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迪士尼真人3D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第一部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5T18:48:30+00:00

《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是迪士尼的一部3D立體電影,其靈感來自於英國童話大師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斯漫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遇記》。由蒂姆·波頓執導,米婭·華希科沃斯卡、約翰尼·德普、海倫娜·邦漢·卡特和安妮·海瑟薇等聯袂出演。


《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是迪士尼的一部3D立體電影,其靈感來自於英國童話大師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斯漫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遇記》。由蒂姆·波頓執導,米婭·華希科沃斯卡、約翰尼·德普、海倫娜·邦漢·卡特和安妮·海瑟薇等聯袂出演。

劇情簡介

距離那一次歷險奇遇已經過去了十年。曾經漫遊奇境的愛麗絲(米婭·華希科沃斯卡飾),已經19歲的她生活在一個華麗富庶的大莊園裡,衣食無憂,生活奢靡,在社會風氣的帶動下,漸漸的成長為家庭心目中所冀望的那種貴族女子,卻早已忘卻自己在9歲時的那些奇妙無比的經歷。時光荏苒,在家族為她舉辦的19歲的生日宴會上,一位富豪的兒子向他求婚,對方是哈米什·愛斯科特(利奧·比爾飾),哈米什雖然家財萬貫,性格卻愚笨而木訥,跟愛麗絲根本不是一路人。愛麗絲髮覺到自己並不想要這樣的生活,渴望改變現狀的她在小白兔的帶領下,愛麗絲再次步入仙境。

這裡依然是她童年來過的地方,一切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有著奇妙的黃色瞳孔的瘋帽子先生(約翰尼·德普飾)率先歡迎了愛麗絲的到來,而專斷兇狠的紅桃皇后(海倫娜·伯翰·卡特飾)依然尖叫著要砍掉其他人的頭,甚至連自己的妹妹白皇后(安妮·海瑟薇飾)也不放過。在雙胞胎兄弟(馬特·盧卡斯飾)的幫助下,愛麗絲逐漸地恢復了記憶,她將在這個童話般的奇妙世界裡重新審視自己。

幕後花絮

影片於2008年12月完成主要拍攝,僅花費了40天時間,隨後進入到後期製作階段,將CG動畫與真人動作結合,並且再轉換成3D畫面。

2008年8月6日和7日兩天時間裡,在英國普利茅斯市有250人參加了群眾演員的試鏡,條件就是要具備有維多利亞時代的長相以及不能有明顯露在外面的紋身以及染髮。

《愛麗絲夢遊仙境》運用全新的IMAX DMR技術進行製作,屆時將會公映IMAX3D、普通3D、普通2D三個版本。這也是繼《阿凡達》之後第二部採用這種級別的規格發行的電影。

影片是蒂姆·波頓第七次和約翰尼·德普合作,第四次和海倫娜·伯翰·卡特合作。

作者劉易斯·卡羅爾其實是查爾斯·勒特威奇·道奇森的筆名,他是享有盛名的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的一名數學講師。

演員約翰尼·德普在出演每個角色之前都要做大量充分的準備,扮演「瘋帽子」也不例外。德普在電影開拍前很長一段時間前就開始設計「瘋帽子」的造型。後來,他發現自己的設想與導演蒂姆·波頓的非常一致。

影片中只有很少的仙境場景是真實的,只有三個版本的原型大廳(愛麗絲掉進的兔子洞的最底下)和「紅皇后」的地牢是搭設的場景,其他的都是特效製作的。

片中「瘋帽子」的眼睛比約翰尼·德普的眼睛大了10%到15%。創作團隊動用了一個4000線解析度的4K hi-def攝像機來拍攝海倫娜·伯翰·卡特扮演的「紅皇后」,保證她的頭放大到兩倍仍能保持身體完整且沒有任何改變。

劇情創作

《愛麗絲夢遊仙境》取材自劉易斯·卡洛爾在1865年創作的經典童話故事《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以及1871年創作的姐妹篇《愛麗絲鏡中奇遇記》,蒂姆·波頓拍出的這部影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應該是原版的「續集」。童話故事中的愛麗絲到達仙境那年只有9歲,但電影中的愛麗絲一出場就已經19歲了,為了逃避傲慢自大的「富二代」的求婚,她跟著一隻白色的兔子逃到了一個洞裡,陰差陽錯地回到了自己10年前曾經到過的仙境。

中國元素

在原著中並沒有和中國有關的元素,但好萊塢大片紛紛以中國元素作為賣點,所以在這次影片中加入了中國元素。影片結尾處,從仙境回到現實世界的愛麗絲拒絕了求婚,並說服父親將生意開展到遙遠的中國。最後愛麗絲等人坐上了通往中國的大船,在現實生活中展開新的探險之旅。

說起童話,大多數讀者都會想到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的確如此,但是比起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充斥著殺戮和說教的風格,《愛麗絲漫遊仙境》這部童話則是奠定了怪誕奇幻的現代童話基調,多次被改編成電影。

《愛麗絲夢遊仙境》是英國作家查爾斯·路德維希·道奇森以筆名路易斯·卡羅爾出版的兒童文學小說。這部童話以及隨後出版的《愛麗絲鏡中奇遇記》,一舉將卡羅爾送上了現代童話之父的寶座。沈從文筆下的《阿麗思中國遊記》也是假作愛麗絲續集的名義,用以反映當時社會的黑暗。

《愛麗絲夢遊仙境》至今已被翻譯為125種語言,版次過百,在全球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成為一代又一代孩子們乃至成人最喜愛的讀物。這部童話講述了一個叫愛麗絲的英國小女孩,因為追逐一隻揣著懷表會說話的兔子,而不慎掉入了兔子洞,從而進入了一個神奇的地下世界,經歷了一系列奇幻冒險的故事。

這部童話我認為主題深刻,它不僅描述了一個小女孩的探險過程,也讓讀者體會到更深層的含義。

在昏暗的房間內,觀眾們質疑著愛麗絲父親不理智,因為那樣的冒險是不可能的。然而愛麗絲的父親卻回答到:「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最好辦法就是相信它是可能的」。直到電影故事的末尾,我們才知道,這裡所指的冒險或許是遠洋航行,遠赴亞洲從商,而這在當時被視作是一件多麼不可能的事。大人們的談話被愛麗絲打斷,她又做噩夢了。父親聆聽著愛麗絲的夢境,說道「你瘋了,傻了,神經不正常了」,但話鋒一轉,「所有最棒的人都是這樣的」。

父親並未像愛麗絲身邊的其他人那樣,將這些夢境視作是荒謬之物,而是將「夢境」、「神秘」乃至「不可能」視作是人內在創造與自我轉變 (transform) 的源泉(影片後面我們會看到愛麗絲的「轉變」)。父親對於愛麗絲的影響其實一直都在,它埋在愛麗絲的內心深處,等待著一次自我成長而被喚醒。影片的開場雖短,卻提供了我們解讀這部電影的鑰匙。表面上是奇幻故事,但實質卻是關乎自我成長與轉變的故事。

影片一下子轉到十三年後,愛麗絲的父親已經過世。她與母親前往參加父親朋友的宴會,不過實際上這是為愛麗絲準備的訂婚派對,原來母親早已打算將她嫁給父親朋友的兒子。路途中,母親責備愛麗絲沒有準確的著裝,既未穿戴胸衣也未穿長襪。這個小小的場景以及之後的宴會,讓我們看到愛麗絲處在一個教條成規的小社會之中,她只能質疑「誰能決定什麼才是正確的?」,面對婚事她也只能猶豫躊躇地表達她的不願意。換言之,彼時的愛麗絲仍被成規習俗束縛著,尚不具有自我決定的能力。若我們用弗洛伊德的話說,「超我」 完全壓制住了愛麗絲的「本我」。

也正是在這個當下,兔子出現了,從而引導她鑽進樹洞,到了整個地下世界。整部電影正是據此被劃分為了三個部分:夢遊仙境之前,夢遊仙境,以及夢遊仙境之後。事實上從地下世界回來之後,愛麗絲仍是回到了這個訂婚宴會之中,但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抉擇。這樣的敘事結構恰恰在告訴我們,這場夢遊仙境的奇幻旅程正是愛麗絲的自我成長之路,它促成了愛麗絲的轉變。並且更為重要的是,仙境中的夢遊並非與現實截然無關,它似乎正是促成人在現實中轉變的力量源泉。

愛麗絲進入仙境之後,迎接她的動物們、花朵以及雙胞胎們都認為她是錯誤的愛麗絲,她不是那個要來拯救他們的愛麗絲。為了判斷這點,他們便去救助於智慧之蟲亞伯索倫 (Absolem),但亞伯索倫的回答卻是:「不完全是」(not hardly)。這句話使得動物們再次以為愛麗絲並非那個正確的愛麗絲。不過這卻是一個極其值得玩味的答案,什麼叫「不完全是」?一個是與不是的中間狀態,換言之,一個開放的狀態。在愛麗絲與亞伯索倫最初的對話里,亞伯索倫問道「你是誰」,愛麗絲回道「愛麗絲」,但亞伯索倫卻說道「那我們來瞧瞧」。這令愛麗絲困惑不已,因為她認為她當然知道自己是誰。然而真正的問題卻是:究竟是什麼標識出了她這個人?

在影片後半段,白皇后要徵召勇士之際,愛麗絲又再度陷入迷茫,因為那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她,倘若她不是那個正確的愛麗絲,那麼她也無法打敗那隻巨龍(Jabberwocky)。她來到了智慧之蟲身邊,試圖尋求它的幫助。但是亞伯索倫說道:「如果你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我是幫不上忙的」。聽到此言,愛麗絲反駁道:「我的名字是愛麗絲,我住在倫敦,我的媽媽叫海倫,我的姐姐叫瑪格麗特,我的父親是查爾斯·金斯利。他的眼光遠大,能看到大半個世界,沒有什麼能阻止他。我是他的女兒,我叫愛麗絲·金斯利」。名字、出生、親人,這些都與我們的生活與成長息息相關,但它們真的就標識出我們是誰了嗎?它們就代表著我們了嗎?

愛麗絲與動物們都一直糾結於她是不是那個「正確的」愛麗絲,是不是那個來拯救他們的愛麗絲。然而在一個存在主義的脈絡下,這毋寧說是一個假問題。因為並非是一種「正確的」本質才決定了我們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為,而是我們的行為才決定了我們的本質如何。「存在先於本質」這句話標語正鮮明地體現了這點,人之本質並非是某種先天被決定的東西,而是在人的存在方式之中才被決定的。因而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並不存在一勞永逸的答案,而始終是人的行為選擇才標識出了「我是誰」。

哲學家尼採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寫下了《瞧這個人》(Ecce Home)這本自傳式的小書,它當然標識出了尼采的思想,但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書寫,從而標識出了尼采這個人。《瞧這個人》的副標題正是「人如何成其所是」(How One Becomes What One Is),這同樣表達了,人之所「是」並非是一種先天的規定性,而是在其「成」的行動中所展現的。

回到電影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並不是愛麗絲是「正確的」愛麗絲,她才能夠殺死那隻巨龍,而是她做出選擇、去殺死巨龍之後她才會成為那個「正確的」愛麗絲。在愛麗絲最後與亞伯索倫對話之際,這隻智慧之蟲正在化蛹,而它對愛麗絲說道,這不是死亡,而是「轉變」(transform)。這是蟲化蛹成蝶的時刻,同樣也是愛麗絲轉變的時刻,她終於能夠拋下過去的那些躊躇,勇敢地面對未知與不確定,而做出選擇。

或許人人都想要轉變,都想要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然而轉變的前提卻是始終保持一個開放的空間,倘若沒有這樣一個開放的空間,沒有對未知的驚奇 (Wonder),這樣的轉變將是不可能的,而人也將始終困陷在桎梏與「如果當時…那就好了…」這樣的懊悔與麻木之中。所以,什麼是愛麗絲的夢遊仙境 (Wonderland)?它是一個奇幻場所,但更是一個引發人對於未知感到驚奇的地方 (wonder-land),唯有在這樣一個不確定之中,才有選擇的空間,才有成就自己的可能。而「感到驚奇」同樣也是亞里士多德對於哲學最初的定義。遺憾的是,許多人長大成人之後,往往都失去了對事物感到驚奇的能力,失去了做夢的能力,由此也喪失了自我轉變的可能,從而陷在「其實這樣也挺好」的自我安慰之中。

在這樣的解讀脈絡下,我們可以再來看看影片中由瘋帽子 (Hatter) 所說,並引起後來影迷們廣泛討論的這個問題:「為什麼烏鴉長的像寫字檯?」(Why is a raven like a writing-desk ?)。最為知名的答案來自於《美麗新世界》作者赫胥黎(link is external)於 1928 年的回答:because there is a 「b」 in both, and there is a 「n」 in neither。字面意思是因為兩者中都有一個 "b",並且都沒有 "n",但其實剛好相反,應該是兩個字中都沒有 "b",而都有一個 "n"。但這句話真正想說的,卻是在 "both" 中有一個 "b",在 "neither" 中有一個 "n"。赫胥黎的文字遊戲其實意在用一個無意義的答案去回答一個無意義的問題。影片中的這個問題本無答案,但它卻可以有一種策略性的功能,那就是鼓勵對於未知事物的發問。只有問題被提出,才有思考的可能;倘若人不會發問,那就既無思考亦無想像的空間。

電影故事的末尾,愛麗絲重新回到宴會。而在經歷過一次徹底的自我成長後,她已發生轉變。此時的她能夠果斷地拒絕婚事,知道這是「她自己的人生」,也要由她決定該做什麼,更是向她父親的朋友建言,將遠航商路進一步擴展到中國,最終獨自踏上輪船,隻身遠航。這是那場奇幻經歷帶給愛麗絲的蛻變,也是仙境與現實之間的聯結。而這部電影之於觀眾,亦當如仙境之於愛麗絲一樣,把它當作一個充滿驚奇的地方,從而為自己打開一個創造性的空間,去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

愛麗絲的「前生」

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是根據其英國的童話大師劉易斯·卡羅爾的小說《愛麗斯漫遊仙境》改編。

在劉易斯的原版小說中,描寫的是九歲時候的愛麗絲,因為貪玩而跟著一隻兔子掉進了一個兔子洞裡。進而發生了後面一系列的事情。

而蒂姆·波頓執導的電影是愛麗絲十年後的故事,十年後,19歲的愛麗絲再次回到仙境中,因為上次走的時候喝了藥水,選擇忘掉這裡的一切。所以,當她再回來的時候,才感覺如此的陌生。

電影中,瘋帽子第一次見到愛麗絲的那種高興與激動,證明他是一直愛著她的,終於在一次危機之時將她盼來,雖然她不記得自己了。可他依然默默守護著他。

當初愛麗絲問他:「你知道烏鴉為什麼長得像寫字檯嗎?」他搖頭,說:「不知。」愛麗絲說:「因為我喜歡你。」

在最後,愛麗絲而現在他執著地問她同樣的問題,她卻怎麼也想不起來。據小七的不完全統計,電影中瘋帽子一共問了六次。在最後,愛麗絲走的時候,忍不住問他:「烏鴉為什麼長得像寫字檯?」瘋帽子只是笑笑,並沒有說話。

而導演很暖心的是,為了彌補愛麗絲這次回來失憶了的遺憾,這次回去時喝的惡龍的血並沒有讓她失憶。當然,理性的孩子可能也感覺到了,導演這麼做或許也只是為了劇情需要。

愛麗絲的「今世」

電影中的愛麗絲並沒有向小說中的那樣,一番冒險過後發現這只是一場夢。電影中導演更像是很正能量的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很勇敢的愛麗絲。她剛回到仙境中的時候,膽小害怕,一直想要逃走。就連那隻藍色的毛毛蟲都說:「你現在幾乎不可能是我們要找的愛麗絲。」

可是,經歷了重重磨難之後,她重新勇敢了起來,變成了真正的愛麗絲。要問她是愛麗絲嗎?她是,她當然是,她一直都是。可她是怎樣的愛麗絲呢?這就要取決於她自己了。

就像生活中的我們一樣,每天都在變化,努力學習,努力進步,希望不久的將來,你會變成自己心目中的那個愛麗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