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馬來亞戰役,英軍兵力占優卻遭慘敗,是因為輕視日本人嗎?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5T22:40:23+00:00

在決定日後英國在東南亞地位的二戰馬來亞戰役中,馬來亞總司令的阿瑟-E-珀西瓦爾中將擁有88,600人的軍隊,包括19,600名英國人、15,200名澳大利亞人、37,000名印度人和大約16,800名當地入伍的亞洲人。

作者:小法師

在決定日後英國在東南亞地位的二戰馬來亞戰役中,馬來亞總司令的阿瑟-E-珀西瓦爾中將擁有88,600人的軍隊,包括19,600名英國人、15,200名澳大利亞人、37,000名印度人和大約16,800名當地入伍的亞洲人。而近暹羅和馬來亞海岸的日軍不超過26,640人,其中只有17,230人為作戰部隊。


然而此戰中,大英國協軍隊有94%的人成為戰俘。而日本人占領了馬來亞並且繳獲大量的物資:50 輛通用運兵車,約3,600輛汽車,800節軌道車輛。300門野戰炮,180門迫擊炮/榴彈炮,100門高射炮,54門要塞炮,108門2磅炮......等等。而日軍約損失9657人,其中約3507人陣亡。


被俘英軍


那麼,兵力明顯占優地英軍為何會一敗塗地?


英國對日軍的認識

戰敗的英國指揮官,把失敗歸咎於對日軍情報的疏失,真是這樣的嗎?


駐亞洲的英軍指揮官們有三個情報來源:第一是,倫敦陸軍部的軍事情報部。第二是英國駐中國的觀察員、被稱為 「中國通」的一群人。第三是在日本的英國觀察員,他們提供了最準確的評估。這些都是按照英國陸軍的標準對日本陸軍的評估。但是,陸軍與海軍和空軍的關注點不同。


英國人眼中當時日本有兩個所謂的「民族特點」:第一,缺乏對機器的天賦、缺乏平衡感和創新能力;第二,具有高的痛苦閾值、強大的耐力並絕對服從等級制度。空軍和海軍軍官對第一組品質的重視遠高於第二組。導致他們低估日本飛行員和水手。陸軍軍官看重這兩個類別的品質,他們對日軍步兵評價很高,但是看不上日軍的火炮和裝甲單位。


日軍95式坦克


總體來說,英國一直輕視日軍。


先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和戰時初期看。在日俄戰爭期間,儘管日本攻克了堅固的沙俄機槍陣地,但是那種強度的戰鬥按照歐洲戰場的標準不算什麼。由於錯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軍事革命,英國給它的戰力評級不高。1923年,英國大使館報告說:「今天的日本軍隊在道德、紀律、耐力和軍事素質方面與戰前基本相同;但是戰術仍然陳舊」。


日俄戰爭


1932年日本人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日本帝國海軍派出了步兵,結果發現中國軍隊的人數遠遠超過了他們,因此要求增援。更多日軍增援部隊到來,但是中國軍人始料未及的英勇抵抗,使日軍損失慘重。


在國際上,日軍的聲譽嚴重下降。但是在日本國內,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潮掩蓋了軍部的無能。日軍的拙劣表現表明:1919-32年間,即使按照東亞的標準,日軍戰術的確是過時的。


一二八事變


觀察中國戰場,英國盲目自信

由於當時英國人一直看不起中國軍隊,而日本在侵略中國時遭遇激烈抵抗而損失慘重,使英國不可避免的更加鄙視日軍。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進一步導致了英國人對日軍評級下降。一個特別重要的事件是淞滬會戰。在這次戰役中,中國軍人拼死作戰,對日軍造成重大傷亡,不僅出乎在上海的西方觀察員的意料,而且也出乎日本人的意料。

英國人從1937年起觀察中國人民的抗戰,並從中得出結論:日本人的戰鬥精神值得懷疑。從抗戰伊始,英國觀察員就強調:「由於戰爭在日本民眾中不受歡迎,軍隊的應徵者甚至開始公開表達對戰爭的厭倦和對政府政策的不滿。」


淞滬會戰


雖然倫敦當局注意到了此時日本軍力相比五年前「一·二八事變」時有所提升,但遠遠不夠重視。1938年,英國軍事情報部的報告指出:"日本軍隊是一個強大的戰鬥機器,但可能還沒有達到西方主要軍隊的效率。它的訓練只是為了在東亞作戰,日本對東亞的對手有固有優勢。"


那些在中國的觀察員,則對日本軍隊最為鄙視。在1937年至1941年期間,他們將日本陸軍視為一支三流軍隊,認為其質量很低,其作戰特點無關緊要。它們永遠無法對抗西方部隊。


負責進攻馬來亞的日軍指揮官山下奉文


英國情報員不停強調:「日本在與一個及其弱小的敵人(國軍)作戰,尚且不能取得完全的勝利,日本在各方面都無法與一流強國相提並論,日本不可能對英國的利益構成太大威脅。」駐中國英國觀察員一直沉浸在這種盲目自信,和紙上談兵的錯誤情報中。


並不是所有的英國人都盲目輕敵,1937-38年在中國服役的英國軍官Ferris對日本的火炮和裝甲實力有很好和正確的理解。Ferris的筆記寫到:"經驗可以沖淡成見;不幸的是,直到日本坦克擊潰馬來亞的英軍在斯利姆河的防線,經驗才會到來。"


誠然,日本的火炮比不上歐洲軍隊。但是在東亞,後勤狀況和基礎設施和歐洲不同,運輸和維護大型火炮要難得多,所以火炮的火力缺乏遠沒有那麼嚴重。


馬來亞戰役日軍靠自行車機動


這就是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強調日軍落後的這些報告掩蓋了日軍的一個關鍵優勢:即其步兵部隊的效率。他們有不依靠運輸工具和固定通信工具進行長距離推進的能力,以及用輕型武器攻克敵人防禦的能力,這些對東南亞的英軍來說是致命的。


傲慢輕敵,忽視重要情報

駐中國的英國觀察員大大低估了日本帝國的軍隊。而倫敦的觀察員也將其視為二流軍隊,給其評級基本上與義大利軍隊相當,低於蘇聯紅軍。日本的英國情報觀察員對日軍的評估最為準確。在1941年中期,駐東京英國武官為新加坡的英國高級軍官舉辦了一次講座。他明確表示,日本帝國主義軍隊是一個真正的威脅。然而,軍官們並不重視這次講座。

軍事情報部的《日本陸軍手冊》總結了駐倫敦、日本、中國觀察員提供的材料,提供了關於日軍的準確信息。英國駐亞洲的指揮官們卻選擇性的採用了最貶低日軍的最不準確的情報。大英國協軍中嚴重缺乏對真實信息的有效傳播。


英國情報系統非常複雜,陸軍是從一個由海軍控制的組織,通過一個由空軍軍官管理的職能最模糊的總部,得到關於日軍的評估。然而,這並不是戰敗的藉口,因為像《日本陸軍手冊》這樣的標準著作已經出版。但是馬來亞駐軍內部採用的對日軍的評估,甚至比1937-38年期間駐華觀察員的正式報告還要不準確,還要輕敵。


日本輕型坦克


直到1941年,英國情報部門對日軍有基本合理的、大部分準確的信息。考慮到語言和文化障礙,再加上日本的保密性,有一些出入是可以理解的。情報對於日軍的弱點雖然被過分強調,但是那些弱點基本屬實,問題是以英軍當時的實力,並不能利這些弱點打敗敵人。情報工作不光要收集情報,有效利用和傳播情報也很重要,但這顯然沒有發生。


英國軍官們的主要問題不是一直低估日軍,而是一直高估自己。他們了解對手的弱點,卻不了解自己的短板,並且對日軍的優勢嗤之以鼻。知己知彼,顯然英國人都沒有做到,戰場遭遇慘敗也是必然的。

關鍵字: