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班車逛關中千年老城,1400年歷史古蹟遍地,連吃6碗面沒吃飽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4T07:59:21+00:00

陝西的關中地區歷史雖然悠久,但真正的古城卻所剩無幾,漫長的時光與故事都塵封於地底,變成了遺址遺蹟。所以,當我知道西安附近還保存著一座1400年歷史的古城時,便心動想去看看。


陝西的關中地區歷史雖然悠久,但真正的古城卻所剩無幾,漫長的時光與故事都塵封於地底,變成了遺址遺蹟。

所以,當我知道西安附近還保存著一座1400年歷史的古城時,便心動想去看看。

這座古城名叫「武功古城」,地處咸陽市武功縣內,在咸陽與寶雞交界的地方,距離西安約100公里,走高速車程只需要一個半小時,從西安城西客運站也有班車直達古城。



2019年12月,我剛開始對旅遊感興趣,去了陝南的旬陽和紫陽之後,第二趟旅程的目的地便鎖定了咸陽武功古城。然而,由於出遊經驗不足,也未提前做攻略,一出發便鬧了個烏龍——我以為武功古城必然在武功縣裡,便從城西客運站坐車到了武功縣城,去了之後才知,武功古城並不在縣上,而是在武功縣城西北約10公里處一個叫「武功鎮」的地方。

幸虧從縣上到鎮上有班車,又坐了半小時車,我才真正到達想去的地方。


// 從縣城到武功鎮

武功縣不大,總面積只有不足400平方公里,縣域南起渭河北岸,北至與乾縣相鄰的塬區腹地,武功縣城在縣域南部,靠近渭河,與渭河對岸的周至縣城距離僅有14公里。

武功古城所在的武功鎮則在縣域西部,從這西行便可進入寶雞扶風。從縣城到武功鎮直線距離雖只有約十來公里,但兩地之間的公路卻拐了一個直角彎,實際路程長達20公里。




我乘坐的班車駛出縣城後,沒多久便進入鄉村,透過車窗,四望都是廣袤無比的原野,冬日麥苗青青,沿途村鎮都很有規模,可想而知,在農耕文明時代,這裡該是多麼富庶。


尤其是從南北方向的108國道拐到東西向的104省道的十字交叉路口處,還有一個非常熱鬧的大鎮,叫「貞元鎮」,鎮心甚至設了紅綠燈,平時這裡的車流量一定很可觀。



從貞元鎮往西10公里,便是武功鎮。在即將到達武功鎮之時,前面出現了斷崖和下坡路,原來,班車剛才一直行駛在塬上,只是由於從縣城到塬上的坡度不明顯,所以人不易察覺自己所處的高度。



而到了武功鎮這裡,已達渭河北岸黃土塬區的中心區域,土塬深厚,而恰好,一條發源於寶雞市麟遊縣的漆水河自北而來,不斷沖刷、侵蝕、割裂著塬區,直至劈開土塬,形成一條南北走向的河川。



武功鎮便依偎著漆水河,坐落於河流川道之中,東西兩面皆是高聳的土塬。班車沿104省道從東塬下坡之後,又自南向北穿過武功鎮東側邊緣的227縣道,停在了鎮子的「北關」,武功鎮便算到了。





// 漆水河與美陽關

從「北關」的公路邊下車之後,我並沒有著急進城,而是沿著一條旅遊大道向東走,一直跨過漆水河,走到班車剛才下來的東塬之畔。


漆水河貼著鎮子西側流,河灘地正在進行旅遊開發,北側建了公園,叫漆水河濕地公園,南側是一大片仿古建築和遊樂設施,可能想做成仿古的旅遊消費區。



漆水河冬季水流很小,水質也不算清澈,但仍有人在河洲垂釣。看著這條河,你很難相信,這便是古時的「姬水」,傳說中軒轅黃帝興起的地方——「黃帝以姬水成,取姬姓。炎帝居姜水,取姜姓」。



後來,看地圖,我發現在漆水河中游的乾縣有一個很大的水庫——羊毛灣水庫,於是也就理解了漆水河為什麼水量小,畢竟,它所流經的旱塬農業區都需要它來滋養灌溉。

走到東塬下面,意外發現塬坡有一條裂口,我腳下的這條路穿過漆水河後,就扎進了裂口裡,蜿蜒著消失在狹窄險峻的裂縫深處。裂口處,則有一座巍峨的仿古城樓拔地而起,上面有字,一邊寫著「美陽關」,一邊寫著「隋唐第一關」。



美陽,古縣名,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國在今陝西扶風北部置美陽縣,治所在今法門鎮,因地處美水河之陽而得名。北魏時期,武功縣曾併入美陽縣,因此,武功也稱「美陽」。北周時撤美陽縣,重設武功縣。唐代,設扶風縣,從此,「扶風縣」取代了「美陽縣」一名,直至今天。

「美陽關」又是什麼來歷呢?原來,古時,從關中地區的長安(陝西西安)通往隴右(甘肅天水)的大道取道渭河北岸的塬區,大致為從長安過渭河到咸陽,西行經今興平、武功、扶風、岐山、鳳翔,再沿千河而上至千陽縣、隴縣翻隴山至甘肅境內,這條路便是有名的「關隴道」。武功、扶風一帶古為美陽,是關隴道的必經之地,那麼,扼守於美陽大道上的這處關隘也就得名「美陽關」了,據稱始建於西漢,鼎盛於隋唐。



看這裡的地形,的確是比較險要。剛才,班車如果走這條路,直接就從塬上下來到達武功鎮「北關」了,比走104省道要快捷許多。

「美陽關」兩側的崖坡上各有一座寺廟,北為東嶽廟,南為龍王廟,都整修得很氣派。尤其是龍王廟,有兩重院子,是全真教龍門派道場,武功縣的道教協會設在廟中。



這座廟有「官廟」的背景,最早於清同治年間由武功知縣陳爾弗創建,清末,一位祖籍遼東的四品銜正黃旗子弟劉理江棄官皈依後雲遊至此,他在武功義務修橋、治病救人,聲望很高,現在廟裡修行的道士都以他為祖師。


// 一口氣吃六碗面沒飽

逛完漆水河濕地和美陽關兩側的寺廟,我又沿旅遊大道回到下車時的「北關」,這是武功鎮上的一處「交通集散中心」,從西安、武功縣城開來的班車都在這裡上下客,因此,路邊有不少餐飲店和賓館。



武功鎮上,以「旗花面」、「擦酥」為代表的地方美食很有名。我隨便找了一家旗花麵店,這家同時也賣擦酥、蘸水面、油潑麵、酸湯麵、麻食等麵食。擦酥是一種圓扁形的麵餅,放在平底鏊中烙至兩面焦黃,看著很像西安街邊小吃「雞蛋灌餅」的餅,於是,我便沒了嘗試的念頭,只點了一份12元的「旗花面」。



旗花面端上來,還沒嘗味道,我先被它的氣勢鎮住了。六碗湯麵排成兩排,放置在一個盤子裡,擺在我面前,色澤金黃,油亮誘人,湯麵上飄著菱形的雞蛋皮、蔥花,湯里隱約可見肉絲、海帶絲等,酸香味溢出,頓時,我有了一種被盛情款待的感覺。



拿起筷子,一碗接一碗地吃,這才發現,碗的數量雖然多,但碗裡的內容物卻並不多,一筷子就能把所有的面撈起來,斯文點兒,兩三口就能把一碗麵吃完。吃完六碗面,喝完一碗湯,也沒有覺得有多麼飽。



武功旗花面在關中麵條的分類中,應該被歸類在「臊子麵」里,和西府岐山一口香的吃法很類似,但在臊子和漂菜的製作上,又有獨特的講究。


// 東街:城隍廟、古槐與狀元康海

在「北關」吃過中飯後,我便開始向南走,到東街時拐彎向西,便進入了武功鎮也即「武功古城」的內部。



武功古城曾是武功縣的老縣城。與上文中提到的美陽縣一樣,武功縣最早置縣於戰國時期,最早的縣城在今寶雞市眉縣,後來移到邰城(今楊陵區西南,楊陵原屬武功縣),北周時(574年),武功縣治所移到中亭川(武功鎮的古名,因地處中亭水川道而得名,中亭水即漆水河在武功段的名稱),從此,武功鎮便一直作為武功縣的縣城,一直到1961年縣城搬遷到普集鎮(今武功縣城)為止,前後持續了1400多年。

2019年我來的時候,武功古城降級為鎮已經58年了。像關中大地上很多老城一樣,這裡已經看不出太多古貌,沒有城牆,沒有老街,也沒有古宅,唯一保留下來是街巷的格局和名稱。



古城街巷經緯交織,因為漆水河川道南北長、東西窄,因此,武功古城是以南北大道為軸線的,主軸線應該是「小北街-南關正街」,次軸線應該是「大北街-鎮徐路」,緯向的主幹道應該是「東街-學前街」,在主街兩旁,輻射出數量眾多的巷子,有當鋪巷、仁義巷、馬道巷等。



我順著東西方向的東街進入城內,沒多久,便看到了武功縣文物旅遊局和文物管理委員會的院子,這可能是武功鎮上駐留的唯一一個縣級部門了。文物局的旁邊便是一處明清老建築群——武功城隍廟。



2019年冬天時,武功古城裡的景區都還免費參觀,城隍廟也不例外。走進去逛了一圈,從牌坊進入山門,穿過鐘鼓樓所在的院子,先後進入獻殿、正殿、寢殿,院落空曠、殿宇高大內里昏暗,無一個遊人。根據城隍廟的介紹碑得知,城隍廟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



城隍廟外東街邊長著一棵樹齡260年的老槐,樹幹近根部包裹著金色緞子,顯得身份不凡,一群武功老人在樹下扎堆聊天。



我湊近細看,發現樹下有塊介紹牌,介紹的卻是明代武功籍狀元康海的童年軼事。傳說此樹頗有靈氣,康海少年讀書時,每當遇到難題時就到樹下來轉一圈,摸一摸樹身,此時就會有一股神秘力量開啟少年智慧……



康海生於明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是五百多年前的人物,比古樹的歲數大得多,可見這個傳說只是後人美好的想像。

不過,從這也能看出武功人對家鄉出了一位狀元的自豪之情,畢竟,整個明清五百餘年,陝西一共只出了兩位文狀元:

康海,陝西武功人,1499年(明孝宗弘治十二年)狀元。


王傑,陝西韓城人,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狀元,授翰林院編修、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兵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

康海的命運有點詭譎,才氣之高於28歲登進士第一,文名遠揚位列明代「前七子」,卻在36歲時因受興平籍宦官劉瑾牽連被削職為民,而他之所以和宦官劉瑾搭上關係,卻是為了救一位被劉瑾陷害的名叫「李夢陽」的好友。而當他落難之時,這位好友卻明哲自保……

離開官場後的康海回到家鄉,一身才氣投入到了秦腔戲曲藝術和文集編寫中,組建戲班,和好友王思九創「康王腔」,著述《武功縣誌》,被奉為秦腔之祖,他所撰寫的《武功縣治》也位列「關中八部名志」之一。

明嘉靖十九年(1540),康海歿,壽66歲,葬於今武功鎮滸西莊村南,墓冢尚存。

// 大北街:報本寺塔與李世民

走到東街與大北街的十字路口,向右拐彎,便進入了大北街。大北街名字大氣,現實中卻是一條狹窄破舊的水泥馬路。



順大北街走了兩三百米,一座醒目的高塔出現,走近,塔被圈在一座小院裡,大門處像民宅一樣,牆面還貼著上世紀常見的長方形小瓷磚,瓦卻是琉璃瓦。「報本寺塔」四個字端正地題寫於大門之上。



這裡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地了。

宋代學士宋敏求編《長安志》卷十四載:報本寺原為唐高祖李淵別宅,唐太宗李世民於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1月23日)生於此宅。



相傳李世民登基後,為報母恩,舍宅為寺,取名「報本」。寺內建塔,為「報本寺塔」。唐後期,塔與寺都毀於戰亂,現存磚塔重建於北宋年間,七級八面,屹立千年,是古武功城一大名勝。



李世民的父親李淵為隴西(甘肅天水)人士,我們熟知的李淵與李世民滅隋時是起兵於晉陽(山西太原),怎麼李淵在武功縣倒有一處別宅,李世民還剛好出生在這裡呢?

查找李淵生平,李世民出生的時期,剛好是李淵在隋朝任譙、隴二州刺史和岐州刺史期間,隴州大概在今天寶雞隴縣、千陽一帶,岐州大概涵蓋今寶雞轄區,也就是說,李世民出生的前後幾年,李淵都在今寶雞一帶任職,而武功縣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屬於寶雞管轄,再加上武功剛好處在從都城長安到李淵天水老家之間必經的關隴道上,因此,報本寺曾是李淵別宅和李世民出生於此應該是史實。

尤其是由李世民所寫的多首詩文——《幸武功慶善宮》、《重幸武功》、《過舊宅二首》,更是佐證了這一點。

眼前這座磚塔下有地宮,像扶風法門寺塔地宮一樣暗藏珍寶,曾在上世紀80年代出土過一批宋朝文物,包括金棺銀槨、豹斑玉奩、舍利子等。



離開報本寺塔後,我又回到大北街與東街相交的十字路口,繼續向西穿過學前街抵達武功鎮西側的塬畔,順著一個叫「康家山」的山坡爬坡,路過一座叫「清涼寺」的寺院,又往上走後到達塬頂。



站在這裡,整個漆水河谷與武功古城盡收眼底。從這個角度看,古樸的報本寺塔從低矮的瓦頂中脫穎而出,是整座古城的視覺焦點。



順著塬楞,我又從北走到南,從武功古城南端下坡,遊覽了「小華山」和關帝廟,全是修復得金碧輝煌的廟宇,和武功鎮樸素的街道和民房形成對比——一路走來,我對武功古城最大的印象便是寺廟特別多,街上賣香蠟紙表的店鋪也很多,除了我提到的這些大寺廟,還陸陸續續看到許多小寺小廟。



又從南關經小北街穿過鎮子回到北關,路過熱鬧非常的古城街道。



之後結束了古城一日游,搭車返回西安。武功的其他古蹟——姜嫄墓、蘇武墓、教稼台等,那些比武功古城還要更久遠的歷史遺蹟,都沒顧得上去看。

// 攻略:

交通:自駕可導航「武功古城」或「武功鎮」,西安出發約1個半小時到。也可從西安城西客運站乘坐發往「武功鎮」的客運班車,我去的時候票價為29元,每間隔40分鐘發車。

門票:2019年年底武功古城的所有景點都是免票的,但已經張貼了即將收票公示,4景點統一收費,其門票價格分淡旺季:旺季60元/人(教稼台15元、城隍廟15元、報本寺15元、關帝廟15元);淡季50元/人(教稼台12.5元、城隍廟12.5元、報本寺12.5元、關帝廟12.5元)。

黃小黃走陝西:發現身邊的風景,一起遊歷那些山河與歲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