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自行車壞了,你會拿去維修還是痛打一頓?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7T03:12:34+00:00

如果你在騎自行車,路過泥坑的時候,自行車就壞掉了,你摔了一跤。這個時候,你會憤怒地對自行車拳打腳踢,怪它不爭氣?還是把自行車扶起來,檢查一遍後再維修加固?我想,很少人會因為摔倒就對自行車拳打腳踢一頓。

如果你在騎自行車,路過泥坑的時候,自行車就壞掉了,你摔了一跤。

這個時候,你會憤怒地對自行車拳打腳踢,怪它不爭氣?

還是把自行車扶起來,檢查一遍後再維修加固?

我想,很少人會因為摔倒就對自行車拳打腳踢一頓。大多數人會扶起自行車,先走出泥坑,再給自行車做一番檢查,然後維修、加固、升級,好讓它能夠順利走過泥坑。

這件事放在生活中,我們都會做那個扶起自行車維修的人。

那換成養孩子呢?孩子遇到了問題,你還會做那個扶起孩子,用心陪伴,認真檢查再「修理」的父母嗎?

把角度一換,想必很多人,尤其是父母心裡都要打上問號了吧……

而上面這個「養育孩子就像騎自行車」的比喻,正是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點。



01

由於工作城市的變遷,老劉就給孩子換了個幼兒園。

誰知道這一換,各種問題都出來了。

第一天進幼兒園沒怎麼鬧,安慰幾句就進去了。老劉當時心裡還在竊喜:嗯,不愧是我兒子,之前的苦口婆心沒白費!

可這高興勁兒沒持續多久,那天正上著班呢,老劉就接到了幼兒園老師的電話:

兒子不肯午休,哭著要回家找爸爸媽媽!老師怎麼哄都不行,只能讓老劉接回去了。

之後的幾天,老劉都是早上送去,中午接回,下午再送去,晚上媳婦再接回家。

孩子換了新環境還沒適應,這個老劉都能理解,而且也耐心地安撫了。

但這孩子卻越來越「失控」了,用老劉的原話說就是:「得寸進尺」。

本來一天來回接送好幾次就夠折騰的了,每天晚上回到家也不消停,動不動就生氣,一言不合就哇哇哭……

連續幾天的情緒積累,這天下班老劉終於也忍不住了。

飯桌上,兒子把青菜全都從自己碗裡夾到了飯桌上,不高興地說:「都說了我不要青菜了!我……」

老劉一聽就火了,沒聽兒子把話說完就厲聲呵斥:「飯也別吃了!一天天的越來越任性了你!「

兒子被嚇了一跳,怔怔看著爸爸,眼眶開始微紅,等到淚水快要流下來的時候,就跑回了房間,不停地抽泣。

「你生氣也沒用,這孩子之前也不這樣,突然變成這樣肯定是有原因的……「

媳婦的一句話,點醒了老劉。

是啊,之前聰明乖巧、善解人意的孩子突然性情大變,這其中肯定存在著某些緣由。

是不是新環境太難適應了?還是媽媽上班後對他的關注少了……想到這,老劉的氣就消了一大半,甚至開始後悔剛剛火氣太上頭了,至少讓孩子把話說完吧……

而生活中的我們,是不是也有很多這種火氣上頭的時候?尤其是當問題聚焦在孩子身上的時候。

可是,面對狀況不斷的孩子,我們可能就像老劉一樣,很容易對孩子發火,認為所有的這些問題都是孩子自己要去解決的,有時候甚至還會認為要打罵一頓才能解決。

比起和孩子一起尋找問題根源,一起解決問題,很多家長更願意選擇用打罵來解決——養育孩子花費的心思,甚至比不上對一輛自行車所花費的心思!

但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出了問題,而是孩子遇到了問題。

而這對父母來說,是一個反思的過程,也是一個傾聽孩子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機會。

有些問題的確需要孩子去解決,但更多時候,孩子更希望父母能和自己一起解決,或者說父母需要幫助孩子獲得解決問題的信心和力量。



02

孩子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來自於父母。

父母的傾聽,是孩子解決問題的安全感來源。

回想一下,生活中是不是出現過這樣的情景:

情景1:放學回家的路上,一位媽媽和孩子的對話……

「聽老師說你這幾天都很不老實?」

「不是,其實……「

「調皮就是調皮,還想找藉口。不要騙我,你在學校做了什麼我都知道!」

情景2:孩子快要寫完作業了,想跟媽媽商量著寫完作業後到樓下玩一會……

「媽媽,做完作業我能不能……」

「又想看電視是吧,你能不能不要天天想著看電視玩手機……」

情景3:孩子在跟爸爸複習英語單詞,孩子剛開始都對答如流,可後面有個單詞孩子說錯了……

你怎麼回事,這個昨天不是複習了嗎?怎麼還答不上來了,你怎麼搞得?」

「媽媽,其實....…「

「沒答對就沒答對,哪還有這麼多藉口啊!」

這幾個場景都有一個共同點:父母永遠不讓孩子把話說完,更不會真正聽到孩子說的話。

如果你是孩子,你心裡會怎麼想?

他會感受不到任何安全感。

先是委屈,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麼不願意聽自己把話說完;然後認為自己是不受關注和重視的;最後把問題歸結到自己身上:一定是我做得不夠好……

如果孩子的話語長期得不到傾聽和回應,那麼孩子就會變得自卑、敏感。

等孩子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就會手足無措,會認為自己解決不了。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依然不願意傾聽孩子的訴說甚至訓斥他,那就相當於把孩子丟進了小黑屋,孤立無援。

所以,父母的傾聽,是多麼重要!

父母的傾聽,對於孩子來說,其實已經是解決問題的良好開端了。



03

傾聽孩子是走進孩子內心的「基本操作」。

但是光光是傾聽顯然是不夠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需要不斷給予孩子足夠的力量。

而孩子解決問題必備的信心,則來自於父母的陪伴和鼓勵。

因此陪伴和鼓勵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父母的陪伴。

每年的高考結束後,全國各地的高考狀元都會刷爆我們的朋友圈。

很多人都在總結高考狀元們成功的經驗,到最後你會發現,這些優秀的孩子以及他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的父母都很重視家庭教育,從小就陪伴孩子養成閱讀、思考以及積極探索的良好習慣。

因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所以他們的學習幾乎不用父母過多操心。

可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父母的陪伴是教育的捷徑,同時也是給孩子的最好的營養劑。

孩子不僅能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養成好習慣,還能夠在父母的陪伴和鼓勵下,收穫滿滿的信心和力量。

當孩子擁有了安全感和自信心,那麼在他遇到問題時,他就可以從容應對,哪怕問題暫時解決不了,他也依然擁有解決問題的信心和決心。

如果自行車壞了,我們會扶起來,認真檢查、修理加固;

如果孩子遇到問題了,我們也應該把孩子「扶起來」,認真傾聽,用心陪伴,幫助孩子一起度過艱難時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