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如一日!林氏父子傳承老福州古早味的「甜蜜」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6T17:59:36+00:00

N海都全媒體記者 羅丹凌 毛朝青通訊員 陳曉靜 文/圖紅紙包、麻芝、萬字糕……在春節前,福州人最重要的節日就是祭灶。年糖年餅是祭灶時獨有的甜蜜,也在老一輩福州人記憶中留下童年的歡樂時光。

N海都全媒體記者 羅丹凌 毛朝青

通訊員 陳曉靜 文/圖


紅紙包、麻芝、萬字糕……在春節前,福州人最重要的節日就是祭灶。年糖年餅是祭灶時獨有的甜蜜,也在老一輩福州人記憶中留下童年的歡樂時光。


清晨時分,在馬尾區聯安路上,一家名為「賢章糕餅店」的店內飄出縷縷香氣,這是採購年糖年餅的網紅店。小店經營者林氏父子,三十多年如一日,只為傳承最地道的口感和甜度,他們的禮餅製作技藝也入選了馬尾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顧客一早前來購買年糖年餅


1月16日,海都記者來到這家小店,找尋古早味的甜蜜。


小店名氣大 媲美「美且有」


清晨5點,小店就開始忙碌起來,香氣從後廚飄到老街上,吸引來周邊的街坊鄰居,來採購帶著柴火溫度的新鮮糕餅。很多依姆依伯都是買上四五袋自己心儀的糕餅,生怕遲了沒貨。


林賢章的父親正在製作年糖年餅


「賢章糕餅店」,取自店主林賢章之名。這裡「前店後廠」,僅20餘平方米。店鋪雖小,卻承載一家人的生計和街坊們的口碑。


林賢章是一位「80後」,他的手藝,都來自父親林必熏。林老爺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在原先的馬尾供銷社經營糕餅,當時店鋪的名氣和「美且有」相當。後來馬尾供銷社拆除,林老爺子到聯安路開店。


林賢章和父親正在製作年糖年餅


從小耳濡目染,林賢章20多歲時,決定回家傳承父親的手藝,如今,他從一個帥小伙變成了酷大叔,成長為家裡的頂樑柱。


這個月,是小店最忙碌的時光——製作年糖年餅需要全家總動員。一邊是井然有序的生產線,一邊是絡繹不絕的客人。一家人分工合作,其樂融融。到了飯點,他們需要輪流用餐,有時一塊饅頭就將就過去。面對新老顧客,林賢章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製作年糖年餅,是一個辛苦的手藝活。林賢章說:「糕餅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手工製作,一馬虎,口感就變了。以前手藝不精時,經常會被濺起的熱油燙傷。製作糕餅時,要一直站著,不停地翻鍋鏟,晚上都是腰酸手臂疼。」林賢章說道。


林賢章的父親正在製作年糖年餅


付出總能收穫回報。林賢章的小店在方圓幾十里內頗有名氣。一位慕名而來的顧客告訴記者,小店的糕餅甜度適中,每種特色糕餅的口感都是恰到好處,和機器生產不一樣。「他們家的年糖年餅,材料實在,手藝很好,每年祭灶,親戚都要我代購送到福州(市區)去。」


麻芝最暢銷 製作最不易


小店原料採購時十分考究。林賢章說,他們家採購的麵粉,為高筋麵粉。糯米為6元一斤的連江丹陽糯米,是普通糯米售價的兩倍多。


傳統的福州年糖年餅里有12款糕點,包括花生片、鹹甜2味的杏仁餅、鳳仁酥、豬油炒米、豬油糕、金錢餅、花生糖、萬字糕、紅紙包、寸棗、麻芝等。其中,麻芝是最暢銷的。


香甜酥脆的麻芝


麻芝的原材料為果坯,由糯米和芋頭製成,捏起來硬邦邦的。拇指粗的果坯須先在常溫的油里不停翻滾,逐漸膨脹成一個個圓滾滾「小胖墩」。隨後,這些「小胖墩」會進入滾油中,被炸成油亮的金黃色。炸好的果坯會被放入簸箕中篩選,這時,未炸制均勻的果坯會被挑出淘汰。


剛炸好的麻芝果坯


下一步便是熬糖,將麥芽糖、白砂糖以及水放入鍋中熬製。這個步驟很考驗火候。林賢章說,糖漿太稀會粘不住芝麻,太稠則容易粘牙,要做得剛好才行。為此,林賢章有一個竅門,即用筷子蘸取些許糖漿,若能拉絲便是最佳的狀態。熬好的糖漿,須均勻地包裹在炸好的果坯外,再快速裹上一層炒香的白芝麻。就這樣,一道滿載兒時年味的美食便大功告成。


除了麻芝外,林賢章的拿手糕點還有禮餅。他家的禮餅帶著點鹹味,咬下一口,一股濃郁的肥豬肉香、蔥香撲鼻而來,讓人直呼過癮。不過,禮餅是福州人在中秋才會想起的美味,在年前,林賢章只是偶爾做做。


林氏父子製作的禮餅


點擊:福州人的祭灶


無論是年糖年餅還是禮餅,每逢佳節來自味蕾的思念,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那麼,為何福州人會養成過年吃年糖年餅的習慣?據民俗專家鄭子端老師表示,年糖年餅是重要的祭祀用品。傳統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是祭灶日,民間傳說中,這一天灶王爺和灶王奶奶要上天述職,地上的人們總要製作很多甜蜜蜜的食物來堵住他倆的嘴,以免他倆跟玉帝「說壞話」。供奉之後,年糖年餅自然就成為家人們,特別是小孩子們喜愛的零食。


如今的年糖年餅,大都是十多種裝在一個大禮包中。鄭子端說,祭灶時,供奉灶神的可不止年糖年餅一種。老福州人喜歡用甘蔗綁上紅繩,這節甘蔗還特地要保留甘蔗尾,此外荸薺、「早生貴子」(紅棗、花生、桂圓、瓜子)、豆乾也是老福州必備的祭灶貢品。


有意思的是,福州不少人是在臘月二十三祭灶的。學者盧公明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寫道,清代的福州,有百分之六十的家庭是在臘月二十三祭灶的。鄭子端老師認為,這種做法和家族的歷史有關,像居住在福州的滿族人,也是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