影構成奇幻的曲線。不同環境不同的處理方式讓建築自然的融入園區環境,同時也避免了簡潔的建築形態所帶來的單一解讀,既擁有城市界面的威嚴高大形象,也造就了一個根植於巴蜀大地,自然生長出來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

參觀者經過城市道路進入與遺址公園相連的園區規劃道路。三星堆博物館的整體設計以永續發展的視角,將整個園區視作生命之樹,通過設計梳理它的主幹和枝葉。三星堆文物通天神樹將轉化成博物館區重要的功能流線,新的軸線有序串聯所有參觀點。清晰的內外流線,將辦公、參觀、貨流等部分清晰分流,同時重新規劃了人車分流的雙動線,將主軸線移至北側,參觀者經遊客中心,沿主軸依次進入各館參觀遊覽。

簡化空間 神性體驗

為了在狹長的體型中布置3萬平米的展廳,而不產生枯燥的遊覽體驗,我們採取串聯的布局,在南北兩側布置展廳,中央線性的廊道將所有展廳緊密聯繫,廊道不再是單一的交通空間,而是一個歷史的、開放的、公共的多義空間。將展廳成組布置,其中穿插多個休閒庭院,實現建築空間與城市空間的連接,成為建築內部的開放界面,與館外的自然形成對話。一層設置基本陳列展廳,包含歷史介紹和重器展廳;二層為專題展廳,展覽發掘故事和考古新發現。一條變換多彩的二層公共展廊連接各個展館,同時穿越於重器展廳和空中庭院,最終建構了一個具有導向性的線性空間序列,帶給觀眾不同的觀展體驗,把觀展、觀景、交流、漫步休息融於一體。

博物館參觀流線的起點從南側水面位置開始,金色序廳會吸引參觀者從水面步入館內,由此進入光影變幻的大廳,在公共大廳中通過空間形態的引導,轉而進入金色的序廳,屏息靜氣,沉浸於歷史的長河,升華觀展的精神體驗,由此開始參觀之旅。位於建築中軸線的廊道會引導參觀者進入斑駁的歷史長廊,從「古城古國」展廳開始,經由古蜀生產與藝術生活陳列區,了解文化與工藝技術成就,後由祭祀展廳至文物重器專廳,探尋千年前先民的生活軌跡。

由文物重器專廳出來,沿著金權杖幻化的公共廊道向前走,最西端是一個筒形中庭。以金色樓梯作為交通空間,引導參觀者拾級而上至二層。蜿蜒的空中廊道,連接了二層展廳與公共空間,連廊為參觀者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可從平台俯瞰銅神樹,如同穿越到了數千年前的祭祀現場,也可透過穿插在展廳間的空中庭院,眺望鴨子河,視線可由此延伸至整個園區。良好的視線可達性可以讓觀者具有良好的方向感,同時增加空間的層次和趣味性。在設計中我們賦予公共空間交流,互動,休憩,購物,引導流線等多重功能屬性,給與參觀者豐富的體驗。

在流線的終點,參觀者可以不出屋面就踏上金面罩幻化成的金色祭壇,遠眺遺址,與三星堆先民們一同面朝北斗,仰望蒼穹,和宇宙對話。整體流線將室內外的多個空間有序組織,並與園區流線交融共享,並在多個流線節點處實現一定的節奏變化,整體具有很強的趣味性、紀念性、時間性,使得博物館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建築,而是成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

光引領空間

歷史長河由斜向的展廳體量壓迫而成,展廳外牆面採用自創的青銅器金器糅合的質感掛板,室內由天窗採光,呈現神秘的古蜀國沉浸式體驗。三星堆的金面罩作為古蜀國光輝的象徵,轉譯為建築兩端的精神空間。入口處的建築形象同水岸倒影,一同構成三星堆文化的青銅之眼,金色大廳貫穿兩層,糅合無障礙坡道和序廳功能,自然光線從屋頂灑下,隨著一日中時間變化而在牆面上流轉,將古蜀先民對太陽的崇拜具化在建築中。近端的金色空間是一層參觀的終點,通過坡道到達二層,逐漸從沉重的歷史氛圍中走向光明,走出歷史,面向未來,自由穿越於歷史和現代之間。

抽象化設計

三星堆文化具有獨特的抽象性和符號性,我們也將其融入到新館的建築語言當中,從材質到形態,其符號語彙的深層結構,暗含了三星堆地域的自然屬性和社會文化,通過建築造型手法,將三星堆璀璨的歷史文化以現代的空間和材料呈現在世人面前,也因此具有高辨識度和身份象徵,更容易被人們接受。而建築的體型是簡練的、融入環境的。

我們選擇了三星堆出土的古蜀國重器——玉璋,作為整體造型的抽象化表達。玉璋是古蜀人重要的祭祀禮器,古人以璋祭天地,今人以璋為形,表達建築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

易於理解的故事性表達

由祭祀坑中玉璋的碎片發生聯想,隨著一個個文物的破土而出,博物館的展廳隨著地形生長出來,組合成為帶有三星堆青銅器線條感的展廳群體。展廳縫隙中層疊的樹木,又使建築融於自然的場地環境。展廳體量由低而高,最終的入口體量躍於水面之上,與新建的遊客中心形成對話,成為通向未來的橋樑。

提取三星堆文物上靈動有張力的曲線和抽象的符號,運用堆疊、整合,轉化的手法製作出現代複合的建築表皮。以文物上金與銅的肌理,經過轉譯保留特質,進而形成公共空間輪廓的表皮材料,像神秘的面紗覆蓋於建築之上,這些材料與形式喚起了特定地域的場所記憶,一同構成了建築的人文特質。三星堆文化將以全新的方式覆蓋於博物館的空間布局、形態處理、材料運用和工藝傳承上,古老的文化將以新的形式擁有新的生命。

結語

綠樹生長在建築屋頂裂縫中,使博物館融於公園的整體,又使建築融於自然。由城市到歷史,建築實現由高到低、由現代到自然的過度,是對現狀館區環境最大的致敬,也是對三星堆博物館面向未來的決心的最好呈現。

新館致力於建設成為世界一流遺址博物館,集中展示輝煌燦爛的三星堆文明,充分展現三星堆文明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發展史中的獨特魅力和重要地位。新館整合了數千年的文化積澱,以新的姿態統領整個博物館園區,通過流暢的流線,帶動整個遺址公園和周邊區域,讓三星堆成為中國西南地區耀眼的行程目的地。博物館是存貯歷史和文化的容器,是高度濃縮的時間和空間。希望新館作為三星堆文明的新篇章,伴隨古老遺存將走向未來。

項目圖紙

△館區場地現狀

△場地回應

△體量生成

△材料設計

△區域空間設計

△總圖及指標

△首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功能面積分析

△參觀流線分析

△剖面圖

△剖面圖

△立面圖

△景觀綠化設計

△景觀綠化設計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及遊客中心概念方案設計

設計方: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項目設計 & 完成年份:2021.3

主創及設計團隊:李亦農、孫耀磊、馮曉晨、劉黛依、周廣鶴、龍雨馨、張婷

項目地址:四川省廣漢市

建築面積:35000㎡

攝影版權:建築與文化遺產院

客戶:廣漢市三星堆文旅發展有限公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