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明白儲蓄可以讓老年生活更美好,但他們對老年生活卻毫無概念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6T10:17:42+00:00

如果在課堂上和學生們討論他們將來打算積攢多少錢,我們就能看到,為將來儲蓄多少這一非常重要的決策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動物精神的影響。我們問學生:「為什麼不把你們收入的30%或更多儲蓄起來呢?」這看起來是個驚人的問題,因為美國的人均儲蓄幾乎為零。

如果在課堂上和學生們討論他們將來打算積攢多少錢,我們就能看到,為將來儲蓄多少這一非常重要的決策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動物精神的影響。

我們問學生:「為什麼不把你們收入的30%或更多儲蓄起來呢?」這看起來是個驚人的問題,因為美國的人均儲蓄幾乎為零。但令人吃驚的是,並沒人反對這個問題,學生的一般反應是,這個儲蓄率應該不會讓他們犧牲太多。他們發現,他們的消費和早在15年或20年前已經畢業的人的全部所得差不多,因為實際收入大概每年增長2%,而且他們也看到過去的人們生活得和現在一樣好。

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們好像都不在乎要儲蓄多少,這就給動物精神干預儲蓄水平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儲蓄水平對經濟至關重要。短期來看,外在因素導致期望儲蓄率上升僅僅幾個百分點,就足以把經濟拖入衰退,我們可以在當前的金融危機中看到類似的現象。長期來看,它會造成累積財富的巨大差異。在這個意義上,動物精神對儲蓄的影響是我們理解經濟波動和未來增長前景的出發點。

致富可以有很多辦法:發明傳真機;贏得全球大部分計算機作業系統的市場份額,獲得近似壟斷的地位;買下一個因開採成本過高而倒閉的金礦,然後坐等黃金價格漲到每盎司1000美元;做全美最好的外科醫生;做實習律師,打贏一個集團訴訟大案;繼承一大筆遺產…確實有人做到了這些事情,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些致富的道路以及其他類似方法,都是因為僥倖才獲得了成功。

不過,有一個辦法幾乎可以使每個人至少達到中等富裕水平(至少在以前是這樣),這個辦法就是存很多錢,把它長期投資於股票市場,經過通貨膨脹調整後其年均收益率約為7%。

以斯特凡諾和烏爾里克的儲蓄計劃為例:他們在20來歲的時候,每年攢10000美元,連續10年。他們把攢下的錢投入股票市場,以備退休之需。即使他們在今後的工作期間再也不儲存一毛錢,到退休時他們仍可以過得很舒服。如果股票市場的表現和20世紀的平均情況相當,他們在65歲時將擁有300多萬美元。當然,如果30歲以後還繼續儲蓄,他們就會更富有。

我們關於斯特凡諾和烏爾里克的假想實驗,隱含著偉大的保守派經濟學家馬丁·費爾德斯坦的經濟學理論的關鍵要素。費爾德斯坦的人生理想就是讓每個人以及整個國家都更多地儲蓄。由於複利的奇妙作用,只要稍微犧牲一點兒眼前的消費,不斷進行儲蓄,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退休時你就會收穫完全不同的境況。

20世紀70年代,助理教授們一到哈佛大學,學校就立刻給他們的退休帳戶繳存資金。但只有在受益人填寫了投資說明表後,帳戶資金才會產生收益。這個簡單的任務只需要半小時就能完成,但費爾德斯坦觀察發現,多數助理教授都是在五六年以後他們離開哈佛大學時(只有少數幾位助理教授能夠得到終身教職)才填寫這份表格。

珍妮特·耶倫在20世紀70年代就是哈佛的助理教授。因為她聽取了費爾德斯坦的勸告,結果僅這些年來利息的自然增長,就使他們多得到了15000美元。對於只需半小時的工作來說,那是相當不錯的回報,也讓我們見識到了複利的威力。

不過,當我們和年輕的學生討論複利的威力時,他們的眼神暗淡無光。他們明白儲蓄和複利或許可以讓他們的退休生活更加美好,但又無法想像退休後的生活究竟會有什麼不同。他們對老年生活毫無概念,更不知道那時他們想要消費什麼。

如果他們存了很多錢,就可以給子孫們遺留一筆財富,但他們還是很不明白子孫們拿這些錢幹什麼。這些財富會給他們的子孫創造巨大的機會,還是把子孫們變成紈絝子弟?如果是後者,儲蓄又有什麼意義呢?他們的子孫會把他們視為英雄,還是根本就不會念及他們?

我們的學生好像從未考慮過複利的威力在長期中能夠給他們帶來的各種可能,當我們提醒他們這些事實時,他們無法理解,也給不出應該儲蓄多少的確切答案。他們好像根本就沒有弄清楚儲蓄的最終目標就是為將來作準備。經濟理論家認為,人們會通過計算來權衡當前利益和未來利益,而這些可愛的年輕人在此類討論中的表現則說明,將人們的儲蓄行為模式化為對當前利益和未來利益的計算與權衡是多麼荒謬。

如果這些年輕人無法理解儲蓄的基本經濟成本和收益,他們將會從別的方面——動物精神——尋找應該儲蓄多少的答案。因而,這些答案都和動物精神理論中的以下元素有關:信心、信任、各種警示和恐懼,以及人們講述的關於現在和未來生活的故事。

(羅伯特·希勒《動物精神》讀書筆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